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偉,吳志會,張尚卿,韓曉清*(.河北省樂亭縣農牧局,河北樂亭063600;.唐山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河北唐山06300)
近幾年調查,甜椒病毒病發(fā)生日趨嚴重,尤其夏秋茬棚室甜椒在棚膜揭開后更嚴重。我國甜(辣)椒病毒病病原種類繁多,病毒復合感染現(xiàn)象普遍[1]。湖南農業(yè)大學張竹青檢測來自11個省的237份甜(辣)椒材料,有118份材料同時感染2種或2種以上病毒,最高感染8種病毒[2],而育種單位主要針對CMV和TMV 2種病毒進行選育,忽視了其他病毒的檢測,造成病毒病防治越來越難。筆者介紹了甜(辣)椒病毒病的主要病原,進行了6個品種的甜椒病毒病抗性篩選,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綜合防治措施,旨在為夏秋季甜椒高產提供技術支撐。
我國甜(辣)椒病毒病病原主要有7種[3-6](表1),病毒常常以2~4種,最高8種復合侵染,癥狀復雜,主要表現(xiàn)花葉、蕨葉、斑駁、矮化、頂枯、條斑、壞死、畸形等癥狀,嚴重影響甜(辣)椒的產量和品質。
表1 甜(辣)椒病毒病主要病原
唐山市豐南區(qū)為河北省甜椒種植基地,夏秋茬甜椒病毒病發(fā)生非常嚴重,2011~2014調查,平均發(fā)病率達10% ~50%,平均減產15% ~50%,菜農經濟損失嚴重,夏秋茬種植面積越來越小,影響了該季節(jié)甜椒的正常供應。為了篩選出抗或耐病毒的優(yōu)良品種,2014年收集了唐山地區(qū)產量較高的常用品種和新引進品種,共計6個,進行了病毒病抗性篩選試驗,旨在為甜椒生產提供抗或耐病毒品種,滿足各季節(jié)市場需求。該試驗甜椒定植時期正是病毒病高發(fā)季節(jié),有利于病毒病抗性品種篩選。
2.1 試驗地點 唐山市農業(yè)科學院南埔,試驗地為壤土,北面緊鄰蔬菜大棚,周圍露天蔬菜。
2.2 供試甜椒 SPH9011、卡迪索、SPW73來源于北京中農綠亨科技有限公司;幕田大方來源于北京百幕田種苗有限公司;早翠來源于北京現(xiàn)代農夫種苗公司;中椒七來源于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2.3 播種方式 2013年6月2日播種,7月7日定植。播前施復合肥(氮、磷、鉀比例為 17∶17∶17),施用量為 562.50 kg/hm2。行距為60 cm,株距為40 cm,每品種每小區(qū)種植面積為48 m2,重復3次。試驗期間,蚜蟲發(fā)生嚴重時用吡蟲啉防治1次,氯蟲苯甲酰胺防治煙青蟲1次,其他同常規(guī)管理。
2.4 調查方法和產量統(tǒng)計 甜椒苗期至收獲期間,觀察病毒病發(fā)病情況,調查發(fā)病率和病級,每小區(qū)“之”字形取5點,每點調查10株甜椒,分別在7月7日、8月7日、9月7日調查記錄感病株數(shù)及相應病級,統(tǒng)計病情指數(shù);9月20日始至11月30日止收獲健康果實,并隨收獲累計全部小區(qū)產量。
甜椒病毒病單株分級標準和群體抗性標準參照閆素珍等[7-9]的方法。單株分級標準:0級,植株無任何癥狀;1級,新葉明脈或輕花葉;3級,新葉及中部葉片花葉,或有葉片出現(xiàn)枯斑、壞死斑;5級,多數(shù)葉片花葉,少數(shù)葉片畸形、皺縮,或莖部出現(xiàn)條斑或壞死斑;7級,多數(shù)葉片畸形、細長,或莖稈、葉脈產生系統(tǒng)壞死、植株矮化;9級,植株嚴重系統(tǒng)花葉,畸形或嚴重系統(tǒng)壞死,植株明顯矮化。群體抗性標準:免疫(I),病情指數(shù)為0;高抗(HR),病情指數(shù)為 0.1 ~5.0;抗(R),病情指數(shù)為5.1 ~20.0;耐(MR),病情指數(shù)為20.1 ~40.0;感病(S),病情指數(shù)大于 40.0。
2.5 試驗結果 由表2可知,6個品種對比,病情指數(shù)由低到高依次為幕田大方、中椒七、早翠、卡迪索、SPW73、SPH9011,幕田大方、中椒七、早翠之間差異不顯著,與其他品種差異顯著;產量由高到低依次為幕田大方、早翠、卡迪索、中椒七、SPW73、SPH9011,幕田大方、早翠之間差異不顯著,與其他品種之間差異顯著。綜合評價第一的為幕田大方,平均病情指數(shù)為17.41,產量為33 716.85 kg/hm2,其次為早翠,平均病情指數(shù)為18.66,產量為32 847.75 kg/hm2,推薦生產上大面積應用。SPH9011、SPW73病情指數(shù)較高,產量中等;卡迪索產量較高但抗性較差,需謹慎使用,注意預防病毒病的發(fā)生;中椒七為老品種,抗性較好,但產量中等。
表2 甜椒品種抗性、產量及綜合評價
種植抗病品種是防治夏秋茬甜椒病毒病的關鍵,根據(jù)病毒病發(fā)生消長規(guī)律,從種植抗病品種、消滅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等多方面聯(lián)合防治[10-12],結合田間管理總結出以下綜合防治措施。
3.1 種植抗(耐)病品種 目前未發(fā)現(xiàn)高抗或對病毒病免疫的甜椒品種,但品種(系)之間抗性有差異[13-14],選擇抗或耐病毒品種,是防治病毒病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3.2 種子處理 清水浸泡3~4 h,用10%磷酸三鈉處理25 min,清水沖洗干凈(3~5次),撈出后催芽播種,可以清除大部分種子攜帶的病毒,降低田間初侵染源。
3.3 無毒育苗 在育苗之前徹底清理育苗室病殘體,用異丙威、百菌清等藥劑熏棚處理后覆蓋防蟲網。
3.4 控制傳毒介體 田間病毒病的發(fā)生率隨有翅蚜的增加而增加[10-12],及時控制蚜蟲、粉虱等傳毒介體害蟲的危害和傳毒,重點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蚜蟲遷飛高峰期[15],或者在定植后7~14 d內發(fā)現(xiàn)零星的蚜蟲或粉虱,用25%吡蟲啉1 500倍稀釋液或50%氟啶蟲胺腈1 500倍稀釋液防治。
3.5 輪作倒茬 與其他科目的作物如芹菜、豆角等輪作倒茬,減少甜椒病蟲害發(fā)生幾率,增強植株抗病能力,提高對病毒病的耐病性。
3.6 水肥管理 施足底肥,花期及時補充鈣、鋅肥,初果期增施鉀肥;高溫季節(jié)棚頂覆蓋遮陽網,地面勤澆小水,降溫保濕,為植株健康生長提供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3.7 遠離病源和蟲源 清除周圍田間雜草,適當遠離十字花科蔬菜,減少病毒病病源和傳毒介體蟲源。
[1]郭思瑤,童艷,黃婭,等.重慶辣椒病毒病病原初步鑒定和分析[J].園藝學報,2015,42(2):263 -270.
[2]張竹青.辣椒病毒病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yè)大學,2009:24-30.
[3]張滿良,魏寧生.侵染辣椒的煙草蝕紋病毒的鑒定[J].中國病毒學,1993,8(1):89 -94.
[4]田如燕,馮蘭香,蔡少華.北京地區(qū)辣椒病毒病毒原種類及黃瓜花葉病毒株系鑒定[J].植物保護,1989(4):9-11.
[5]趙尊練,史聯(lián)聯(lián),潭根堂,等.陜西省辣椒主產區(qū)辣椒病毒病病原種類鑒定及其分布研究[J].中國農業(yè)科學,2004,37(11):1738 -1742.
[6]文朝慧,劉志杰,張麗萍,等.甘肅省河西地區(qū)辣(甜)椒病毒病毒原鑒定[J].中國蔬菜,2010(16):74-78.
[7]閆素珍,楊永林,王慧.甜(辣)椒病毒病多抗性鑒定方法研究[J].北方園藝,1991(8):32-34.
[8]胡洽,俞世敏,毛愛軍.甜(辣)椒TMV及CMV病毒病的接種鑒定技術[J].蔬菜,1994(10):25 -26.
[9]毛愛軍,耿三省,閆新躍.辣(甜)椒TMV、CMV及疫病抗性材料的鑒定[J].長江蔬菜,2004(2):48 -50.
[10]羅華元,濮祖芹,程遐年,等.蚜蟲遷飛動態(tài)與辣椒病毒病流行的關系[J].植物保護學報,1991(1):23 -27.
[11]盧鑒植,王元珪,王述彬.辣椒蚜蟲田間消長規(guī)律與病毒病發(fā)生的關系[J].江蘇農業(yè)科學,1988(8):32 -33,35.
[12]張玉琴.龍東溫室辣椒病毒病發(fā)生規(guī)律及無公害防治[J].辣椒雜志,2007(2):23 -25,35.
[13]馮前,呂鴻軍.抗(耐)病甜椒品種篩選試驗研究[J].寧夏農林科技,2006(2):20-21.
[14]田如燕,馮蘭香,蔡少華,等.甜(辣)椒品種(系)對黃瓜花葉病毒和煙草花葉病毒的苗期抗性鑒定[J].作物品種資源,1989(4):32-33.
[15]楊崇實,劉耕春.蔬菜非持久性病毒病蚜蟲傳毒規(guī)律及防治理論與實踐[J].天津農學院學報,1999,6(4):1 -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