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允森
(廣東省核工業(yè)地質局二九三大隊,廣東廣州510800)
CSAMT在下莊礦田墩頭地區(qū)深部找礦中的應用
陳允森*
(廣東省核工業(yè)地質局二九三大隊,廣東廣州510800)
運用CSAMT(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在下莊礦田墩頭地區(qū)鈾礦勘查取得了成功,是近年來下莊礦田找礦工作在方法上的突破,利用CSAMT方法,其優(yōu)點是可以基本查明構造的大致傾向,并可以基本預見這條構造帶成礦的概率和規(guī)模,能提高鉆孔見礦率,降低成本;其缺點是對規(guī)模大且破碎和充水構造帶,有時和鈾礦體無法區(qū)分而產(chǎn)生多解。
CSAMT;電阻率;下莊礦田;多解
下莊礦田在近年的找礦過程中,陷入了瓶頸,已有的勘探方法已不能滿足勘查的需要,新方法、新思路的運用問題亟待解決。在近幾年的嘗試和努力中,先后使用了放射性物探方法、磁法、激電中梯、高密度電法等方法在下莊礦田下莊地區(qū)、墩頭地區(qū)、仙石地區(qū)、馬頭嶺地區(qū)、坪田地區(qū)進行探索發(fā)現(xiàn),CSAMT能較好地探測到深部巖礦石的電物性特征,在鈾礦勘查工作中是有效的勘探方法。本次將CSAMT在下莊礦田墩頭地區(qū)深部找礦中的使用情況進行報道。
2.1礦區(qū)地質
墩頭地區(qū)位于下莊礦田南部新橋—下莊硅化斷裂帶(組)與魯溪—仙人嶂輝綠巖組相交匯地段,礦區(qū)北接下莊(336)鈾礦床,東接石角圍(339)鈾礦床。
工作區(qū)西部出露巖性為粗粒斑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約占三分之二;東部為中粒斑狀黑云母花崗巖,約占三分之一;魯溪—仙人嶂輝綠巖組從西到東穿過工作區(qū),是成礦有利圍巖;新橋—下莊斷裂帶(組)從北東到南西穿過工作區(qū),是礦田主要控礦構造,長大于20km,寬1~20m,產(chǎn)狀15°~40°SE∠75°~85°。構造帶成分主要為硅化花崗巖、碎裂巖,充填雜色微晶石英、螢石、方解石等。以鈾成礦期活動為主,由北東向扭裂隙組成,左列式展布,左行錯移輝綠巖,北段為新橋石英斷裂帶,南段為下莊硅化斷裂帶。新橋—下莊硅化斷裂帶上已查明336礦床、6009礦床和332礦床,成礦作用明顯,見圖1。
圖1 下莊礦田墩頭地區(qū)地質圖及CSAMT工程布置圖
2.2地質認識
在墩頭地區(qū)主要勘查對象是與輝綠巖相關的“交點”型鈾礦,對“交點”型鈾礦主要有以下認識:鈾成礦與中基性巖脈關系密切[1];中基性巖脈雖不能為成礦提供鈾源,但可以提供有利于鈾沉淀富集的場所,中基性巖脈成巖年齡與鈾成礦年齡接近,中基性巖脈巖漿期的揮發(fā)成分為鈾從花崗巖中的活化轉移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并對圍巖具有一定的加熱作用[2];中基性巖脈提供的礦化劑∑CO2主要源自受控于巖石圈伸展導致的地幔去氣,對鈾成礦的作用一方面表現(xiàn)為加入到貧礦化劑的地下水中以便鈾元素遷移,另一方面表現(xiàn)在從成礦流體中逸出,改變熱液絡離子組成,導致鈾沉淀成礦[3];前人研究表明地幔流體對研究區(qū)鈾成礦有著重要作用[4-6];也有學者通過H、O同位素研究證明這一點,如成礦前期和成礦期成礦流體主要由地幔流體組成[7-8];鈾源自水熱系統(tǒng)之圍巖[9],地幔流體對地殼基底巖石和圍巖中鈾的浸取富集成礦等研究成果[4,10]。
3.1應用原理
CSAMT的應用原理:以地下巖(礦)石或構造和圍巖的電阻率差異為物理基礎,來探明巖(礦)石或構造和圍巖在地下分布情況。它從20世紀70年代發(fā)展至今,方法、技術、數(shù)據(jù)處理都非常成熟,它在多金屬找礦中發(fā)揮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廣泛應用石油地質、海洋石油地質,在煤礦、鈾礦等非金屬礦中應用不是很廣泛。
下莊礦田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陸續(xù)開展了各種普通物探方法,采集了各種巖礦石標本,研究它們的電物性參數(shù),其中中?;◢弾r的電阻率為250~1500Ωm,輝綠巖為1500~20000Ωm,鈾礦為1~150Ωm。這次在墩頭采集了部分巖礦石標本,測量它們的電阻率,其中花崗巖的平均電阻率為 345.96Ωm,輝綠巖為4273.44Ωm,鈾礦為16.80Ωm。從巖礦石的電阻率特點可以看本區(qū)鈾礦層為低阻,輝綠巖脈為高阻,各種碎裂帶為中阻,圍巖(中粒、粗粒黑云母花崗巖)為中阻。目標層(鈾礦層)電阻率與圍巖電阻率的差異是存在的,并且明顯,這就為電磁頻率測深法測量的應用提供了地球物理前提。
3.2實際應用
2007年廣東省核工業(yè)地質局二九三大隊根據(jù)中國核工業(yè)地質總局項目“廣東省翁源縣下莊礦田墩頭地區(qū)鈾礦普查”設計了ZK46-2鉆孔,設計方位為305°,傾角為75°,是垂直新橋—下莊硅化斷裂帶設計的,目的是揭穿其中一條新橋—下莊斷裂帶,探測這條斷裂帶上下盤的成礦規(guī)律。結果鉆孔成果不好,鈾異常礦段(品位0.01%~0.029%)有5.90m,鈾礦化礦段(0.030%~0.049%)只有0.30m。見圖1、圖2。
2009年二九三大隊根據(jù)中央地質勘查基金項目“廣東省翁源縣下莊礦田南部鈾礦普查”任務書要求,同東華理工大學物理系合作,在下莊、沙溪、墩頭等地區(qū)開展CSAMT工作。
2010年根據(jù)2009年CSAMT解釋成果分析(見圖2),設計了ZK46-1鉆孔,方位也是305°,傾角為75°,是揭穿低阻異常的下盤,鉆孔結果顯示成果很好,鈾異常礦段有13.70m,鈾礦化礦段有2.50m,鈾工業(yè)礦段(>0.050%)5.50m,品位高且連續(xù),單礦體有×××噸。見圖2。
圖2 46號線CSAMT解釋推斷圖和鉆孔驗證情況
這次開展CSAMT工作的思路是:由已知到未知,由淺到深,運用普通物探方法總結鈾成礦規(guī)律,為深部找礦提供新的依據(jù)。所以這次設計CSAMT工作剖面時,有3條工作剖面是切穿已經(jīng)終孔的鉆孔,方位也與鉆孔方位基本一致,其中一條是沿著ZK46-2方位設計的,目的是由已知的鉆孔地質成果和CSAMT剖面電性特征相比較,對照各種巖性在CSAMT剖面顯示的電性特征,再參考各種巖礦石標本的電性參數(shù),總結和各種巖礦石在CSAMT剖面的電性特征規(guī)律。經(jīng)過分析總結:規(guī)模比較大的鈾礦體在CSAMT解釋成果圖上,表現(xiàn)為低阻;構造帶因為破碎,充填水,表現(xiàn)為中低阻;花崗圍巖表現(xiàn)為中阻;輝綠巖表現(xiàn)為高阻,與各種巖礦石標本的電性參數(shù)基本一致。也就是說CSAMT的解釋成果與已知地質成果相吻合,CSAMT在深部找礦是可行的。
發(fā)現(xiàn)了規(guī)律,對照46號成果圖(圖2),發(fā)現(xiàn)ZK46-2雖然打到新橋—下莊斷裂帶其中的一條,但這條斷裂帶在CSAMT成果圖上顯示電阻率偏高,所以成不了工業(yè)礦體,而另一條新橋—下莊斷裂帶在CSAMT成果圖上出現(xiàn)了低阻現(xiàn)象,而且這個低阻規(guī)模很大,垂直標高從100~-300m,左右寬度有100m,推斷有大規(guī)模工業(yè)價值的鈾礦體存在,于是就設計了鉆孔進行驗證,果然發(fā)現(xiàn)了工業(yè)價值的鈾礦體,證明CSAMT在深部找礦的可行性。
這次CSAMT的成功使用是下莊礦田找礦工作在方法上的突破,以前的找礦方法主要是利用放射性物探方法,圈出鈾伽馬異常圈,再根據(jù)地表地質特征和構造走向和傾向來設計鉆孔。這樣設計鉆孔的缺點是放射性暈圈并不能指示含礦構造的產(chǎn)狀,給鉆孔設計帶來諸多不便,鉆探結果往往不理想,達不到地質目的,即使揭穿了構造帶,成果也較差,這樣就大大提高了找礦成本,利用CSAMT方法,可大大彌補上述不足,其優(yōu)缺點可總結如下:
優(yōu)點:可以基本查明構造的大致傾向,而且可以基本預見測試構造帶成礦的概率和規(guī)模,能提高鉆孔見礦率,降低成本。
缺點:如果構造帶規(guī)模大、破碎、帶內充填水,它的電阻率也很低,有時和鈾礦體區(qū)分不了而產(chǎn)生多解。
在今后的勘查過程中既要重視CSAMT方法的應用,還要對其顯示低阻的部位進行巖性、圍巖蝕變,及其構造發(fā)育情況和水文地質情況的分析。
[1]胡瑞忠,金景福.貴東花崗巖體中煌斑巖的成因[J].礦物巖石, 1990,10(4):1-7.
[2]王學成,章鄭桐,張祖還,等.暗色巖脈與鈾成礦關系研究[J].1991,10(4):359-369.
[3]張國全,胡瑞忠,商朋強,等.302鈾礦床方解石C-O同位素組成與成礦動力學背景研究[J].2008,28(4):413-420.
[4] 杜樂天.幔汁(HACONS)流體的重大意義[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1989,13(1):97-99.
[5]杜樂天.烴堿流體地球化學原理——重論熱液作用和巖漿作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1165-2301
[6]杜樂天.中國熱液鈾礦基本成礦規(guī)律和一般熱液成礦學[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1:57-110,151-237.
[7]鄧平,沈渭洲,凌洪飛,等.地幔流體與鈾成礦作用:以下莊礦田仙石鈾礦床為例[J].地球化學,2003,132(6):520-528.
[8]王正其,李子穎,吳烈勤,等.幔源鈾成礦作用的地球化學證據(jù)——以下莊小水“交點型”鈾礦床為例[J].鈾礦地質,2010,26(1):24-34.
[9]李學禮,孫占學,周文斌.古水熱系統(tǒng)與鈾成礦作用[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0.
[10]毛景文,姜耀輝,等.深部流體成礦系統(tǒng)[M].北京:中國大學出版社,2005.
P631.3
B
1004-5716(2015)07-0151-03
2014-08-05
2014-08-07
陳允森(1969-),男(漢族),廣東信宜人,工程師,現(xiàn)從事鈾礦地質勘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