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操作、交流、想象中形成空間觀念——北師大版數(shù)學五年級下冊“長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
鄭桂斌
(遼寧省沈陽市于洪區(qū)教師進修學校 ,沈陽110000)
一、設計思路
“長方體的認識”是學生在第一學段直觀地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礎上,進一步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也是接下來繼續(xù)學習長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的重要基礎.從平面圖形到立體圖形的認識,是學生空間觀念發(fā)展的一次飛躍,因此教學著眼點是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yǎng),以學生的動手操作、自主探究為主,使學生在數(shù)、量、描、比、剪中發(fā)現(xiàn),在交流中明晰,在應用中鞏固,在想象中構建,最終把長方體的特點牢牢地印在自己的頭腦中,真正實現(xiàn)學習知識、形成技能、積累活動經驗的目的.
(一)在操作中發(fā)現(xiàn)
動手操作是學生發(fā)現(xiàn)長方體的面、棱、頂點特征,形成空間表象、獲取空間觀念最佳的途徑,怎樣才能使操作有實效性,而不流于表面形式呢?
1.精選操作材料
課前讓學生準備長方體、正方體的紙盒及剪子、三色塑料管、橡皮泥等學具,為操作做好充分的準備.
2.明確操作要求
為了使學生的操作探究更有實效性,在操作之前,通過課件出示了探究提示.這個探究提示由“探究內容”和“活動提示”兩部分組成,目的是讓學生知道探究什么,怎么探究,而不是教師一說“開始”,全班便出現(xiàn)隨便說、隨便做的現(xiàn)象.
3.進行理性思考
為了使學生的操作活動是充滿著思考的活動,而不是流于形式的,教學中從以下兩個角度著手.
(1)從學生角度:一是從探究提示中明確探究內容;二是通過畫、剪、描等活動發(fā)現(xiàn)長方體的特征;三是要把自己的發(fā)現(xiàn)有條理地說給小組同學聽.
(2)從教師角度:教師始終思考“讓學生通過怎樣的操作活動才能更好地發(fā)現(xiàn)長方體的特征?”在學生操作活動中,教師走到學生中間,進行觀察、指導,對于學生的活動情況了如指掌,對于有困難的學生也要做恰當?shù)闹笇В@樣為下面的交流做好充分的準備.
(二)在交流中明晰
在學生充分操作發(fā)現(xiàn)長方體特征的基礎上,進行全班交流.讓學生交流收獲與想法,相互取長補短,這樣做的目的是要使學生真正明晰長方體的特征,并在交流中使學生會想、會說,可以說交流是這節(jié)課的核心所在.
(1)主體地位充分顯現(xiàn)
匯報交流時讓學生借助手中學具從“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是怎樣發(fā)現(xiàn)的”這兩個方面說明,其他同學有不同想法也可補充.
在交流的過程中,使學生對于長方體的特征更加明晰,更主要的是學生收獲的不僅是知識,還有方法、思考、自信.
(2)主導作用充分發(fā)揮
教學中發(fā)現(xiàn)學生在總結長方體的特點缺乏條理性、說“發(fā)現(xiàn)方法”有一定的困難時,教師要有效地引導;學生演示有問題時,教師要及時提示,并在重點處進行引導,全班操作.例如,共同數(shù)一數(shù)長方體有6個面,你是怎樣數(shù)出來的?怎樣按順序數(shù)出12條棱?使學生沿著“說出個別想法——大家補充、修正——得出正確結論”的理性思路進行全班交流.
(三)在想象中構建
在以上豐富的空間感知的基礎上,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在頭腦中構建出長方體,教師要采用“虛實結合”的方法,通過“想、說、看、寫、練”,引導學生在頭腦中構建長方體,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想:讓學生閉上眼睛,在頭腦中想象出一個長方體,有困難的可以把桌面上的長方體握在手中.
說:邊想邊說特征、邊用手勾畫出想象出來的長方體.
看:通過大屏幕動態(tài)地演示長方體面、棱、頂點的特征,讓學生仔細觀察,印證自己的想象.
寫:把長方體的特征填在書中的表格中,并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異同.
練:在練習過程中通過課件動態(tài)演示依次去掉長方體的棱(最后只剩下一組長、寬、高),又逐步還原的過程.引導學生思考:你還能想象出長方體的樣子嗎?至少剩幾條棱,你就能想象出這個長方體的樣子?這幾條棱應具備什么特點?
由此不僅使長方體牢牢地扎根于學生的頭腦中,而且很好地發(fā)展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二、過程設計
(一)情境導入,演示感知
1.啟發(fā)談話,導入新課
在這個盒子里裝著一些物體,大家來看一看,它們都是什么形狀的?(盒子里有長方體、正方體、一個形狀不規(guī)則的土豆.)
2.演示操作,初步感知面、棱、頂點的含義
引導:怎樣把它(土豆)變成一個長方體?
給學生獨自思考時間,再指定學生介紹自己的做法.
學生介紹、教師演示、其他同學同步觀察,主要解決以下問題.
(1)出現(xiàn)一個面時,問:你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教師介紹“面”)
(2)出現(xiàn)棱時,問:你們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這條邊是怎樣產生的?
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我們把兩個面相交的邊叫作棱.
(3)出現(xiàn)頂點時,問:這個點是怎樣產生的?
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我們把三條棱相交的點叫作頂點.
師板書:面、棱、頂點.
指導學生在學具上找出面、棱、頂點(穿插在面、棱、頂點的認識中).
(二)知識探究,操作概括
1.探索長方體、正方體的特點
(1)啟發(fā)談話:從面、棱、頂點三個角度來研究長方體有哪些特點.
(2)操作探究:以小組為單位,數(shù)一數(shù),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
(3)反饋概括:根據學生的匯報,指導學生逐步完善對長方體、正方體特點的認識,并注意發(fā)現(xiàn)和鼓勵不同的發(fā)現(xiàn)方法.
面:長方體有幾個面?面有什么特點?你是怎樣發(fā)現(xiàn)的?(引導學生用數(shù)、比、量等方法發(fā)現(xiàn)長方體面的特征.)
棱:長方體有幾條棱?棱的長度有什么特點?你又是怎樣發(fā)現(xiàn)的?
①學生找出長度相等的三組棱時,讓學生演示說理.
②認識長、寬、高.
討論: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長度相等嗎?它們和這三組棱有什么關系?
教師指出:底面上的兩條棱分別叫作長和寬,豎直方向上的棱叫作高.
將長方體框架橫放、側放,指出它的長、寬、高.
頂點:長方體有幾個頂點?
2.歸納特點,比較長方體、正方體特點的異同
(1)引導學生閉上眼睛在頭腦中想象出一個長方體,并說一說它的特點.
(2)教師指導學生填表總結歸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
(3)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異同點.
①學生思考說理.
②課件演示(新得到的長方體與原來長方體比較有什么變化?).
歸納:長、寬、高變?yōu)橄嗟龋覀儼阉拈L、寬、高都叫作棱長,六個面都變成了正方形,長方體變?yōu)檎襟w(或叫立方體).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3.認識長方體的透視圖
(1)將長方體放到桌面上,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最多能看到幾個面?抽象出長方體的立體圖.
(2)課件演示:長方體的立體透視圖.先畫出能夠看到的面,再勾出不能看到的面.
(三)鞏固練習,學以致用
1.把下面長方體各個面的面積填在表中.
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面積/cm2
(1)師生比賽,啟發(fā)提問:怎樣填更快,為什么?
(2)追問:長和寬分別是多少,是怎么知道的?
2.在下面的8個面中找出6個面,使它們能圍成上面的長方體,這6個面的編號分別是().
3.課件動態(tài)演示依次去掉長方體的棱(最后只剩下一組長、寬、高),又逐步還原的過程.
師啟發(fā)談話:你還能想象出長方體的樣子嗎?至少剩幾條棱,你就能想象出這個長方體的樣子?(3條)這3條棱應具備什么特點?
(四)課堂總結,暢談收獲
三、教學反饋
1.本節(jié)課中,教師注意多層次、多渠道地讓學生獲取知識,讓學生在切身感受和體驗中發(fā)展空間觀念,并注意引導學生在學習知識形成技能的同時,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積累活動經驗.
例如,在概括“長方體相對面的面積相等”的特點時,學生就說出了不同的方法.
量:量長方體相對兩個面的長和寬;
剪:把長方體盒子的六個面剪下來再比一比;
描:先描出長方體的一個面,再把相對的面放在這個長方形上,看這兩個長方形是否完全重合.
2.在筆者上課的同時,和本區(qū)的教師進行“同課異構”,在多次“磨課”后,形成“在操作中發(fā)現(xiàn),在交流中明晰,在想象中構建”的教學策略.運用此種策略,又完成了六年級上冊“搭一搭”一課的教學,并在全區(qū)做示范課,反響良好.
名家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