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繼偉,門 亮,聶 勇
(安徽工業(yè)大學 建筑工程學院,安徽 馬鞍山 243002)
?
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
何繼偉,門 亮,聶 勇
(安徽工業(yè)大學 建筑工程學院,安徽 馬鞍山 243002)
新媒體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帶來機遇,也帶來挑戰(zhàn)。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發(fā)揮新媒體的積極作用,抵御其消極影響;要教育學生樹立網絡道德和法制意識,重視引導新媒體的傳播功能。
新媒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2004年8月發(fā)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積極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把他們培養(yǎng)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于全面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zhàn)略,確保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確保實現(xiàn)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宏偉目標,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興旺發(fā)達、后繼有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zhàn)略意義。在新媒體條件下,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為重要。
2009年9月,教育部在京召開網絡新媒體條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討會。教育部副部長李衛(wèi)紅在會議講話中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主動研究、積極利用網絡新媒體為思想政治教育和學校穩(wěn)定工作服務。李衛(wèi)紅要求高校積極推進思想政治教育者博客建設,主動發(fā)揮微博客等網絡新媒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維護穩(wěn)定工作中的積極作用?!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強調,“新時期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的主導作用,努力拓展新形勢下的有效途徑,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全面加強校園網的建設,為大學生學習、生活提供服務,對大學生進行教育與引導,不斷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間。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形成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牢牢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币e極應對新媒體在高校中逐漸普及這樣一個機遇與挑戰(zhàn),發(fā)揮新媒體的積極作用,搭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平臺,進而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體系。
媒體是指傳播信息的介質,即宣傳的載體和平臺。而新媒體是指以相對于電視、廣播、報刊雜志等傳統(tǒng)媒體而言,依托現(xiàn)代網絡技術為平臺,借助現(xiàn)代通訊工具傳遞各類信息的移動網絡。[1]其中包括了微信、博客、微博等可以自由展現(xiàn)自我的自媒體以及短信、飛信等即時通信軟件。新媒體相對于傳統(tǒng)的媒體有著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在這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同時扮演著記者和觀眾的雙重角色,這使得信息的傳遞速度比之以往要便捷許多。這就給予了我們更多與學生交流信息、互動學習的機會,讓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他們,融入他們。
(一)新媒體可以幫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積極融入學生的“新圈子”
當代大學生每一個都是不折不扣的“網絡公民”。網絡已經成為了他們在日常學習之外花費時間精力最多的地方,同學相互之間的交流也充斥著網絡語言,可以說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工作對象的他們已然被這樣的一種“社會大遷移”,遷移到了另外一個小社會中。[2]而想要了解他們,只有積極地融入到他們的網絡生活中去。因此,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對于新媒體的積極應用就顯得十分重要。
(二)通過新媒體可以對學生個性化思想進行深入了解
在日常管理和教學活動中,可能每位教師都能遇到這樣的學生,在平時的學習、活動中默不出聲,既非班級干部也不是文體骨干,如果你不刻意去記住他的姓名容貌,他就好像要隱身于班級。但是事實上,他的心思與想法可能早就通過網絡自媒體傳達出去,與自己的好友早已在網絡上交流過。教育工作者應多從幾個側面了解一個人,而不能只是憑自己的主觀印象,因為有時候主觀印象是不準確的??梢越柚W絡這個平臺,去積極關注每一個學生,例如瀏覽學生在網絡上更新的一些狀態(tài),這些狀態(tài)往往是他們最真實的想法以及最真實的感受。或者查看他們經常轉發(fā)、評論的一些內容,了解學生的興趣、喜好。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對自己的學生足夠了解,才可以更好地為他們服務以及對他們進行個性化教育和管理。
(三)新媒體的運用可以讓師生之間的關系更加平等和融洽
過去,當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產生了問題和疑惑需要同教師溝通和反映時,往往苦于沒有一種私密和對等的聯(lián)絡方式與教師進行單獨的交流而將想法藏在心里,久而久之可能會使師生之間產生隔閡與不信任?,F(xiàn)在,學生就可以借助網絡媒體,如QQ、微博、微信等與輔導員在不需要面對面的情況下暢談自己的想法,此時的他們更容易放下對輔導員老師的敬畏,暢所欲言。往往這種輕松的氛圍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與教師進行交流,說出他們在學習生活中產生的問題與疑惑,尋求教師的幫助。
對新媒體的有效利用可以幫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積極融入學生的“新圈子”,對學生的個性化思想深入了解,也可以讓師生間的關系更加平等與融洽。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利用新媒體對思想政治教育積極影響的同時,也應該認識到它的不足。首先,新媒體盛行使得傳統(tǒng)思想教育的影響力與可控性減弱,這就容易將人生觀、價值觀尚未穩(wěn)定成形的學生置于網絡的花花世界里,容易造成他們信仰的迷失和人生目標的缺失。其次,新媒體增加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復雜性,新媒體的盛行使得“象牙塔”內的大學生直接與外面的社會接觸,社會上的一些不良現(xiàn)象和風氣可能會對學生產生消極影響。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必須承擔起對學生進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充分利用新媒體的積極作用,同時抵御其消極影響。
(一)樹立學生的道德和法制意識
由于網絡具有私密性和隱蔽性特征,這使得其在能夠有效保護隱私的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道德和法律的約束作用,容易讓本身缺乏自制力的學生在網絡社會中迷失自己。當網絡上出現(xiàn)諸如色情、暴力、宗教迷信等有害信息以及謠言等不實言論時,其具有的娛樂性、誘惑性容易激發(fā)學生好奇心理,使之誤入歧途,無法自拔。[3]同時,網絡犯罪也成為犯罪的新手段,如極個別學生利用網絡進行詐騙、發(fā)布謠言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充當黑客攻擊官方網站、個人電腦等。出現(xiàn)如此現(xiàn)象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學生法律意識不強,容易被煽動和蠱惑。一些人通常感情用事,從眾心理嚴重,在網上看到具有煽動性的言論容易被引誘,無意識地對一些謠言進行跟帖、轉發(fā),不能意識到其行為所引發(fā)的嚴重后果。二是對學生正確使用網絡新媒體的法制教育還不完善。有些學生尚不能夠充分認識到網絡使用與網絡犯罪的實際界限,認為網絡是虛擬的世界,個人身份不會被暴露,所以在網上肆意謾罵、詆毀別人,從而發(fā)泄情緒。針對上述兩種情況,要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法。首先,要幫助他們樹立依法使用網絡的意識,向學生強調網絡社會也是法治社會,在網絡新媒體上的所言所行依然要遵守社會道德準則和法制法規(guī),有任何違法行為都是要受到法律法規(guī)制裁;其次是教育學生對網絡社會要存在“敬畏心”,讓他們認識到網絡社會里也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任。
(二)高度重視新媒體的傳播功能
新媒體使信息的傳播更加迅速便捷,一個重大新聞往往在發(fā)生的瞬間就通過網絡傳播出去,形成網絡輿情。[4]大學生對于網絡信息的捕捉特別熱衷和敏銳,同時他們對于信息的辨別能力較弱,一些具有煽動性、不實性的言論,很容易讓一些學生產生過激的反應,影響學校和社會的穩(wěn)定。因此,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時刻關注網絡上出現(xiàn)的新聞熱點,提前做好準備,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從而維護學校和社會的穩(wěn)定。
[1]丁金諾.論新媒體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12(3):116-118.
[2]宋紅巖.媒介嬗變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走向[J].思想教育研究,2010(2):80-81.
[3]季海菊.跨界思維:新媒體視閾下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選擇的一種理性向度[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01-104.
[4]王煥成.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探索與路徑選擇[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4):37-38.
(責任編輯 文雙全)
New Media’s Effects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E Ji-wei, MEN Liang, NIE Yo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anshan 243002, Anhui, China)
New Media has brought about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advantages of the positive influences of new media and resist the negative, and also, educat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wareness of morality and law, stressing and guiding its function as communication.
new medi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2015-07-10
安徽工業(y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專項課題(2015syzm09)
何繼偉(1989-),男,安徽馬鞍山人,安徽工業(yè)大學建筑工程學院助教,碩士。
G641
A
1671-9247(2015)06-01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