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榜江,李 萍,龍明忠 (貴州民族大學,貴州貴陽550025)
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旅游已經越來越普及,旅游資源給國民經濟的發(fā)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從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國民經濟發(fā)展的需要,但是旅游在給人們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卻產生了一系列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人們在注重經濟效益的同時卻忽略了生態(tài)環(huán)境效益。
綠色植物是生態(tài)環(huán)境重要的組成部分,旅游區(qū)作為一種特殊的商業(yè)產品,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良性發(fā)展更是離不開植物。植物對整個旅游區(qū)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健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植物作為風景區(qū)重要的旅游資源,是旅游市場份量較重的一個賣點,是影響游客經歷和游客對景區(qū)滿意度的一個重要因素。然而,頻繁的旅游活動對旅游景點植物的干擾與日俱增,旅游活動對植物的影響研究成為環(huán)境保護和旅游開發(fā)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20世紀60年代,許多國家就已經開始研究旅游活動對植物的影響[1,2],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旅游活動踐踏和游徑的設置對植物的影響,同時,在不同植物類型對旅游活動干擾的應激反應和生態(tài)恢復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相當的成就[2]。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起步較國外晚,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陸續(xù)有學者就旅游活動對景區(qū)植物生長狀況的干擾進行調查研究[3]。不同植物類型對旅游活動的抗干擾能力和自我恢復能力均不同[4]??垢蓴_能力一般是草本層<灌木層<喬木層。劉鴻雁等人對香山黃櫨林旅游干擾影響進行了調查研究,認為種類組成草本層受影響最大,而群落結構(蓋度)受影響最大的是灌木層[5,6]。程占紅等人對蘆芽山自然保護區(qū)植物群落結構進行調查研究和分析,認為旅游活動對群落結構作用程度的強弱依次為草本層>苔蘚層>灌木層>喬木層[7]。近年來,由于政府加大了對縉云山風景區(qū)的開發(fā)利用力度,日益增加的游客量對景區(qū)內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8]。開展旅游活動對縉云山風景區(qū)植物影響調查研究,有助于對縉云山風景區(qū)自然資源的保護與管理。
重慶縉云山地處106°17'~106°24'E,29°41'~29°52'N,最高海拔952.5 m,位于重慶市北碚區(qū)嘉陵江小三峽之溫塘峽西岸,距重慶市中心35 km,為華瑩山腹式背斜山脈分支的一段,面積約為 7 600 hm2[9]。
縉云山植物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96.6%。保護區(qū)內常綠闊葉林面積較大,同時,保護區(qū)內有多種典型的、具代表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亞熱帶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天然本底,是一個典型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生態(tài)綜合體物種基因庫[9]。
縉云山物種多樣性豐富,有長江流域保存較好的典型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景觀和相對穩(wěn)定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保存了許多古老的、分類上孤立的、形態(tài)特殊的植物。經調查,縉云山現(xiàn)有植物246科、992屬、1 966種,其中有國家級保護植物伯樂樹、香果樹、八角蓮等45種,經鑒定為淡水藻類的植物有105種之多[10]。
2.1 調查方法 試驗樣地選擇健身梯(JY-JS)、休息區(qū)(JY-XX)、公路旁(JY -GL)、縉云寺(JY -SM)、獅子峰(JY-SZ)5條主要游道(表1)。每一游道設置3條樣帶,樣帶之間間隔10 m;每一樣帶設置3個連續(xù)的2 m×1 m小樣方,在第3個樣方的延伸區(qū)15 m處設置一個同樣大小的樣方,作為對照;以羅盤儀確定樣方的四邊,閉合誤差控制在0.5 m以內;以測繩將樣方劃分為10 m×10 m的樣格;以硬木材質的木樁標記樣方的四邊和網格,樣方四邊木樁地上部分留30 cm左右,內部網格木樁地上部分留15 cm左右。
2.2 分析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9.0、EXCEL2007軟件進行處理分析。
表1 樣地基本信息
旅游活動對縉云山植物群落的干擾,主要通過影響植物群落蓋度、高度、物種豐富度等體現(xiàn)出來,其影響數值的測定計算公式如下:
植物群落蓋度減少率(Cover Reduction,CR)[11]:CR(%)=100×(C4-Ci)/C4。式中,C4為連續(xù)樣方的04樣方植物群落總蓋度,Ci分別為01、02、03樣方植物群落總蓋度。
植物群落高度降低率(Height Reduction,HR):HR(%)=100×(H4-Hi)/H4。式中,H4為連續(xù)樣方的04樣方植被平均高度,Hi為01、02、03樣方植被平均高度。
植物群落物種減少率(Species Reduction,SR):SR(%)=100×(S4-Si)/S4。式中,S4為連續(xù)樣方的04樣方植被平均高度,Si為01、02、03樣方植被平均物種數量。
游客在登山活動中的各種行為、習慣都會對道路兩側的植物群落產生影響,例如踩踏、攀折、涂畫、雕刻等都會對植物的正常生長產生較大的擾動[12-13]。
3.1 旅游活動對群落蓋度的影響 蓋度指植物地上部分投影的面積占地面的比率,是群落呈現(xiàn)出的總體外部反映,一定程度上反映植物群落的優(yōu)勢程度。該試驗采用樣地植物蓋度減少率來描述旅游活動對植物蓋度的影響情況,通過對5個樣地的蓋度減少率的分析,分析各樣地的旅游強度對植物蓋度的影響因素。試驗植物群落蓋度變化是以每條樣帶的04樣方為對照樣方,利用植物群落蓋度減少率計算公式,計算出每個樣方相對于04樣方的減少率,對同一游道,取相同距離樣方的減少率進行算術平均,求出每條游道的01、02、03樣方的植物群落蓋度平均減少率。
表2 蓋度平均減少率(以04樣方為對照) %
從表2可以看出,各樣方中蓋度平均減少率均呈顯著性差異,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試驗對照選取不合理,導致各樣方之間的差異巨大。雖然數據沒有明顯的規(guī)律性,但仍然可以反映出縉云山旅游活動對游道附近植物群落的影響。從圖1可以看出:JY-JS(健身梯)、JY-XX(休息區(qū))兩個樣地各樣方的蓋度隨著與游道距離的遠近而發(fā)生變化,JY-JS01>JY-JS02>JY-
JS03;JY-XX01>JY-XX02>JY-XX03,即距離游道越遠的樣方,蓋度的平均減少率越小,這說明游客在旅游過程中行為動作只對游道2~3 m區(qū)域的植物群落產生較大的擾動,超過2~3 m的距離后,游客個人的正常旅游活動對其影響甚微。這一結果與劉儒淵[14]、石強[15]、席建超[16]、Cole[1]等研究的旅游活動影響主要集中在山岳景區(qū)距離線狀游道兩側2~3 m范圍內(土質游道3 m),超過3 m受到旅游活動影響很微弱的結論基本吻合。同時JY-XX(休息區(qū))的蓋度減少率遠高于其他4個樣地的蓋度減少率,這說明休息區(qū)由于旅游活動頻繁,游客滯留時間較其他區(qū)長,不恰當的個人行為發(fā)生的概率隨著滯留時間的增加而升高,因此對植物群落的影響也較其他區(qū)域要大,由此可以看出游客的活動對游道區(qū)域的植物群落的影響與游道的各種功能有較為密切的關系。圖中極限值出現(xiàn)在JY-SZ(獅子峰)02樣方,因為該樣地植被為常綠闊葉林,群落蓋度大,因此較其他樣地蓋度是最大的。
3.2 旅游活動對植物群落高度的影響 在旅游區(qū)的游道途中設立了不同的功能區(qū)。不同功能區(qū)游客行為活動、逗留時間都不盡相同,對植物群落的擾動程度也不相同。同時由于游客的活動多數受游道距離的影響,距離游道越近的區(qū)域受旅游活動影響越大,導致土壤緊實度增加,土壤含水量和腐殖質等減少,致使植物生長所需要的養(yǎng)分不足,加之游客的直接干擾,使群落高度受到顯著影響。從表3可以看出,縉云山健身梯和游道途中的休息區(qū)群落平均高度減少率最大,分別為 62.33、87。
從圖2可以直觀地看出各樣地群落平均高度的變化情況,JY-JS、JY-XX、JY-GL 3個樣地群落平均高度減少率程逐漸下降的趨勢,這是因為在選擇劃分樣方的時候,01、02、03號樣方到游道的距離是逐漸增加的,從上面分析可知,距離游道越遠,旅游活動對群落植被的影響就越小,因此距離健身梯和休息區(qū)越遠的地方,植物群落平均高度越高。JY-SM這個樣地具有特殊性,縉云寺占地面積較大,常年香火較為旺盛,附近有居民居住,人類活動頻繁,對植物群落的影響也相對較大。從調查數據上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旅游活動對該樣地植物群落高度的影響,要真實地反映縉云寺附近植物群落的變換,還需從多方面,諸如植物群落調查、景區(qū)基礎建設對植物群落的影響、旅游接待量、農業(yè)活動對縉云寺植物群落的影響等方面進一步進行探討。JY-SZ樣地為獅子峰,該樣地是縉云山風景區(qū)旅游必達之地,是一處不可多得的觀景臺,因此到獅子峰觀景的游客較多,獅子峰土壤由于踩踏而變得緊實,土壤容重大,通透性較差,不利于植物生長。樣地JY-SZ03的植物群落高度減少率為91.67%,該樣地土壤板結,植被稀少,強烈的旅游活動導致植被群落遭受破壞,植物群落高度急劇下降。同時,JY-SZ樣地的植物群落平均高度出現(xiàn)了極大值,平均高度減少率為-126.67%,這是因為獅子峰的植被為常綠闊葉林,多為喬木,所以JY-SZ02樣地的植物群落平均高度減少率最小,即該樣方中植物群落平均高度最高。樣性減少,而建筑物周圍的物種豐富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原來的狀態(tài)或者由于接受了其他地方的土壤而使其物種豐富度增加。
表4 群落物種減少率(以04樣方為對照) %
表3 群落平均高度減少率(以04樣方為對照) %
3.3 旅游活動對物種豐富度的影響 旅游活動會導致景區(qū)物種豐富度降低,旅游強度越大,對物種豐富度影響越大??N云山群落物種減少率見表4,可以看出,JY-XX(休息區(qū))、JY-SZ(獅子峰)兩個樣地物種變化基本趨于一致,物種豐富度都不同程度地降低,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游客滯留的時間長;景區(qū)基礎建設造成了生物多樣性減少,物種豐富度降低;游客鐫刻、攀折、采集花朵或將小樹苗據為己有等不文明行為。
植物群落物種減少率可以通過圖3更為直觀地表達出來,除JY-XX、JY-SZ外,JY-JS、JY-GL兩個樣地物種豐富度較之對照04樣方呈上升趨勢,跟縉云山實際的植物群落狀況相吻合。而JY-SM01,JY-SM02樣方呈現(xiàn)物種較04對照出現(xiàn)極大的變化,物種豐富度呈增加趨勢,但是JY-SM03樣方又出現(xiàn)了物種豐富度急劇下降的態(tài)勢,其原因可能是旅游基礎建設時,建筑工程使得原有地形地貌發(fā)生改變,同時改變了植物群落的構成,導致建筑物區(qū)域物種豐富度降低,生物多
試驗結果得知,JY-JS、JY-XX兩個樣地各樣方的蓋度隨著到游道距離的遠近而發(fā)生變化,JY-JS01>JY-JS02>JYJS03;JY-XX01>JY-XX02>JY-XX03,即距離游道越遠的樣方,蓋度的平均減少率越小,這說明游客在旅游過程中行為動作只對游道2~3 m區(qū)域的植物群落產生較大影響。
JY-JS、JY-XX、JY-GL兩個樣地群落平均高度減少率程逐漸下降的趨勢,這是因為在選擇劃分樣方的時候,01、02、03號樣方到游道的距離是逐漸增加的,從上面分析可知,距離游道越遠,旅游活動對群落植被的影響就越小,因此距離健身梯和休息區(qū)越遠的地方,植物群落平均高度越高。
景區(qū)的基礎設施建設會改變植物群落物種豐富度。在施工過程中,各種重型機械對景區(qū)地面的碾壓造成土壤板結,土壤保肥儲水能力較差,不利于植被生長。
[1]COLE D N.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outdoor recreation in wild - lands[M].MANFREDO M J,VASKE J J,BRUYERE B L,et al.Society and natural resources:asummary of know ledge .Jeffers on:Modern Litho,2004:107-116.
[2]鞏劼,陸林.旅游環(huán)境影響研究進展與啟示[J].自然資源學報,2006,22(4):545- 556.
[3]HAMMITT W E,COLE D N.Wild land recreati on:Ecology and management[M].2nd ed.New York:John Wiley & Sons,Inc,1998.
[4]GALLET S,ROZE F.Resistance of atlantic heath lands to trampling in Brittany:Influence of vegetati on type,season and weather conditions[J].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01,97(2):189 -198.
[5]劉鴻雁,張金海.旅游干擾對香山黃櫨林的影響研究[J].植物生態(tài)學報,1997,21(2):191 - 196.
[6]管東生,林衛(wèi)強.陳玉娟.旅游干擾對白云山土壤和植被的影響[J].環(huán)境科學,1999(6):6-9.
[7]程占紅,張金屯,上官鐵梁,等.蘆芽山自然保護區(qū)旅游開發(fā)與植被環(huán)境的關系.植被環(huán)境質量分[J].生態(tài)學報,2002,22(10):1765 -1773.
[8]胡善風.黃山旅游資源開發(fā)與可持續(xù)利用研究[J].地理科學,2002,22(3):370.
[9]周先容,劉玉成,尚進,等.縉云山自然保護區(qū)木本植物區(qū)系特征[J].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2008(12):32-35.
[10]劉萬平.川東小峨眉:重慶市縉云山國際級自然保護區(qū)側記[J].森林與人類,2005(1):60 -61.
[11]劉儒淵.踐踏對玉山步道沿線高山植群沖擊之研究[J].臺大試驗林研究報告,1993,7(3):58 -70.
[12]晉秀龍,陸林,郝韓運,等.旅游活動對九華山風景區(qū)游道附近植物群落的影響[J].林業(yè)科學,2011,47(2):1 -7.
[13]楊少華,楊利,侯平,等.旅游干擾對西徑山植被的影響[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39(9):5423 -5426.
[14]劉儒淵,曾家琳.登山步道游憩沖擊之長期監(jiān)測——以玉山國家公園塔塔加步道為例[J].資源科學,2006,28(3):120 -127.
[15]石強,雷相東,謝紅政.旅游干擾對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土壤的影響研究[J].四川林業(yè)科技,2002,3(23):28-33.
[16]席建超,胡傳東,武國柱,等.六盤山生態(tài)旅游區(qū)旅游步道對人類踐踏干擾的響應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08,2(23):274 -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