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居正
HUANG Juzheng
1965年出生
1982年入學南京工學院建筑系(學士)
1992年入學日本筑波大學藝術研究科建筑學(碩士)
2004年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訪問學者
2008年擔任《南方建筑》雜志編委
2013年擔任《世界建筑》雜志編委
2014年任教北京建筑大學ADA中心客座教授
現(xiàn)任《建筑師》雜志主編
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客座教授
自從大學畢業(yè),離開母校東南大學后,除了出國留學的幾年,編輯,這份傳統(tǒng)意義上“為他人做嫁衣”的工作始終如影隨形,伴隨著我,倏忽之間,竟已屆不惑。
2002年,我接掌了《建筑師》雜志的主編一職?!督ㄖ煛冯s志是國內(nèi)建筑學界一本久享清譽的雜志,自創(chuàng)刊起,肌體中便流淌著強大的學術傳統(tǒng)基因。如何賡續(xù)前人的辦刊意志,又能應時而變,適時地反映國內(nèi)外建筑的創(chuàng)作動態(tài)和學者們的深度思考,為雜志注入新的內(nèi)容,這是作為一刊主編,時時縈繞在心中、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在隨后的10多年,雜志以《空間》《建筑表皮》《電影建筑學》《柯布西耶》《密斯》《王澍》《非常建筑十年》等各種專輯的形式,系統(tǒng)梳理了學界普遍關注的某些重要議題,力圖以謹嚴慎微的研究方式和真誠細致的編輯態(tài)度,為讀者多開啟幾扇窗戶,多開辟幾條途徑去探索、認知建筑的各種可能性。
20世紀以來,建筑生產(chǎn)的場所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建筑從實際建造的場所,向出版物、展覽會、設計競賽、雜志、網(wǎng)絡等外在的非物質(zhì)的場所轉(zhuǎn)移,媒體成為建筑觀念建構和散布的重要途徑。因此,除了為“他人做嫁衣”的被動性身份之外,雜志編輯主動地介入當下,是一種必然的選擇。2004年,在北京世紀壇美術館,本人策展了《中國青年建筑師8人展》;2010年,在方家胡同46號院,又為劉家琨建筑設計工作室、都市實踐建筑設計事務所、MADA建筑設計事務所策展了《東西南北中——十年的三個民間敘事》。
1.2《建筑師》雜志
因著自己的些許興趣,本人也不時忝為教師,業(yè)余參與到多個學校的教學中,并且,每年在北京建筑大學 ADA中心開設8次系列公開講座。十幾年來,結合教學相長中的心得,在《建筑學報》《世界建筑》《新建筑》《城市·空間·設計》等刊物上發(fā)表了《重話柯布》《消隱的“盒子”》《建筑本體的“復權”》《平常建筑,小題大做——對談阿爾瓦·阿爾托和他的設計作品》《拉圖雷特修道院建筑中的互文性》等十幾篇學術論文,同時與他人一起編著出版了《大師作品2:美國現(xiàn)代主義獨體住宅》《大師作品3:現(xiàn)代建筑在日本》。
借此機會,我要特別感謝母校的眾多老師對《建筑師》雜志和我本人的支持!遙想當年,雜志面臨諸多困難,我接任主編之后,即趕赴南京,與當時的建筑學院院長王建國教授商議,希望得到母校財政與學術上的支持,王老師慨然應允,并為雜志配備了兼任副主編龔愷教授和幾位兼職編輯。在此后的十幾年中,東大建筑學院始終堅持與《建筑師》雜志分享學術資源和成果,韓冬青、陳薇、龔愷、葛明、李華等諸位教授不僅自己勤于著述,持續(xù)不斷地賜稿于《建筑師》,而且為《建筑師》雜志組織、推薦了大量高質(zhì)量的學術論文。因此,不得不說,《建筑師》雜志能有今天的面貌,得益于東南大學建筑學院多矣!
3《大師作品2:美國現(xiàn)代主義獨體住宅》
4《大師作品3:現(xiàn)代建筑在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