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山
(龍巖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福建 龍巖 364000)
?
“造宋”功臣后代在南朝的仕進研究(五)
劉玉山
(龍巖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福建 龍巖 364000)
[摘要]到了蕭梁時期,高門出身“造宋”功臣后代即便如瑯邪王氏也都內(nèi)斂,以謙退自處,他們多以門第與自身的敦質(zhì)而平流進取,缺少了宋、齊朝瑯邪王氏追隨建國的沖力,但“造宋”功臣后代中的文義之士往往顯貴。陳的建立者陳霸先以及大批追隨自己的親信大都是寒門出身,這種“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模式也使得“造宋”功臣后代很難像齊、梁二代的建立者與他們聯(lián)系與交往,能夠有多名新朝元勛出現(xiàn),本文則就上述問題展開了論述。
[關(guān)鍵詞]蕭梁 陳朝 平流進取 文義之士 寒門
蕭梁與蕭齊的建立者同族,蕭齊的建立者蕭道成自己就是“造宋”功臣后代,蕭衍在舉兵東下時也是以宗室身份出現(xiàn)的??傮w來說,“造宋”功臣后代在蕭梁多是以文學或隱士知名,也以此作為仕進軌轍。如果說蕭齊以前功臣后代還有以武事見長或屈身戎旅者,那么蕭梁時期他們大都轉(zhuǎn)武于文,這也是可以理解的。蕭衍一個人在位時間就占據(jù)了蕭梁的八成以上,“四十年間,江表無事”,而且他本人就有很高的文才,南齊竟陵王子良開西邸,招文學,他與沈約、謝朓、王融等號為八友。而很多“造宋”功臣后代在他即位前就與他是文友,這些都使得在他統(tǒng)治的近半世紀中,功臣后代多以文學或隱士顯。
在蕭齊,“造齊”元勛有“造宋”功臣后代王儉、褚淵等。到了“造梁”,依然可覓“造宋”功臣后代的身影,這里首推沈約??梢哉f沈氏家族歷來以武事見長,在東晉吳興沈氏就號為強族,劉宋又有沈慶之、沈攸之、沈演之、沈懷文等名將,單就沈約的祖輩來看,其從祖沈田子是宋武帝劉裕奪取關(guān)、洛的重要將領(lǐng),其祖沈林子與劉裕的私交甚篤,在劉裕的霸府中是與謝晦并為器重的,在《宋書·自序》中,沈約對其家世交代得很清楚,但似乎有渲染的痕跡,比如對其祖林子的描寫就有很多粉飾。沈約的父親沈璞在抵抗北魏侵擾的過程中史冊留名,與臧質(zhì)保守盱眙,使魏軍損失慘重,多少抵消了劉宋在“胡馬飲江”中的慘狀。但沈璞后因得罪權(quán)臣而遭陷害被誅,約幼年潛竄“既而流寓孤貧,篤志好學,晝夜不倦。母恐其以勞生疾,常遣減油滅火。而晝之所讀,夜輒誦之,遂博通群籍,能屬文。”[1](P233)正因為如此,“雖時遇隆重,而居處儉素”[1](P236)。 很值得注意的是沈約一族前代多是以武干見稱,到了沈約這輩卻突然由武入文。我認為這里面有偶然因素,“篤志好學”就說明了他于讀書的天分,事實上到了其父璞這一代,“學優(yōu)才贍,文義可觀”[2](P2461),可以說家風的逐漸轉(zhuǎn)變也對沈約有志于學起到了重要作用。家境敗落后,他也只有循學業(yè)作為仕進之階,偶然的是,在南齊竟陵王西邸,他結(jié)識了后來的梁武帝蕭衍,“高祖(蕭衍)在西邸,與約游舊”[1](P233),在堅定蕭衍革命的意志以及“造梁”的過程中都立有功勞,蕭衍說:“我起兵于今三年矣,功臣諸將,實有其勞,然成帝業(yè)者,乃卿二人(約與范云)也?!盵1](P234)后來在梁俱顯。沈約更為人稱道的是他對史學的貢獻,從《梁書》本傳看,他撰有《晉書》一百一十卷,《宋書》一百卷,《齊紀》二十卷,《高祖紀》十四卷,《邇言》十卷,《謚例》十卷,《宋文章志》三十卷以及文集一百卷。但今所見除如《文選》中著名的“奏彈王源”一文以及其他部類文獻所載他的零星文章外,只有《宋書》百卷流傳至今日,對我國史學的貢獻巨大。
值得注意的是,宗室“造宋”功臣劉思考子季連在齊梁之交在政治舞臺上也表現(xiàn)活躍,梁建,劉季連因受典簽朱道琛的挑撥而與鄧元起在益州大戰(zhàn),最后歸降,而梁武帝卻“笑謂曰:‘卿欲慕劉備而曾不及公孫述,豈無臥龍之臣乎?!盵3](P310)最后赦免了他,這很不可思議,比如對待另一“造宋”功臣后代江蒨,在梁武帝下雍州進軍建康的過程中曾經(jīng)抵抗過,“蒨坐禁錮,俄被原”[4](P334),如果說后者家族一直就是南朝的一流高門,考慮到爭取更多的士流,而且各為其主,因此小過尚可原諒的話,那么劉季連公然與“造梁”的重臣鄧元起大戰(zhàn),死傷慘重,最后卻被原諒,我們很難判斷梁武帝當時究竟出于什么目的這樣做,但在位晚年他引狼入室,收容東魏叛將侯景未免“婦人之仁”了。
姻戚“造宋”功臣蕭氏,在梁朝也有不少人出仕,如蕭介貧窮,蕭衍讓他為始興太守,介宣布威德,境內(nèi)肅清。后為侍中,“應對左右,多所匡正,高祖(蕭衍)甚重之?!盵5](P587)蕭衍也曾評價他是端右之材。蕭視素,“性靜退,少嗜欲,好學,能清言,榮利不關(guān)于口,喜怒不形于色。在人間及居職,并任情通率,不自矜高,天然簡素,士人以此咸敬之?!盵6](P763)下面看看臧盾兄弟。中大通五年二月,梁武帝到同泰寺開講,南越所獻的馴象,“忽于眾中狂逸,乘轝羽衛(wèi)及會皆駭散,惟(臧)盾與散騎郎裴之禮嶷然自若,高祖甚嘉焉?!盵7](P600)并且臧盾為中領(lǐng)軍,“為人敏贍,有風力,長于撥繁,職事甚理。天監(jiān)中,吳平侯蕭景居此職,著聲稱。至是,盾復繼之?!盵7](P600)盾弟厥為晉安太守,“厥下車,宣風化,凡諸兇黨,皆涘負而出,居民復業(yè),商旅流通。”[8](P601)后居舍人,“厥前后居職,所掌之局大事及蘭臺廷尉所不能決者,敕并付厥”[8](P601)在他死后,梁武帝不無感慨地說“臧厥既亡,此事便無可付?!盵8](P601)可以說,作為劉宋姻戚的后代,他們憑借個人出色的能力與品質(zhì)也能在蕭梁立足。事實上臧燾的后人在梁朝也有以文學知名者,如臧嚴,“幼有孝性,居父憂以毀聞。孤貧勤學,行止書卷不離于手?!盵9](P719)
到了蕭梁時期,高門出身“造宋”功臣后代即便如瑯邪王氏也都內(nèi)斂,以謙退自處,“(王)志家世居建康禁中里馬蕃巷,父僧虔以來,門風多寬恕,志尤惇厚。所歷職,不以罪咎劾人……”[10](P320)王志兄弟子侄“皆篤實謙和,時人號馬蕃諸王為長者”[10](P320),“王峻性詳雅,無趨競心。嘗與謝覽約,官至侍中,不復謀進仕”[11](P321);“(王)泰能接人士,士多懷泰,每愿其居選官?!盵12](P324)這是很好理解的,瑯邪王氏雖然代有俊秀,但在南朝的一貫發(fā)達還要追溯到“造宋”功臣王弘、王華、王曇首的顯耀。我們看到,蕭齊有以王儉為代表,他與蕭道成本就有舊,得寵當在情理;隨驥蕭衍建梁的瑯邪王氏有力者則很難尋覓,他們多以門第與自身的敦質(zhì)而平流進取,缺少了宋、齊朝瑯邪王氏追隨建國的沖力,自然就沒有太多的“當代功勛”可言,雖然依靠“冢中枯骨”也可以延續(xù)家族生命力,但在朝廷中的分量畢竟有限,聲望自然也要減損,王志兄弟以寬和得人心,以不得罪人為處世法寶,不失為一個以退為進、加強門第聲望的好辦法。如王訓,早在少年時代梁武就“目送久之,顧謂朱異曰:‘可謂相門有相矣?!盵13](P323)遷升為侍中后梁武“從容問何敬容曰:‘褚彥回年幾為宰相?’敬容對曰:‘少過三十。’上曰:‘今之王訓,無謝彥回?!盵13](P323)可謂得到梁武的激賞。
其他高門功臣后代中實際有吏能者如蔡撙,當宣城郡吏吳承伯叛亂時,他摧破敵軍,“余黨悉平”[14](P333),受到梁武帝的禮遇?!霸焖巍惫Τ嫉綇┲暮蟠谑捔核艿降膶櫽鑫覀冊谝郧耙呀?jīng)敘述頗詳,總之,到氏家族由“造宋”功臣到彥之時連次門都談不上,充其量不過是低等士族,到梁、陳間門戶興旺,社會聲望劇增,甚至在梁朝,到溉、洽兄弟“時以溉、洽兄弟比之二陸”[15](P569)??梢哉f到氏門第的上升的最終形成就是在此時。作為南朝最高門第之一的濟陽考城江氏,自江夷在“造宋”過程中立下功績而社會威望更加攀升,他們恪守門規(guī),代有時賢,在南朝是與王、謝一樣的一流高門,早在南齊時,江夷孫斅讓想做士大夫的寵臣紀僧真喪氣而退的例子是我們都很熟悉的,而當時齊武帝說:“由江斅、謝淪,我不得措此意,可自詣之?!盵16](P943)就表明了濟陽江氏的社會地位。蕭梁時江斅的孫子江紑,以孝敬知名,梁南康王為南州,召為主簿?!凹€性靜,好《老》、《莊》玄言,尤善佛義,不樂進仕。及父卒,紑廬于墓,終日號慟不絕聲,月余卒?!盵17](P945)可以說江氏后人多在品行方面多有值得稱道的地方?!霸焖巍惫Τ贾x景仁的后代在梁朝也有像謝征這樣在文學上與河東裴子野齊名的人才,其父謝璟也說:“此兒非常器”[18](P718)?!蛾悤肪矶弧笆烦荚弧保骸爸x、王、張、蕭,咸以清凈為風,文雅流譽,雖更多難,終克成名。”[19](P290)是有一定道理的。廬江何氏“造宋”功臣何尚之的后代在梁朝也是飄逸之人迭出。其孫何點,絕婚宦“家本甲族,親姻多貴仕。點雖不入城府,而遨游人世,不簪不帶,或駕柴車,躡草矰,恣心所適,致醉而歸,士大夫多慕從之,時人號為‘通隱’。”[20](P732)梁武帝與其有舊,及踐阼,曾動情地發(fā)詔“昔因多暇,得訪逸軌,坐修竹,臨清池,忘今語古,何其樂也。暫別丘園,十有四載,人事艱阻,亦何可言。自應運在天,每思相見,密邇物色,勞甚山阿。嚴光排九重,踐九等,談天人,敘故舊,有所不臣,何傷于高?文先以皮弁謁子桓,伯況以縠綃見文叔,求之往策,不無前例。今賜卿鹿皮巾等。后數(shù)日,望能入也?!盵20](P733-734)而何點以巾褐引入華林園,“高祖甚悅,賦詩置酒,恩禮如舊?!盵20](P734)其實梁武帝本就文士出身,號為齊竟陵王蕭子良“八友”,與灑脫超邁的何點相識于早年也是很正常的事,而他作為帝王,與其說是能力使然,毋寧說是大環(huán)境下人心向背起了決定作用,他不過順應了這一形勢,再加上早年也年富力強,善于識人、用人,出紕漏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踐祚就很自然了。但到了晚年,或者確切地說到了他統(tǒng)治穩(wěn)固,“四十年間,江表無事”時,他又將他的“老本行”拿出來而沉溺其間,無論是對佛教的投入還是與大臣談玄論道,都是這種情況的反映,而何點的超脫,其他聞人如王儉、豫章王嶷等欲與何點相見而不可得,與梁武見面又是老友相逢的裝束,又怎能不激起梁武對早年的感慨。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何點與梁武心有戚戚。何點的其他幾個兄弟,如何求也歸隱,何胤“雖貴顯,常懷止足?!盵21](P790)也以謙退為美,最終也追隨二兄而隱遁,時人稱何點為“大山”,何胤為“小山”。其中何胤注《百法論》、《十二門論》各一卷,注《周易》十卷、《毛詩總集》六卷、《毛詩隱義》十卷、《禮記隱義》二十卷、《禮答問》五十五卷。“造宋”功臣張茂度的后代張嵊在侯景之亂率義族力保吳興,多次擊敗景將劉神茂,最后在敵援軍下而失敗,“嵊乃釋戎服,坐于聽事,賊臨之以刃,終不為屈?!盵22](P610)最后子弟同遇害者十余人,這可以說是“造宋”元勛張邵和張茂度后代人才的一次大的損失。作為南土高門,吳興張氏自劉宋以來代有人才,門風也介乎文武之間,劉宋元嘉時期張永北伐北魏,損失慘重,反映了其個人軍事才能的平庸,其后張氏后人利用其舊有的在南土的影響力,在幫助蕭道成踐祚等重大事件中都有所發(fā)揮,而到了梁朝,張氏仍舊可以利用其影響力舉義兵,對梁朝敬忠,而張氏族人也在侯景之亂中損失慘重,這可以說也是東晉成型以來的門閥士族遭到戰(zhàn)亂導致人才凋謝的一個案例?!霸焖巍惫Τ纪鯗手畬O進之,“梁武帝之舉兵也,所在回應,鄰郡多請進之同遣修謁。進之曰:‘非吾志也?!共恍?。武帝嘉之?!盵23](P664)后被封侯。
蕭梁時期“造宋”功臣后代中的文義之士往往顯貴。原因不外以下:梁武帝在位時間是南朝帝王中最長的,說梁朝興于其手,敗于其手是不過分的,因此“造宋”功臣后代在蕭梁時期的仕進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與梁武本人的關(guān)系,而他本人擅長文義,所以與他在文學上早年互相唱和之友、或者為他所賞識的文義之士不免近水樓臺;蕭梁不同于其他三朝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梁朝帝王不多,梁武一個人就幾乎壟斷了國祚,“造宋”功臣后代因此缺乏了與帝王的“雙向選擇”,不符合梁武好惡的功臣后代在仕進道路上自然就難得其志了,而其他三朝帝王時要多得多,在一個帝王當權(quán)時不顯,在另一個帝王時又能發(fā)跡,這樣的例子在其他三朝很多,比如劉宋的顏竣,陳朝的到仲舉等。
陳朝的建立者陳霸先出身寒人,當過油庫吏,追隨他“造陳”的杜僧明、周文育、吳明徹等都是寒人出身,父祖輩不知名。且陳霸先自南方崛起,陳的建立也是以大批追隨自己的親信為基礎(chǔ)的,而他們也大都寒門出身,這種“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模式也使得“造宋”功臣后代很難像齊、梁二代的建立者與他們有聯(lián)系與交往,能夠有多名新朝元勛出現(xiàn)。即便如此,我們看到“造宋”功臣后代在陳的建立過程中也不是無所作為,謝氏家族中的謝哲在一開始也追隨陳霸先,最終得到任遇,“高祖自京口渡江應接郭元建,哲乃委質(zhì),深被敬重?!盵24](P277)其后仕途順利,在陳宣帝時為侍中,最終一生平坦度過。在陳建立后,“造宋”功臣王準之的后代猛在陳文帝、宣帝時皆立功名,后鎮(zhèn)廣州,值隋滅陳,后歸順,隋文帝大悅,稱其“保守一方,不勞兵甲”[25](P666)南土高門,“造宋”功臣沈林子的后人沈眾,陳武帝“以眾州里知名,甚敬重之,賞賜優(yōu)渥,超于時輩?!盵26](P244)但“性吝嗇,內(nèi)治產(chǎn)業(yè),財帛以億計,無所分遺。其自奉養(yǎng)甚薄,每于朝會之中,衣裳破裂,或躬提冠屨?!盵26](P244)王準之曾孫清“陳武帝殺太尉王僧辯,遣文帝攻僧辯婿杜龕,龕告難于清,引兵援龕,大敗陳文帝于吳興,追奔至晉陵。時廣州刺史歐陽頠亦同清援龕,中更改異,殺清而歸陳武帝?!盵27](P664)這里還是要提到“造宋”功臣到彥之的后代到仲舉,有關(guān)到氏家族并到仲舉的事跡我們在第一章第五節(jié)“劉、到二氏后代在南朝的命運——寒門功臣后代社會地位變化的個案分析”已經(jīng)做過論述,這里不再多談,只是稍微補充一點,我們看到到仲舉“既無學術(shù),朝章非所長,選舉引用,皆出自袁樞。性疏簡,不干涉世務,與朝士無所親狎,但聚財酣飲而已。”[28](P682)或許就是這樣渾渾噩噩的態(tài)度使得他仕進的路途很是順利,“文帝積年寢疾,不親御萬機,尚書中事,皆使仲舉斷決?!盵28](P682)可謂親信到了極點,順理成章地與左丞王暹、中書舍人劉師知、殷不佞等成為文帝的顧命大臣,但政途難測,由于這次沒有將“慧眼”繼續(xù),沒有支持有實力的即后來的陳宣帝即位,而是支持太子,最終,宣帝即位后“仲舉既廢居私宅,與郁(其子)皆不自安。”[28](P682)就是理所當然了,最終父子二人賜死,所幸的是,“郁諸男女,以帝甥獲免”[28](P682),可以說“造宋”功臣到彥之的后代自此在南朝的仕進基本上劃上了句號。
侯景之亂“時寇賊縱橫,百姓波駭,衣冠士族,四出奔散”[29](P287),而蕭允惟獨不逃避,最終免禍。因文學才華頗得陳后主的賞識。直到隋建“是時朝士至長安者,例并授官,唯允與尚書仆射謝伷辭以老疾,隋文帝義之,并厚賜錢帛。尋以疾卒于長安,時年八十四?!盵29](P287)弟蕭引,“方正有器局,望之儼然,雖造次之間,必由法度。”[29](P287)因侯景之亂往嶺南依歐陽頠,經(jīng)歷了歐陽紇叛亂,最終回到中土,為陳宣帝所信任,終因“性抗直,不事權(quán)貴,左右近臣無所造請,高宗(宣帝)每欲遷用,輒為用事者所裁。”[29](P289)
前面的系列論文我們探討了功臣后代在南朝幾次大的政治事件中的表現(xiàn),那么究竟他們在當時的政治生活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從總體上說,劉宋是宗室與姻戚出身“造宋”功臣后代表現(xiàn)活躍的時期,但宗室在劉宋歷次大的政治變亂中人物損失嚴重。宋齊禪代,高門“造宋”功臣后代表現(xiàn)活躍,這也印證了高門為什么在南朝政權(quán)變換卻不倒的原因,進入齊、梁,由于南齊的建立者蕭道成自己就是“造宋”功臣后代,梁的建立者蕭衍也與姻戚“造宋”功臣蕭氏同族,“造宋”功臣后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優(yōu)渥。但一個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此時的功臣后代或許是看慣了政治的變化,很多不以世事為務,只以飲酒為業(yè),如謝氏。陳朝的建立則又重復了當年劉?!霸焖巍钡倪^程,建立者門第都不高,劉裕的門第尚可算低級士族,陳霸先則是純粹的寒人,追隨者亦復如此,這就割斷了與“造宋”功臣后代的聯(lián)系, 因而權(quán)力核心層功臣后代不多,當然如到仲舉在陳朝因機遇而發(fā)跡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參考文獻]
[1]姚思廉.梁書.卷十三.沈約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3.
[2]沈約.宋書.卷一百.自序[M].北京:中華書局,1974.
[3]姚思廉.梁書.卷二十.劉季連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3.
[4]姚思廉.梁書.卷二十一.江蒨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3.
[5]姚思廉.梁書.卷四十一.蕭介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3.
[6]姚思廉.梁書.卷五十二.蕭視素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3.
[7]姚思廉.梁書.卷四十二.臧盾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3.
[8]姚思廉.梁書.卷四十二.臧盾附弟厥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3.
[9]姚思廉.梁書.卷五十.文學下.臧嚴傳[M].中華書局.1973.
[10]姚思廉.梁書.卷二十一.王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3.
[11]姚思廉.梁書.卷二十一.王峻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3.
[12]姚思廉.梁書.卷二十一.王泰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3.
[13]姚思廉.梁書.卷二十一.王訓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3.
[14]姚思廉.梁書.卷二十一.蔡撙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3.
[15]姚思廉.梁書.卷四十.到溉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3.
[16]李延壽.南史.卷三十六.江夷附孫斅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7]李延壽.南史.卷三十六.江夷附江紑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8]姚思廉.梁書.卷五十.謝征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3.
[19]姚思廉.陳書.卷二十一“史臣曰”[M].北京:中華書局,1973.
[20]姚思廉.梁書.卷五十一.處士.何點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3.
[21]李延壽.南史.卷三十.何尚之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2]姚思廉.梁書.卷四十三.張嵊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3.
[23]李延壽.南史.卷二十四.王準之附孫進之傳[M].中華書局,1975.
[24]姚思廉.陳書.卷二十一.謝哲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3.
[25]李延壽.南史.卷二十四.王準之附玄孫猛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6]姚思廉.陳書.卷十八.沈眾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3.
[27]李延壽.南史.卷二十四.王準之附玄孫猛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8]李延壽.南史.卷二十五.到彥之附到仲舉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9]姚思廉.陳書.卷二十一.蕭允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3.
[責任編輯:W]
[收稿日期]2015-04-13
[作者簡介]劉玉山(1979-),安徽蚌埠市人,龍巖學院教育科學學院講師,南京大學中國近現(xiàn)代史專業(yè)博士后,主要研究魏晉南北朝史、釣魚島問題。
[中圖分類號]K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330(2015)03-008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