王曉東138001吉林省松原市中心醫(yī)院
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后眼內炎的臨床探析
王曉東
138001吉林省松原市中心醫(yī)院
目的:探討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后發(fā)生感染性眼內炎的有關因素及其預防方法。方法:2010年1月-2014 年1月收治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人工晶狀體植入術患者63 372例,對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感染性眼內炎14只眼,感染率0.02%,發(fā)生于2010年前11只眼(78.6%),術中晶狀體后囊膜破裂5只眼(35.7%);11只眼行房水及玻璃體病原學檢查的結果顯示,7只眼培養(yǎng)為陽性,表皮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和芽孢桿菌、真菌的眼數(shù)分別為3、1、2。治療后5只眼的視力>0.2,只手動或者光感,摘除眼球和眼球萎縮的眼數(shù)各為2。結論:實施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患者術后發(fā)生感染性眼內炎的概率0.02%,表皮葡萄球菌是主要致病因素。晶狀體后囊膜破裂則是誘發(fā)眼內感染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但是嚴格按常規(guī)行術前、術中及術后的操作,可有效減少術后感染性眼內炎的發(fā)生。
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眼內炎;因素;預防
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人工晶狀體植入術患者63 372例,對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行回顧并分析,此次研究主要目的在于針對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實施過程中及手術后進行研究,探討感染性眼內炎的相關誘導因素及其預防方法,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人工晶狀體植入術患者63 372例。其中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及腦血栓等疾病患者的例數(shù)分別為3 278例、2 347例、4 321例和5 461例。術后發(fā)生感染性眼內炎14例(14只眼),男7例(7只眼),女7例(7只眼);年齡57~79歲,平均65.2歲。所有患者中,老年白內障和并發(fā)性白內障的眼數(shù)分別為13、3。
研究方法:由專業(yè)醫(yī)務人員按照手術常規(guī)對所有患者進行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人工晶狀體植入術[1-2]。術前醫(yī)務人員使用妥布霉素滴眼液滴眼3 d,術后使用典必殊滴眼液和泰利必妥滴眼液進行滴眼,6次/d,晚上涂抹典必殊眼膏,1 次/d。治療后對患者行隨訪,時間5~12個月。
觀察指標:借助于專業(yè)顯微鏡,由醫(yī)務人員全面檢查所有患者的眼前部狀況,對所有患者的結膜、角膜、前房具體狀況進行全面的檢查和記錄:患者結膜是否伴有充血水腫;角膜是否有混濁現(xiàn)象;前房是否有積膿現(xiàn)象,房水是否呈絮狀或混濁。醫(yī)務人員對所有患者的眼底進行檢查,并行全面的B超檢查,以明確玻璃體情況,重點觀察有無混濁等不良現(xiàn)象。取適量房水和玻璃體,以便于進行細菌的培養(yǎng),對所有患者都需進行藥物敏感性試驗,以提高手術安全性。
感染性眼內炎的發(fā)生情況分析: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后,感染性眼內炎的發(fā)生率0.02%。此次研究中共計并發(fā)感染性眼內炎和晶狀體后囊膜破裂的眼數(shù)分別為14、5。
手術后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分析:手術后檢查發(fā)現(xiàn),所有患者的視力發(fā)生下降情況,與治療前相比下降顯著,一些患者也有合并類的臨床癥狀,如眼痛、頭痛、畏光流淚等。對所有患者實施全面眼前部臨床檢查,檢查結果提示,患者眼瞼有顯著的水腫現(xiàn)象,此外,少許患者結膜合并有充血水腫等不良現(xiàn)象,進一步的檢查結果提示,患者角膜有混濁現(xiàn)象,程度各異,此外,患者房水顯示異常,主要表現(xiàn)為絮狀混濁等,所有患者中共計12只眼的前房有不良積膿現(xiàn)象;對患者行全面檢查(主要是眼底、B超檢查)的結果提示,均有玻璃體混濁情況,嚴重程度各異。此次研究中,行房水、玻璃體細菌培養(yǎng)11只眼數(shù),呈陽性7只眼,經統(tǒng)計,表皮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和芽孢桿菌、真菌的眼數(shù)各為3、1、2。研究發(fā)現(xiàn),細菌感染發(fā)生的平均時間為術后2~3 d;而術后1 d、3 d、8 d、20 d發(fā)生感染的眼數(shù)分別為6、4、1、3。
患者的預后情況分析:由專業(yè)護理人員對14只發(fā)生感染的眼前房進行徹底沖洗,并應用抗生素進行對癥治療。護理人員應用抗生素對所有患者行治療,治療的方式包括靜脈和口服兩種。經臨床治療,最終視力在0.2以上、視力為手動以及光感、感染未得到控制的眼數(shù)分別為5、4、3,其中未得到有效控制的3只眼中,行眼內容物和眼球摘除術的眼數(shù)分別為1、2,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感染性眼內炎患者的視力改善情況(只眼)
患者發(fā)生感染的原因分析:本研究中,發(fā)生感染14只眼,主要由于表皮葡萄球菌引起的細菌感染。14只眼中,合并有糖尿病1例,合并有高血壓2例,合并有冠心病或腦血栓各1例??傊?,患者發(fā)生感染的原因主要是表皮葡萄球菌引起的細菌感染,而與患者所合并的糖尿病、高血壓等因素不存在必然的聯(lián)系。
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后的并發(fā)癥種類較多,而感染性眼內炎便是其中一種。因此,臨床上應用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治療,但是術中及術后必須嚴格執(zhí)行預防感染的各項工作。經統(tǒng)計,對于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后感染性眼內炎的相關研究較少[3],因此本文對此進行了研究和探索。
此次研究結果提示,應用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對白內障患者行治療,各種并發(fā)癥,如感染性眼內炎的發(fā)生情況較少,僅0.02%,其致病菌主要是表皮葡萄球菌,而晶狀體后囊膜破裂則也是誘發(fā)眼內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術中及術后要嚴格手術操作,以此減少術后感染性眼內炎的發(fā)生情況。
[1]尤冉,王軍.白內障圍手術期藥物預防術后眼內炎的研究進展[J].中華眼科雜志,2014, 50(2):153-157.
[2]曹燕,趙俊宏,趙平,等.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后發(fā)生感染性眼內炎的危險因素及防治措施研究[J].中華眼科醫(yī)學雜志(電子版),2014,(3):132-135.
[3]賀二女.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后眼內炎的臨床特點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 (27):190-191.
表1 兩組神經系統(tǒng)癥狀和體征消失時間(±s,d)
表1 兩組神經系統(tǒng)癥狀和體征消失時間(±s,d)
組別 意識恢復 腦水腫恢復 原始反射恢復 肌張力恢復治療組 4.67±0.96 2.85±1.20 7.42±1.44 8.78±1.69對照組 7.41±0.91 6.18±2.79 9.28±1.48 11.54±2.33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推進了國內外醫(yī)療技術水平蓬勃發(fā)展,帶動了圍生期醫(yī)學及危重癥新生兒搶救技術的不斷提高。新生兒、小于胎齡兒、低出生體重兒、極低出生體重兒及高危新生兒死亡率有逐步下降趨勢。但因圍生期缺氧缺血性腦損傷引起的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并不隨之呈同步下降。因此,研究其病因,尋找出一個安全有效的最佳治療方案是每個醫(yī)療工作者的夢想。
金路捷是從大鼠的頜下腺純化的神經生長因子,與人同源性>90%,是具有促進、誘導神經細胞生長發(fā)育等生物作用的活性物質。近年來,研究證實,神經生長因子是一類對神經細胞起營養(yǎng)作用的多肽分子,能與特定受體結合發(fā)揮生物學效應,促進神經細胞生長、增殖。并可延長其生存時間,它是具有神經元營養(yǎng)和促突起生長雙重生物學功能的一種神經生長調節(jié)因子,對中樞及周圍神經元的發(fā)育、分化、生長、再生和功能特性的表達均具有重要的調控作用。神經節(jié)苷脂是一類含有唾液酸糖神經鞘脂,是哺乳類動物(包括人類)神經細胞膜的組成成分。在神經系統(tǒng)中含量尤其豐富,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jié)苷脂鈉,可以通過血腦屏障,同時具有水溶性和脂溶性,能促進各種原因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損傷的功能修復,有效調控大腦深處離子通道,減輕腦水腫。促進神經生長和發(fā)育,同時可抑制興奮性氨基酸的神經毒性作用,改善腦組織缺氧缺血狀態(tài),改善線粒體呼吸功能,減輕自由基的傷害,達到抑制神經細胞凋亡,保護神經的作用。兩藥具有協(xié)同作用,且無不良反應,是目前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理想藥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分會新生兒學組.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診斷標準[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05,7(2):97-98.
Clinical analysis of phacoemulsification postoperative endophthalmitis
Wang Xiaodong
Songyuan City Central Hospital of Jilin Province 138001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related factors and prevention methods of phacoemulsification postoperative infectious endophthalmitis.Methods:63 372 patients with phacoemulsification and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were selected from January 2010 to January 2014.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14 eyes were infectious endophthalmitis,and the infection rate was 0.02%;11 eyes(78.6%)occurred before 2010;5 eyes(35.7%)were postoperative microtek shaped body posterior capsular rupture.The aqueous and vitreous pathogen examination results of 11 eyes showed that 7 eyes culture was positive;the eye number of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pseudomonas aeruginosa,bacillus and fungi was 3,1,2.After treatment;the vision of 5 eyes were more than 0.2,manual or light,enucleation and atrophy of eyeball eye number was 2 in each.Conclusion:Implementing phacoemulsification,the probability of the occurrence of infectious endophthalmitis after operation is 0.02%;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is the main pathogenic factors.The study find that microtek shaped body posterior capsular rupture is one of important risk factors to induce intraocular infection.According to strict routine preoperative,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operat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postoperative infectious endophthalmitis situation.
Phacoemulsification;Endophthalmitis;Factors;Prevention
10.3969/j.issn.1007-614x.2015.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