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李博
(1.華北理工大學學科建設(shè)處,河北唐山 063000;2.常州紡織服裝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江蘇常州 213164)
中國傳統(tǒng)美學在園林中的運用
——以“水”為中介轉(zhuǎn)化自然之靈動的神韻
王璐1,李博2
(1.華北理工大學學科建設(shè)處,河北唐山 063000;2.常州紡織服裝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江蘇常州 213164)
園林不僅僅是一處休憩的地方,還是一種文化的載體和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實踐存在。而在我國的園林藝術(shù)中“山水”始終是園林造型的最重要表現(xiàn)形式,其中“水體”更是園林的靈魂所在,是我國“道法自然”的核心。通過“水”在中國傳統(tǒng)美學中的地位和在園林中的運用,綜合地論述了“水”如何使園林展現(xiàn)出自然的靈動之美,以及中國園林和園林中“水”的文化內(nèi)涵。
中國傳統(tǒng)美學;水;園林;運用
中國園林的歷史如果從殷商時代算起,已經(jīng)有三千多年,是世界上園林藝術(shù)起源最早的國家之一。從商周時期最原始的“囿”(萌芽期)到秦漢宮廷園林和私家園林初具規(guī)模(形成期),從唐宋的“山水寫意入園林”(成熟期)再到明清宮苑與江南私家園林的鼎盛(高峰期)。在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我國園林也從最原始的游憩賞玩之用發(fā)展為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重要載體,形成了獨有的審美價值取向和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梢哉f,中國園林的藝術(shù)風格正是以中國傳統(tǒng)美學中的儒家的“天人合一”與道家的“道法自然”為基本指導思想,以“山水寫意入園林”的意境美為標準,追求東方傳統(tǒng)美學“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最高境界。而水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水來自于大自然,她帶來動的喧囂,靜的和平,還有韻致無窮的倒影[1]。水為動植物提供生存之地,是園林設(shè)計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水極具可塑性,可動可靜,可發(fā)聲,可映射,再加上水體豐富的形式,多變的景致,將以水為媒介的中國傳統(tǒng)造園手法和造園意境完美升華。
在千百年的歷史發(fā)展中,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水占據(jù)著極其重要的地位。老子說水有七德,《道德經(jīng)》里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2]。又云“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盵3]孔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中國文人從水中尋到了無窮無盡的智慧和思想。
造山、理水是我國自然山水園林的主要手法和基本構(gòu)成要素。如果說山石構(gòu)成了中國園林的骨架,那么水則成為我國園林構(gòu)成的媒介和靈魂。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訓》中說:“山以水為血脈,以草木為毛發(fā),以煙云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華,得煙云而秀媚”,“石者,天地之骨也,骨貴堅深而不淺露。水者,天地之血也,血貴周流而不凝滯”。“水,活物也”[4]。故而水景有著其他園林要素所不具備的特殊魅力。
無論是北方園林的湖海河流還是南方園林的“流觴曲水”,我們總是能發(fā)現(xiàn)一條主線,而這條主線就是園林中水的形跡。如頤和園中的昆明湖占據(jù)了全園四分之三的面積,湖中三島,宛若翡翠。其余景致以萬壽山為主體沿湖環(huán)繞而建。又如拙政園從入園到出園皆是以水為連,以水為主。
造園學者陳從周先生曾作過一個生動的比喻:“凡是成功的園林,都能注意水的應用,正如一個美女一樣,那一雙秋波是最迷人的地方。”我國園林講求的是“道法自然”,所以園林中的水,正是對自然界各種形態(tài)類型水的審美模擬和創(chuàng)造性再現(xiàn)。園林中只有有了水,有了自然的水,才使得所有的一切山石、建筑、植物有了生命,有了靈動之美,使得園林一切都能夠真正地融入自然環(huán)境。
2.1 水的物態(tài)之美
園林水景有平波萬頃的湖海、深邃莫測的淵譚、幽野清靜的溪澗、飛流直下的瀑布和充滿生機的泉源。這五種水景形態(tài)的萬千變化決定了園林
的整體風格和園林的基本。陳從周教授在《中國園林》里說“水隨山轉(zhuǎn),山因水活?!盵5]一切自然之美,靈動之意都在水中煥發(fā)生機,同樣的山石,在不同的水景中則具有了別樣的景致,也具有了自然靈動的神韻。
2.2 水的音樂美感
園林中的水不僅以形取勝,水聲也為園林增加了無形的美感。晉代左思說:“非必絲與竹,流水有清音”。水聲與景致結(jié)合,或如金石激越,或是潺潺不息,給人“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寂靜和詩意。
2.3 水的物態(tài)變化之美
除了以上形態(tài)的變化,水之所以能夠作為溝通自然,為園林帶來自然靈動的神韻,還在于水的物態(tài)變化。水可以隨著一天四時的時間而變,可以隨著一年四季的節(jié)氣而變。水能為霧,水能化氣,水能成霜,水能結(jié)冰。為霧則天地渾然一體,化氣則內(nèi)外靈動流通,《說文》解“霜,露所凝也。士氣津液從地而生,薄以寒氣則結(jié)為霜?!盵6]冰則在中國文化中蘊含高潔,清澈之意。
在我國園林中,正是因為水的本體和種種物態(tài)變化而使得園林中一切人工仿若皆融于自然,與天地相接,與山川相連。
水具有“靈動之美”、“清潔之美”和“虛涵之意”。而園林中的水或是湖海之廣闊平靜,或者溪流之歡暢流動,或是淵譚之深邃,或是瀑布之奔放,極近人之力而求自然之意。這一切的源頭,皆在于水獨特的生命韻律,在于水在自然中的生命美感,所以水最重要審美特征在于“流動性”,也就是水的“活”?!八拿乐饕且环N動態(tài)的美,當然也有波瀾不驚、一碧萬頃、平如明鏡的水是美的,但總不如波動,翻騰、奔流、咆哮的水那樣氣象萬千,多姿多彩,動人心魄?!盵7]
3.1 以水作為感情的抒發(fā)
中國人對水的欣賞絕不僅僅在于水的形、色、聲等外在美,而是能深入到水所體現(xiàn)的人生哲理的隱喻。無論江河湖海、淵譚溪泉均能給人以“理”的明悟與升華,從而獲得一種深層次的美育的感染與熏陶,這就是水自然特性的“人化”體現(xiàn)。
水的一動一靜也代表了古人情感的變化。無論是“逝者如斯不舍晝夜”的“動”還是“利萬物而不爭”的靜,都是對人心靈的一種塑造和感情的慰藉。莊子曰:“魚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養(yǎng)給;相造乎道者,無為而生定。”故曰:“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shù)。”表達出一種超越現(xiàn)實世界的局限性,達到精神無拘無束自由快樂的境界。
中國古代園林的一個最高追求曾是“隱逸”意識。水在園林景觀中更多的是營造虛無空靈的視覺畫面,實質(zhì)上這種超然的“隱逸”姿態(tài)就是逃避俗世的一種精神體現(xiàn),也是對自然追求的一種認識。而水帶給園林的正是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神韻,是人追求自然的中介,是人的精神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
3.2 水的人格化及文化內(nèi)涵
在我國古代的文化思想和審美意識形態(tài)中,人們總是把水作為生命的孕育者和智慧的來源,水在我國的歷史發(fā)展中具有絕對的統(tǒng)治地位。我國是以農(nóng)業(yè)立國的文明古國,我華夏先民在很早的時候就開始“逐水草而居”,從原始社會的“女媧補天以阻天水”到“大禹治水以疏江河”,我們的祖先對水充滿了依賴和敬畏,等到生產(chǎn)力提高和社會進步后,我們則從對水的敬畏發(fā)展到對水的審美,進而形成了我國幾千年的“山水審美觀”,將水作為中國文化一個最重要的象征——“水者,君子比德焉”。
正如李澤厚所言:“比德”是華夏美學塑造人性情感、心理結(jié)構(gòu)的具體方式,它是“禮樂傳統(tǒng)”和儒家道德觀念的體現(xiàn)。
“師法自然”一直是中國古典園林創(chuàng)作的思維方式?!巴鈳熢旎?,中得心源”,古代造園以自然山水為創(chuàng)作的摹本,造園者通過對自然的感受,取自然美之精華于園林中,成就了無數(shù)美景名園。
中國園林實際是把“人化了的自然”賦予人的性格,從倫理道德,精神思想到審美意識都主張心靈與自然的統(tǒng)一與和諧。所以中國園林嚴格區(qū)別于西方園林思想,追求“在有限的空間里,創(chuàng)造出視覺無盡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環(huán)境”。這一思想直接導致了古代造園中注重自然山水的營造,成為中國造園思想的主旨。
我國傳統(tǒng)美學中一致強調(diào)“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這表現(xiàn)在園林中,則形成了人們想要追求園林與自然的融合和感應,將自然的天地最大限度地容納入心,將人的情感最大限度地融入自然。審美者通過園林的水體景觀實現(xiàn)與整個宇宙的融合。無論什么風格的園林,應該說都是來自于自然,同時也是人類對自然的模仿和提煉,但對于中國古園林來說,其整體風格似乎更強調(diào)對自然的提煉和概括。中國文化背景中有“得意忘形”的哲學思想,有“寫意”重于“寫實”的傳統(tǒng),在中國山水畫的表現(xiàn)手法中,“虛無”是最重要的意境表達。這表現(xiàn)在園林藝術(shù)上,就是重視對自然山水的提
煉和概括。水的無形無色正是“虛”的象征,這是園林中以水代表的“虛無”在園林中的重要地位的來源。這也是我國古典園林多以水池為中心來建園的一個原因。而實際這也是中國山水畫中最重要的理論標準和實踐。
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訓》中說:“世之篤論,謂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畫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為得,何者?”[4]所以水在園林中承載了人與自然溝通的最重要的媒介。也是最能體現(xiàn)出自然山水的真精神。
同時,我國園林審美深受中國山水畫的影響,從而追求的是詩畫意境的文化內(nèi)涵和境界。所以追求詩畫意境是中國古典園林藝術(shù)理念中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園林設(shè)計類似我國山水畫的布局,而古典園林建筑設(shè)計者多為文人也決定了以中國山水畫為基本審美觀的園林建造標準。自從文人參與園林設(shè)計以來,追求詩的含義和畫的構(gòu)圖就成為中國園林的主要特征。正是在這種設(shè)計思想下,我國園林水景才能承載起如此厚重的文化內(nèi)涵,成為“人化的自然”的最典型的代表。
中國園林意境的生成,其實就是物理性園“景”向?qū)徝佬詧@“境”轉(zhuǎn)化。構(gòu)園的成功與否,某種程度上就取決于這一層轉(zhuǎn)換的成功與否。園“境”空間要利用前者物理空間,激發(fā)其審美效能,將物態(tài)景觀融合為一,展現(xiàn)生命氣韻,將園林景觀和游園者融合為一,體悟其內(nèi)在意蘊,促成物象向氣象,再向意象的審美轉(zhuǎn)化,最終化成園林意境。
在這其中水已經(jīng)由物質(zhì)的“功利性”轉(zhuǎn)化為審美的“文化性”,至此水才完全地將自然神韻徹底轉(zhuǎn)化進入了人的審美境界。
所以園林意境中對水的審美活動既是對自然追求的最高層次,也是對情景交融的最高體現(xiàn)。造園者造園時所運用水的色相、次第、節(jié)拍、諧和,借以自我窺見的最深心靈反映,甚至包括造園者的人生態(tài)度。中國文化中的人格精神、哲學思想、宇宙觀念等等都可以通過園林這個藝術(shù)方式而予以表現(xiàn)。所以,中國古典園林水景具有非常突出的審美特征,是一種蘊含著非常豐富和諧而又具有自然韻致的景觀體系。
水乃萬物之源,在中國園林中,水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水是中國園林藝術(shù)中不可缺少的、最富魅力的靈魂要素。水不僅成就了美輪美奐的中國園林,還延伸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給園林帶來了靈氣,給人類帶來了生機。所以在中國園林中,“水”將人與園林,園林與自然之間的靈動神韻之美互為轉(zhuǎn)化,追求“道法自然”的空靈之境,而達到“天人合一”的自然“大美”。
[1]戴維·斯蒂文森.花園水景[M].張敏,張維力,譯.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89.
[2]老子.道德經(jīng)[M].北京:中國經(jīng)濟出版社,2002.
[3]薛仲平,崔為.老子注釋[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
[4]郭熙.林泉高致[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0.
[5]陳從周.中國園林[M].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2004.
[6]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09.
[7]仇學琴.現(xiàn)代旅游美學3版[M].昆明:云南旅游出版社,2001.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wsthetics in Garden——Water-mediated Transformation of the Natural Charm of Smart
WANG Lu1,LI Bo2
(1.Subject Construction Department of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ngshan 063000,China;2.Changzhou Textile Garment Institute,changzhou 213164,China)
Garden is not only a place to rest,but a carrier of culture and practice si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es?thetics."landscape"style garden is always the most important form,where"water"is the soul of the garden and"na?ture"of the core.By"water"in the statu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esthetics and use in the garden,the paper compre?hensively discusses the"water"how to make garden show the smart beauty of the nature,Chinese garden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water"in garden.
traditional chinese aesthetics;water;garden;application
TU986
A
1673-2928(2015)06-0058-03
(責任編輯:郝安林)
2015-03-26
王璐(1985-),女,華北理工大學教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設(shè)計藝術(shù)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