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澍
WANG Shu
1963年出生
1981年入學南京工學院建筑系(學士、碩士)
1996年入學同濟大學建筑城規(guī)學院(博士)
2011年受聘哈佛大學研究生院丹下健三榮譽教授
現(xiàn)任中國美術(shù)學院建筑藝術(shù)學院院長、博導、建筑學學科帶頭人
2010年威尼斯雙年展特別獎
2010年德國謝林建筑實踐大獎
2011年法國建筑學院金獎
2012年普利茲克獎
多年做建筑、教建筑的經(jīng)驗再次印證了一個判斷:一個建筑師的基本素養(yǎng)和建筑意識還是要看其本科是在哪里學的。譬如我,盡管我后來也在上海同濟大學學習過,但總是回答別人:我的建筑是在南工學的,至于學校后來不能免俗地改名為東南大學,我總覺得別扭,心里覺得那是另一所學校。
從南工畢業(yè)至今,正好30年,閑暇時我會想:除了那些表面的理由,在南工的那些日子,到底是些什么對我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我想,第一肯定是畫圖。印象里南工的畫圖絕不僅是畫圖,它的重要性甚至排在設計的思考之前。老師們談起楊老、童老那幾位前輩,幾乎沒聽過關(guān)于思考的事情,但只要一提起老前輩如何為自己的渲染圖點上配景樹,那種驚嘆的表情,至今歷歷在目。我當時年輕氣盛,對這類話題就有些不屑。今天回顧起來,也不覺得自己當初的反映有什么不對,但對事情的認識卻有些不同。我覺得當年我的那些老師也未必明白前輩們畫樹的意味,為什么特別是畫樹呢?對我來說,南工通過畫圖教給我的最精粹的建筑意識就是一種有繪畫感的建筑意識,而且通過水墨渲染這門課,特別是通過水墨的配景,它悄悄地把繪畫的意識向中國畫的意識偏移了,由于沒有人直接這么說,這種意識也沒法直接說,就只好歸結(jié)為某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是否學得到,就看你會不會學。如果南工丟掉它的畫圖教育,恐怕就沒有南工了。記得讀書時,老師最耿耿于懷的段子是我入學不久前,一幫美國高校建筑系主任看過南工老師學生的圖紙后留下的評語:這是個培養(yǎng)繪圖員的學校。我理解南工人一定為這個評語萬分糾結(jié)。很多人印象里,我在學校時很叛逆,但我喜歡畫圖,享受畫圖,當然,是用手畫,我不用計算機,因為它無法取代手的感覺,那種人性的感覺。
如果要說第二件事情,就是對皖南民居的興趣。那個時候系里剛剛有一些老師去過,拍回那時很珍貴的幻燈片,除了辦講座,像我這種對皖南民居特別有興趣的學生還被老師允許在教研室聽小范圍的講解。我對中國建筑的真正認識,是具體的而不是概念化的,就是這么起步。有人看出來我設計的杭州中國美院象山校園和皖南民居很有關(guān)系,當然有關(guān),不過我花了超過20年才把那些印象消化在我的設計里。
第三,我在南工不知不覺間學到的,就是一種又慢又深的方式,很人文,很難說清楚。太聰明的學生在南工不容易學到東西。
不管怎樣,母校就是母校。
1 中國美術(shù)學院二期11#實驗中心樓
2 中國美術(shù)學院二期21#學生食堂和學生宿舍
3 寧波美術(shù)館
4 五散房
5 寧波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