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宋元明
他山之石:看看國外如何禮讓斑馬線
文宋元明
目前,“文明禮讓斑馬線”在各地火熱的進行著,但是“文明禮讓斑馬線”不能只是“一陣風”,應該借鑒其他國家和先進地區(qū)的經驗做法,尋求長效機制,以此真正建立起文明安全的交通秩序。
在韓國,許多大的公司或是政府機關門前,如果有人行橫道的話,他們會派出自己單位最漂亮的女孩子來協助交通警察維持交通秩序,且這些女孩子都會身穿非常美麗的服裝。既維護交通秩序,又是這些單位的一種形象宣傳,可謂一舉兩得。
韓國人的交通安全意識普遍較強,很少能看見行人胡亂穿行馬路的現象,連小孩子在紅燈亮時即使沒有汽車通過也會乖乖地站在路口的斑馬線前等待。同時有些地方的行人斑馬線也很有特色,分為左右兩部分,即上行線和下行線,兩條線的起點地面上都畫有一個很大的白色箭頭,指示行人過馬路時一律靠右走。這樣,行人通過時就無須為避免發(fā)生碰撞而避讓對面來的行人,加快了過馬路的速度,轉燈后則不會影響汽車的行駛。
韓國警方對于司機無視斑馬線的處罰十分嚴厲:在紅燈或黃燈亮時,違章進入人行橫道上的車輛,罰款6萬韓元(1元人民幣約合170韓元),并扣罰15分(每個韓國司機有100分,扣完須重新路考);無論何種信號,凡車輛妨礙行人橫穿馬路時,罰款6萬韓元,并扣罰10分;車輛雖然在綠燈時進入人行橫道,但因堵車而停在人行橫道時,罰款4萬韓元。
另一方面,韓國警察廳早在2007年就實施了“以步行者為中心的交通安全設施的設置計劃”。在學校周圍以及殘疾人、老年人比較多的區(qū)域,韓國政府將把人行橫道的綠燈時間比現在延長20%。現在原則上以200米間隔設置人行橫道,今后將根據道路情況,按需要適當縮短間隔,增設人行橫道。另外,在老年人聚居的地方將設置“銀色區(qū)域”,大幅度擴充按鈕式信號燈和護欄等安全設施,以充分讓行人在斑馬線上體會到“行路優(yōu)先權”。
英國自1970年始就一直開展“綠十字”宣傳計劃,通過各種方式向國民傳播交通安全的法律、規(guī)則與知識,讓國民知道如何過斑馬線,知道怎么保護自己與他人的人身安全。而他們在斑馬線上的做法也的確新穎有效,值得借鑒。
在英國過馬路有兩種方式:一是設有交通燈的斑馬線,汽車來到斑馬線處自然會停下讓行人先行;二是手控按鈕式交通燈,需要行人自行按下手控按鈕,等候紅燈變綠燈才可通行。英國城市街頭到處都是這種信號燈,這種手動燈相對于“禮讓”最大的好處是其傳達的信息明確,行人與車輛都按紅綠燈信號行駛,就不會發(fā)生碰撞。而且實行由行人控制的信號燈,當無行人需要過馬路時,汽車就可以一直通行,不會影響交通效率;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紅綠燈的長短還可根據道路狀況自行調節(jié)。
英國的斑馬線分“虛線斑馬線”與“實線斑馬線”兩種。“虛線斑馬線”就是上述設置紅綠燈的斑馬線,實線斑馬線就是國內常見的那種。英國的交通管理幾乎到了寧濫勿缺的地步,信號燈遍布,各種標線遍布。英國的實線斑馬線也是遍布大街小巷,而且有實線斑馬線的地方,都有非常顯眼的黃色指示燈,據說這種燈是當時的英國交通大臣貝利沙建議設立的,所以也叫貝利沙燈。黃色的指示燈可以讓行人一眼看到斑馬線的確切位置,提高了行人過馬路的效率。
與英國一樣,在斑馬線兩邊設有行人過街自助按鈕,行人要過街時按下這個按鈕,這樣,斑馬線上的人行燈就會定時變綠燈,便于行人安全通過。如果沒有行人要過街,車行道上就會一直綠燈,讓道路保持暢通。
新加坡道路上的行人過街線路大致有兩種標志線劃出:白色雙實線或虛線、斑馬線,前者雙實線居多,兩根橫貫道路的實線劃出行人過街的通道。一般情況下,有交通信號燈管理的劃雙實線,沒有的則是斑馬線。新加坡人的高素質來源于其嚴厲的處罰制度和國民高度的自律。新加坡對駕駛員行車有很嚴格的法律約束。道路交通法屬于刑事法,如果觸犯,將會受到很嚴厲的處罰(包括監(jiān)禁或罰金)。
在新加坡生活的一位網友的一次闖紅燈經歷讓他對新加坡的交規(guī)有了清醒的認識:就因為搶了0.5秒紅燈的網友不僅接受了200新元(相當于人民幣1024元)的處罰,還參加了相關的交通法規(guī)培訓。新加坡即使是行人闖紅燈也屬于違法行為。對于屢教不改者甚至可以判半年到一年的監(jiān)禁,除了罰款或監(jiān)禁外,還有吊銷駕照、將肇事者照片刊登在報紙上、強制進行一定的勞務等處罰,有時候甚至會將幾項處罰合并執(zhí)行。
日本基本交通規(guī)則中對行人有專門的規(guī)定:步行者靠右側通行,機動車和自行車靠左側行駛。在機動車和步行者同時經過時,步行者優(yōu)先。在日本道路上如果前方沒有紅燈,而行人要過馬路,汽車看到后會停下來并且招呼一下讓行,這被日本人認為是“禮節(jié)”。
在日本的交通法規(guī)中相對于車輛更多的是保護弱小的行人。在發(fā)生交通事故時,不管行人是否闖紅燈,涉事車輛都負主要責任。在一些沒有信號燈路口,都會畫一條停止線,司機過路口時必須停一下,觀察一下路口的情況再通過。這也和美國的“停一?!庇挟惽ぶ?。在有信號燈的路口交通法規(guī)中沒有減速的要求,但是司機和行人通常是相互信任,都會遵守交通規(guī)則,不會闖紅燈突然通過。這種信賴關系的建立也體現了日本較高的國民素質。
日本擁有密集的交通運輸網絡,其管理也是采取高科技手段,日本警方通過衛(wèi)星來監(jiān)控全國的行車狀況,所以馬路兩旁隨便停車的情況很少出現。
十字路前沒人也要“停一下”
美國有一條交通法規(guī),規(guī)定各種機動車輛行駛到設有“stop”標示牌的十字路前要“停一下”。即使十字路上沒有行人,也必須停一下,在認定四周沒有行人可以安全通過時方可行駛。據北美西華報公布,美國實行這項法規(guī)的當年交通事故下降26%。這一法規(guī)也早已成為駕車者的習慣。一位在美國西雅圖生活的網友有深刻的體會:“一次深夜返家,路無行人,女婿駕車每到十字路前,照例先減速再停一下。我在一旁禁不住地說夜幕下路無行人,為何還那么認真?女婿答遵守交通規(guī)則已經養(yǎng)成了習慣。”
車必須讓人,否則罰單一張
在斑馬線上或者路口如有行人或有人正欲通過,必須先讓行人通過后,汽車才準通過。美國還將“行人優(yōu)先、汽車讓人”作為交通規(guī)則的基本原則。行人只要走上人行橫道,所有車輛必須停車讓行。美國不少汽車司機碰到行人要過馬路,常常停下車后揮手示意行人先走。而對于明知故犯、似停非?;蛘呒铀倏祚偟鸟{駛員,會被緊跟其后的警車鳴笛令停,毫不客氣,罰單一張。美國多數城市還規(guī)定,汽車只在有必要時才能鳴笛,不得因為開快車而鳴笛。司機在路上看到接送學生的黃色校車時應格外謹慎,如果校車停下,司機必須停車。
加拿大規(guī)定,在行人及機動車都可以通行的道路,車輛應該讓行人。校車停車時,后面的車輛必須停車等待,直到學生上下車完畢后才能通行。行人在街道上行走時,一定要注意交通信號燈,而且過馬路時一定要走人行橫道。警察發(fā)現在街上亂穿馬路者,會毫不客氣地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