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梅芳
河南駐馬店市中心醫(yī)院 駐馬店 463000
腦出血是神經(jīng)內科常見的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常見于中老年人群,具有起病急、病情變化快、預后差等特點,易出現(xiàn)智力障礙與肢體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護理路徑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完全符合“以人為本”的新型護理理念,是針對某一種疾病或患者群體在治療、護理及康復中制定的一套綜合護理模式,可有效改善護理質量,提高護理水平[1]。我院為研究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出血患者中的應用價值,選取110例腦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分別給予常規(guī)護理與臨床護理路徑護理,現(xiàn)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收治的腦出血患者110例(所有患者均經(jīng)CT或MRI診斷確診),根據(jù)患者入院時間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5例。觀察組男33例,女22例;年齡58~79歲,平均(68.1±3.4)歲。對照組男30例,女25例;年齡57~89歲,平均(67.9±3.1)歲;所有患者均為首次發(fā)病,無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者。2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主要根據(jù)醫(yī)生吩咐給予對癥治療與護理,進行日常管理、飲食指導及功能訓練等。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加用臨床護理路徑,主要包括組建臨床護理路徑小組、制定臨床護理路徑、實施臨床護理路徑、臨床護理路徑的記錄與監(jiān)督等。
1.3 觀察指標[2]詳細觀察并統(tǒng)計患者住院時間、住院費用等,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患者健康知識掌握程度進行評分,滿分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相關知識掌握越佳;采用Barthel指數(shù)對患者日常生活進行評價,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強,恢復效果越好。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所有數(shù)據(jù)選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住院情況及健康知識掌握情況比較 觀察組住院時間與住院費用均少于對照組(P<0.05),健康知識掌握評分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住院情況及健康知識掌握情況比較 (±s)
表1 2組住院情況及健康知識掌握情況比較 (±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n 住院時間(d)住院費用(元)健康知識掌握評分(分)觀察組55 14.6±2.1*8785.4 ±189.5*81.4 ±5.1*對照組55 23.1±2.4 11379.5±275.4 63.1±4.2
2.2 2組護理前后Barthel指數(shù)比較 觀察組護理前、后Barthel指數(shù)分別為(33.7±11.4)分、(80.2±19.4)分;對照組護理前、后Barthel指數(shù)分別為(34.1±10.5)分,(49.8±17.1)分。護理前,2組Barthel指數(shù)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Barthel指數(shù)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腦出血是臨床常見的一種中老年疾病,且隨著我國老齡化趨勢日益明顯,腦出血發(fā)病率也不斷上升,致殘率與病死率高,且該疾病起病急、病情變化快、預后差,患者易產(chǎn)生恐懼、焦慮的悲觀情緒,影響治療效果。因此給予腦出血綜合護理干預,是緩解其不良心理情緒,提高護理質量,促進預后恢復的重要途徑。神經(jīng)內科常規(guī)的護理干預主要是護理人員按照醫(yī)生囑咐開展治療與相關護理工作,回答患者提出的相關疾病知識,護理工作缺乏主動性、預見性及系統(tǒng)性。
臨床護理路徑是現(xiàn)代醫(yī)療體制改革下的產(chǎn)物,符合了現(xiàn)代護理中以“患者”為護理中心的護理理念,符合現(xiàn)代護理要求。臨床護理路徑具體內容分析如下:(1)組建臨床護理路徑小組:臨床護理路徑小組主要由主管醫(yī)生、護士長、責任護士組成,護士長擔任護理小組組長,責任護士由工作能力強,且有一定臨床護理經(jīng)驗的護理人員擔任,負責護理工作的具體實施。(2)制定臨床護理路徑:由科主任、主管醫(yī)生、護士長及責任護士共同參與臨床護理路徑的制定,將臨床主治醫(yī)師意見作為參考,采用表格形式將護理程序、診療計劃以及功能鍛煉排列在路徑表上,具體內容包括患者入院檢查、治療、基礎護理、健康教育、飲食指導、心理護理、功能訓練以及出院計劃等。責任護士按照臨床護理路徑內容對腦出血患者開展護理工作。(3)實施臨床護理路徑:患者入院后,首先對患者基本情況進行準確評估,做好入院指導工作,主動與患者交流,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向患者及家屬講解臨床護理路徑意義、內容以及注意事項等,征得患者家屬同意后簽訂同意書,然后根據(jù)臨床護理路徑表內容與患者具體需求開展護理工作。責任護士在已執(zhí)行的內容欄中打“√”,未執(zhí)行的內容欄中打“×”,并在每次交接班時做好護理評估工作;主動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相關知識宣教,提高患者及其家屬健康知識掌握程度;并做好患者出院指導工作,叮囑患者定期到醫(yī)院進行復查。(4)臨床護理路徑的記錄與監(jiān)督:由護士長以及主管護師進行統(tǒng)一查房管理,監(jiān)督護理工作落實情況;并對護理指標進行分析,做好相關記錄工作[3]。
通過本次觀察可以看出,臨床護理路徑的應可有效改善護理質量,促進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復,減少住院時間,緩解患者及其家屬經(jīng)濟壓力,提高健康知識掌握程度,值得臨床推廣。
[1]宋俊莉.探討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出血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4,12(23):299-230.
[2]許成英.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出血患者中的應用探討[J].山東醫(yī)學高等??茖W校學報,2012,34(2):105-107.
[3]劉春燕.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出血護理中的應用及體會[J].臨床合理用藥,2014,7(3):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