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震應急搜救中心 張 俊 張瑋晶 杜曉霞
救援無國界 攜手抗震災
Rescue without nation boundary, Relieving earthquake disaster hands by hands
中國地震應急搜救中心 張 俊 張瑋晶 杜曉霞
北京時間2015年4月25日14時11分,一場里氏8.1級的特大地震突襲了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鄰國尼泊爾。美麗的尼泊爾頃刻間斷瓦殘垣、廢墟成片,成千上萬的民眾被倒塌的建筑物掩埋。友好鄰邦尼泊爾蒙受的巨大災難和悲痛,讓中國政府和人民感同身受,地震發(fā)生后,黨中央、國務院一方面對西藏自治區(qū)地震災區(qū)積極開展抗震救災,一方面指示中國國際救援隊迅速趕赴尼泊爾災區(qū),開展救援。
4月26日5時,中國國際救援隊趕赴尼泊爾實施救援行動,隊伍由62名經驗豐富的搜救隊員、醫(yī)護隊員、地震專家、技術保障人員組成。作為中國國際救援隊的組成和支撐單位——中國地震應急搜救中心,第一時間將救援隊出隊的17噸物資準備到位,并派出曲國勝、王念法、何紅衛(wèi)、顏軍利、王建平、張?zhí)祛浮⒍艜韵?名骨干隊員隨隊前往災區(qū),這7名隊員入行最短的10年,最長14年,是中國國際救援隊的第一批隊員,參加過汶川、玉樹、蘆山、日本、海地、巴基斯坦等多次國內外地震救援,具有豐富的現場救援經驗。在12天的行動中,他們參與了搜救行動、通信保障、后勤保障、裝備保障、信息保障及國際支持等多方面工作,確保了整個救援行動的順利完成。
作為抵達尼泊爾地震災區(qū)的第一支通過聯(lián)合國認證的國際重型救援隊,隊員們分秒必爭、攻堅克難、科學施救,克服救援空間狹小、余震頻繁、天寒大雨等諸多困難,堅持著他們的光榮使命。
曲國勝是救援隊的副總隊長、救援行動指揮專家、地震結構專家,王念法與何紅衛(wèi)是救援隊的第一批搜救隊員,他們三人曾多次合作,在地震現場救援中成功救出幸存者。4月26日抵達災區(qū)后,他們三人立刻加入搜救分隊開始行動。在一個批發(fā)市場內,他們發(fā)現一名幸存者被倒塌建筑物壓埋,首先由曲國勝深入廢墟內部對結構進行評估,隨后王念法、何紅衛(wèi)等3名隊員依據評估結果進入廢墟,對受困者實施營救。
災區(qū)余震不斷,塌落的廢墟極易對受困者造成二次傷害,他們首先對受困者暴露在外的身體用木板進行支護,防止二次傷害的發(fā)生,支護完畢后,用手動破拆工具對受困者的手臂所壓埋的廢墟進行破拆,營救過程中,受困者情緒不穩(wěn),他們在當地向導的幫助下不停地鼓勵被壓埋的受困者。地震幸存者因擠壓綜合征的死亡率非常高,廢墟清理完畢后,經驗豐富的隊員用繩索將受困者的左臂上方勒緊,防止擠壓綜合征的發(fā)生,之后讓外圍的隊友遞過擔架,在不改變受困者原有姿勢的同時,用毛毯把受困者包好,慢慢移出廢墟。經過4個小時的緊急營救,16歲的少年瑞納被成功救出,圍觀的當地群眾鼓起雷鳴般的掌聲,向中國國際救援隊致敬,向重生的生命致敬。
營救出第一名幸存者后,隊員們顧不上休息,隨即趕往另一個營救地點。在加德滿都西北部一幢7層賓館廢墟中通過勘察發(fā)現第二名幸存者,受困者為深層埋壓,救援難度很大,詳細定位后,曲國勝、王念法、何紅衛(wèi)與總隊長霍樹鋒一起商量制定營救方案,一是從現有的垂直破拆實施營救,二是破拆到地下室,由上破拆施救。
確定好方案后,隊員們分兩組實施,26日夜間,災區(qū)氣溫驟降,大雨滂沱,營救行動困難重重,時間就是生命,為了盡快救出幸存者,曲國勝、王念法、何紅衛(wèi)沒有輪換,困了累了就席地而坐瞇上一會,隨著營救不斷深入,幸存者越來越近。
27日上午,杜曉霞趕往現場支援,4位同志基于前期營救行動的進展,在現場對廢墟結構進行安全評估的基礎上,與其他隊員共同商討確認了進一步的營救方案。27日下午,土耳其救援隊來到我營救地點,加入救援。在接近受困者時,一個問題擺在面前,該受困者的右腿被倒塌廢墟掩埋,王念法深入廢墟實施勘察后,協(xié)商決定用液壓裝備開展行動,先清理受困者周圍廢墟,再用液壓多功能鉗對壓在受困者腿部的鋼管進行剪切。關鍵的部分是直接壓在受困者腿部木板如何破拆,唯一的方法同時也是最安全的方法,就是用液壓多功能鉗進行擴張,用上方的重量及擴張鉗的擴張力把木板破碎,破拆時受困者右腿被廢墟牢牢壓住,王念法進入廢墟實施止血帶固定,固定完畢后,隊員輪流對壓在受困者腿部的廢墟實施破拆。北京時間4月28日凌晨4時15分,經過34小時的輪番作業(yè),21歲的男性青年約翰被成功救出。行動結束后,土耳其救援隊隊長找到曲國勝副總隊長和王念法、何紅衛(wèi),向救援隊豎起了大拇指,表示通過這次的協(xié)助救援,在方案制定和搜救技術方面向中國國際救援隊學到了許多。
搜救行動的有序開展,離不開強有力的多方保障,裝備、后勤、通信、信息,缺一不可。救援隊的保障人員在災區(qū)艱苦的環(huán)境下各司其職,專業(yè)高效的保障工作為合理施救、科學施救提供了堅強后盾。
此次尼泊爾救援,中國國際救援隊共攜帶偵檢、搜索、營救、破拆、支撐/頂升、動力照明、輔助等八大類救援裝備30箱391件套,重量2.75噸,如何準備、調配、運送,全由“裝備管家”王建平負責掌控,整個救援行動期間,救援裝備現場保障任務圓滿完成,救援裝備完好率達到100%,裝備故障率為零,有力保障了救援隊的現場營救能力。同時,救援行動基地是整支隊伍的大本營,王建平還負責保障行動基地動力照明設備的日常維護、油料添加和運行,為行動基地的夜間場地照明和基地安全提供了保障。
為了不給災區(qū)增加壓力,國際救援隊伍的后勤一般是自給自足。中國國際救援隊攜帶了8噸的后勤物資,包括個人裝備、食品、水和帳篷等,能夠確保隊伍在災區(qū)工作10天以上,顏軍利就是隊伍的后勤總管,規(guī)劃營地,每天為全隊安排食宿,協(xié)調車輛,解決生活方面大大小小的問題,不計瑣碎,不言辛苦。
通信如同救援隊的耳目,通信暢通,救援隊才能耳聰目明,確保隊伍內部、前后方、隊伍與災區(qū)各組織等各方面的聯(lián)絡溝通,為救援提供最新信息。張?zhí)祛妇褪顷犖橹型ㄐ疟U蠈<?,在通訊不暢的情況下,搭建起了前方與后方、國內與尼泊爾的溝通橋梁,確保了重要數據的傳輸,為救援行動提供了支持。
杜曉霞是隊伍的信息員,承擔信息保障任務,為指揮決策提供支持。一到現場,她就時刻注意收集匯總內外部、前后方等各方的信息和圖件資料,按照救援行動需求,對營地指揮部帳篷進行布置,定期對搜救行動進展、最新災情、天氣信息等進行更新。現場救援行動期間,及時收集匯總前方救援隊的行動進展,與后方信息保障工作組保持聯(lián)絡,根據后方的需求定期提供有關信息。在5月1日救援隊決定派出小分隊趕往丹丁白希(Dhadingbesi)區(qū)域之前,積極與后方聯(lián)絡協(xié)調收集該區(qū)域相關背景信息,并在小分隊出發(fā)之前及時提供,為開展現場行動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支持。作為隊伍中為數不多的女同志,她巾幗不讓須眉,克服了災區(qū)艱苦的條件與救援工作中的種種困難,在后期為尼泊爾政府和使館提供的對策建議中,她還積極配合曲國勝副總隊長完成了對策建議的編寫、翻譯等重要工作。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此次赴尼泊爾救援的各國隊伍多達76支,中國國際救援隊是第一支到達的通過聯(lián)合國測評的國際重型救援隊伍,在國際救援任務中還承擔著國際協(xié)調任務。在尼泊爾期間,中國國際救援隊積極與各支隊伍展開協(xié)作,攜手抗災。
5月1日,按照尼泊爾官方和聯(lián)合國救援行動協(xié)調中心的安排,各國際救援隊向加德滿都外圍拓展,將加德滿都以外災區(qū)分為東部、西部、北部三個區(qū)域,分別由荷蘭、中國、美國國際救援隊負責區(qū)域內國際隊伍的總協(xié)調,中國國際救援隊負責加德滿都以西至博卡拉(Pokhara)的區(qū)域。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俄羅斯國際救援隊參加西部區(qū)域的搜尋排查行動。經共同研究商定行動方案,在西部地區(qū)開展工作的各國際救援隊伍進行了區(qū)域分工,中國國際救援隊20多名隊員攜輕型裝備、4條搜救犬和單兵帳篷等保障物資前往丹丁(Dhading)的丹丁白希(DhadingBesi)地區(qū)開展協(xié)調和搜尋排查行動,累計搜排18個工作區(qū)的430處建筑物。
杜曉霞作為救援隊中的聯(lián)合國災害評估與協(xié)調隊(UNDAC)隊員,在準備、行動和撤離等整個救援行動期間,積極關注跟蹤聯(lián)合國虛擬現場行動協(xié)調中心(VO)上發(fā)布的各種信息,收集最新災情形勢報告、國際救援隊伍行動進展、人員傷亡和受災程度分布、災區(qū)現場搜救行動責任區(qū)域劃分、聯(lián)合國現場行動協(xié)調中心會議通知、國際救援隊隊伍撤離動態(tài)等各類圖件和文字信息。同時,及時將隊伍的聯(lián)絡信息、營地位置、工作場地位置、救援行動進展、撤離計劃、簡要任務報告等信息在VO上進行發(fā)布;有效地確保了跟聯(lián)合國方面和國際救援隊伍方面的信息溝通聯(lián)絡。
4月29日和30日,杜曉霞參加了聯(lián)合國現場行動協(xié)調中心OSOCC的搜救行動協(xié)調UCC會議。根據聯(lián)合國現場行動協(xié)調中心的要求,于5月2日被派往OSOCC的搜救行動協(xié)調中心UCC進行工作支持;5月3日,被派往機場的接待撤離中心RDC進行工作支持,為20多支救援隊辦理了登記注冊手續(xù),并向他們通報了最新情況。
習近平主席曾說:“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應該牢固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順應時代潮流,把握正確方向,堅持同舟共濟,推動亞洲和世界發(fā)展不斷邁上新臺階?!?/p>
災難無國界,救援無國界。尼泊爾地震國際救援,中國以實際行動詮釋了同舟共濟的大國擔當,而中國地震應急搜救中心則是這份沉甸甸的使命的肩負者之一。在前方救援的同時,后方搜救中心的指揮協(xié)調組、信息保障組、綜合保障組、新聞宣傳組夜以繼日、緊張有序的工作。尼泊爾地震救援期間,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全員全裝遠程拉動演練同時展開,演練充分展示了國家救援隊具備國內、國外兩條戰(zhàn)線同時作戰(zhàn)的能力。這些點點滴滴是地震搜救人不懈努力拼搏的寫照,是不畏艱險、攻堅克難,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zhàn)斗的搜救精神的體現。地震是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破壞最嚴重的自然災難之一,地震應急救援事業(yè)任重而道遠。
照片提供:中國地震應急搜救中心應急處、信息部、前方信息保障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