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掌勝,王 鶴
(杭州師范大學 人文學院,浙江 杭州 310008)
?
“抱薪救火”的“抱”釋義平議
周掌勝,王鶴
(杭州師范大學 人文學院,浙江 杭州 310008)
[摘要]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對“抱薪救火”的“抱”字的理解出現(xiàn)了一種新說,認為“抱”通“拋”,拋擲義,“抱薪救火”就是拋擲柴草救火。這種觀點不僅流行于學界,而且進入了部分詞典。本文通過對傳統(tǒng)文獻的全面考察和分析,認定新說難以成立。
[關(guān)鍵詞]抱薪救火;抱;釋義
一
成語“抱薪救火”語出《戰(zhàn)國策·魏策》:“以地事秦,譬猶抱薪而救火也,薪不盡,則火不止。”大多數(shù)的詞典均將此成語理解為“抱著柴草救火。比喻以錯誤的做法消除患害,結(jié)果反而使患害擴大(參見《中國成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版)”。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一種新說開始逐漸流行起來。這種新說認為“抱薪救火”的“抱”不是通常的抱著義,而是通“拋”,拋擲義。較早明確提出這一觀點的是郭在貽和馮瑞生二位先生,郭先生在其《訓詁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88頁指出:“成語‘抱薪救火’,原義乃拋薪救火也?!瘪T先生的《說“抱薪救火”》一文刊于《中國語文天地》1986年第3期(此文以“銳聲”的筆名發(fā)表)。
嗣后,持此觀點的文章不斷涌現(xiàn),如牛致遠《“抱薪救火”的“抱”字正解》(《語文月刊》1999年第10期)、胡星林《“抱薪救火”的“抱”和“救”》(《語文知識》1992年第6期)、趙洪彬等《“抱薪救火”中“抱”字之正解》(《赤峰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第2期)、杜燦春《“抱薪救火”的“抱”如何釋義》(《語文月刊》2004年第4期)、王曉維《“抱薪救火”之“抱”何義》(《學語文》2006年第4期)。也有一些論作在談及“抱薪救火”的“抱”時,與新說持相同觀點,如洪成玉《抱·拋·炮》(《語文建設(shè)》1995年第12期)、許金苗《從一條成語的訓釋談“反訓”》(《閱讀與寫作》2002年第2期)、胡麗珍《〈現(xiàn)代漢語詞典〉成語誤釋淺析》(《五邑大學學報》2009年第4期),還有一些論著也持相同觀點,如張港編著的《172個被誤讀的史事真相》(廣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版)其中的一則標題即為“‘抱薪救火’實是‘拋薪救火’”,徐超的《中國傳統(tǒng)語言文字學》(山東大學出版社1996年5月版)援引銳聲一文,認為:“解‘抱’為‘拋’,足已令人信服。”
甚至一些詞典也以新說為是予以收錄。如,《新華詞典)(商務(wù)印書館2001年修訂版)釋“抱薪救火”為“用拋擲木柴擊火的辦法滅火……抱:拋擲的意思。”王海根編纂的《古代漢語通假字大字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在“抱”字下釋曰:“通‘拋’,拋棄;拋擲?!痘茨献印ぶ餍g(shù)訓》:‘抱薪而救火。’”黃金貴主編的《新課標中學生實用成語詞典》(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4年8月版)釋“抱薪救火”:“抱:原音“拋”。薪:柴草。指拋入柴草去滅火?!?/p>
其間,雖然也有個別文章對新說進行質(zhì)疑商榷,如楊琳《〈說“抱薪救火”〉商榷》(《中國語文天地》1987年第5期)、水紹韓《〈“抱薪救火”的“抱”和“救”〉商榷》(《語文知識》1994年第5期),但似乎難以阻擋新說的流行。
那么,“抱”、“拋”能相通嗎?“抱薪救火”的“抱”到底該做何解?
二
從漢語史的發(fā)展歷史來看,“抱”確實能通“拋”。
首先,古今各類字典詞典對“抱”通“拋”之義皆有收錄?!都崱へ稠崱罚骸皰仯瑮壱?。或作抱。”《類篇·手部》:“抱,棄也。”《別雅》卷二:“抱之,拋之也?!薄犊滴踝值洹罚骸氨В帧都崱?、《韻會》、《正韻》,披交切,與‘拋’通。棄也,擲也?!薄掇o源》“拋”字下釋曰:“古作‘抱’字,《玉篇》始有‘拋’字。”《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皆曰:“抱,同‘拋’。拋棄;拋擲。”
其次,古籍中不乏“抱”通“拋”的用例。
(1)《尉繚子·制談》:“將已鼓而士卒相囂,拗矢、折矛、抱戟,利后發(fā)戰(zhàn),有此數(shù)者,內(nèi)自敗也,世將不能禁?!?/p>
(2)《史記·三代世表》:“(姜嫄)則生后稷。姜嫄以為無父,賤而棄之道中,牛羊避不踐也。抱之山中,山者養(yǎng)之。又捐之大澤,鳥覆席食之。姜嫄怪之,于是知其天子,乃取長之?!?/p>
(3)《漢書·李廣傳》:“胡騎得廣,廣時傷,置兩馬間。絡(luò)而盛臥。行十余里,廣陽死,睨其傍有一兒騎善馬,暫騰而上胡兒馬,因抱兒鞭馬南馳數(shù)十里,得其余軍?!?/p>
(4)敦煌寫卷日本中村不折舊藏《搜神記》“張嵩”條:“天知至孝,于墓所直北起雷之聲,忽有一道風云而來到嵩邊,抱嵩置墓東八十步,然始霹靂冢開,出其棺?!?/p>
(5)敦煌寫卷俄藏弗魯格編96號《雙恩記》:“或有長者居士,抱榮貴而出家;也有帝主后妃,募(慕)高閑而求道?!?/p>
例(1)“抱戟”之“抱”,一本作“拋”。孫詒讓《札迻·尉繚子》:“案:抱即今之‘拋’字?!崩?2) 文中“棄之道中”、“抱之山中”、“捐之大澤”相對為文,顯然可證“抱”與“棄”、“捐”同義,即通“拋”。錢大昕《廿二史考異·史記二》:“抱,讀為‘拋’。”例(3)洪頤煊《讀書叢錄·抱兒》:“抱,即拋字?!独顚④娏袀鳌纷鳌蛲茐檭骸?,即‘拋’字義?!崩?4)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抱’就是拋擲?!?該書在“抱”字條下還舉有通“拋”的其他例證。蔣先生在《義府續(xù)貂》“礮砲拋”條下也有考證,可參看。例(5)的“抱”據(jù)文意亦當釋為“拋”。
再次,歷代學者的研究成果也說明“抱”能通“拋”。除上舉錢大昕、洪頤煊、孫詒讓、蔣禮鴻等學者均指出“抱”通“拋”外,聞一多《詩經(jīng)新義·抱》也以相當?shù)钠撟C“抱,當讀為拋”*《聞一多全集》第三冊279頁,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銳聲之文和王海根之《古代漢語通假字大字典》對其中的用例即多所取用。
因此,“抱”與“拋”相通當無異議。
三
雖然“抱”可通“拋”,但“抱薪救火”的“抱”卻仍是抱著之常義,不作“拋”解。
首先,從語源上看,“抱薪救火”源出“負薪救火”。《韓非子·有度》:“其國亂弱矣,又皆釋國法而私其外,則是負薪而救火也,亂弱甚矣?!边@兒“負薪而救火”的“負”顯然與“拋”無關(guān),只能理解為“背著”?!氨蕉然稹泵撎ビ凇柏撔蕉然稹?,兩者強調(diào)的都是搬運柴禾救火的手段,“抱”與“負”詞義接近,因而將“抱薪”理解為“抱著柴禾”符合訓詁學“異文相釋”的規(guī)律,當亦順理成章。
其次,我們可以通過分析跟“抱薪救火”語義和結(jié)構(gòu)比較相近的成語來得出結(jié)論。先看“抱薪趨火”和“抱薪赴火”兩個成語?!豆砉茸印つζ罚骸氨节吇穑镎呦热?;平地注水,濕者先濡。”馬總《意林》卷二:“抱薪赴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濕者先濡?!贝颂幰蛔鳌氨节吇稹?,一作“抱薪赴火”。顯然,“抱薪”的“抱”應是抱持、抱著之義。如果硬把“抱”理解為“拋”,表奔向義的“趨”、“赴”二字就難有著落了。再來看“抱火臥薪”和“抱火厝薪”兩個成語?!度龂尽侵尽とA覈傳》:“誼之所欲痛哭,比今為緩;抱火臥薪之喻,于今而急?!倍洳度菖_集》卷五:“士于是時,動則有橫木當路之阻,靜則有抱火厝薪之憂,進則無救時行道之實,處則有尸祿洿朝之議?!?指持火放在用于睡臥的柴薪之下。語本漢賈誼《新書·數(shù)寧》:“夫抱火措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偷安者也?!边@兩個成語中的“抱”當是持、拿之義,也明顯不能理解為“拋”。還可看成語“把薪救火”,明張萱《西園聞見錄》卷十五:“吾雖不曾損物害理,亦猶把薪救火,障水資潮,焚人之宅,沒人之田者矣。”清呂留良《天蓋樓四書語錄》卷十四:“不知才用權(quán)術(shù),便是把薪救火,秪足速禍?!贝颂帯鞍研骄然稹钡摹鞍选?,也應是持、拿之義,與“抱”義近而與“拋”無涉。這些皆可作“抱薪救火”之“抱”為抱持義的旁證。
再次,文獻中與“抱薪”語義和結(jié)構(gòu)相近的用語也有很多??梢哉f“積薪”,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六:“取死人骨埋之,開山淵,積薪而燔之。通道橋之壅塞不行者,決瀆?!笨梢哉f“添薪”,唐太宗《帝范》卷四:“君不約己,而禁人為非,是猶惡火之燃,添薪望其止焰。”可以說“奉(捧)薪”,宋曾慥《道樞》卷四十一:“旁立二臣,紫衣而執(zhí)圭;下有佐史,奉薪而致燎于器?!笨梢哉f“把薪”,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二回:“今求軍馬錢糧,切不可與。如若相助,是把薪助火也?!笨梢哉f“持薪”,明傅汎際《寰有詮》卷三:“如人取火,持薪就火,不與火,以燃薪之能力,第使作者、受者兩相向邇,以通所需之宜,而火自傳薪矣?!钡┆殯]有“拋薪”、“扔薪”這種用例*文獻中雖有“擲薪”的用例,但跟救火無涉。,這說明古人觀念中并無拋薪救火、扔薪救火這種做法。
“抱薪救火”作為古文獻中的常見典故,前人的用法告訴我們,他們對這一成語的理解并沒有今天“新說”認為的那樣復雜,早在《莊子·人間世》中就有“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這樣直白的說法?!氨骄然稹迸c“以火救火”類似,只是一個淺顯的比喻,完全不需要“另辟蹊徑”以通假立論。王力先生曾說過:“凡是不認為是通假也能講得通的話,就應依照平常的講法,不要再講什么通假,一講就常常造成錯誤?!?參見王力《關(guān)于古代漢語的學習和教學》,《天津師范學院學報》1980年第5期。此言可謂得之。
[責任編輯:K]
[收稿日期]2015-04-22
[作者簡介]周掌勝(1962—),男,浙江杭州人,杭州師范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訓詁學和敦煌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H1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330(2015)03-01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