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燕
[摘要]作者結合幾年來的歷史新課程教學實踐,就信息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作探討。文章認為,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歷史教學,起到的作用主要有:有效導入,激發(fā)學習興趣;美化內容,提高課堂實效;運用交互,提升學習能力。
[關鍵詞]歷史教學信息技術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5)310091
計算機技術在當今社會的各個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以計算機技術為中心的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廣泛應用不但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和教育質量,還能促使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發(fā)生變化,使教育能夠真正適應信息社會的需要。如何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讓學生對歷史更感興趣,讓歷史課堂更直觀、更容易被學生接受,成了歷史新課程改革的重要課題之一。筆者現結合歷史新課程教學實踐,就信息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作探討。
一、有效導入,激發(fā)學習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你應當努力使學生自己去發(fā)現興趣的源泉,讓他們在這個發(fā)現過程中體驗到自己的勞動和成就——這件事本身就是興趣的重要的源泉之一?!苯逃业谒苟嗷菡f:“教育成功的藝術就在于使學生對你所教的東西感到興趣?!笨梢娨饘W生學習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是教學的關鍵所在。歷史是已經發(fā)生過的事實和已經過去的經歷,不能直接體驗,對于學生而言,既遙遠又陌生。在歷史課堂中,教師要引起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好的課堂導入是至關重要的。
傳統(tǒng)的歷史課堂就是教師的“一本書、一支筆、一張嘴”,課堂導入無非就是教師的講授。這種“一言堂”的方式,不但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還會使學生失去學習歷史的興趣,而以計算機輔助的多媒體教學就可以彌補這一缺陷。以計算機技術為中心的信息技術能把文本、圖像、動畫、聲音和視頻等集于一體,突破了傳統(tǒng)教育教學的視野,以生動、直觀的特色和強大的多功能,將學生視覺、聽覺等感官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從而撥動學生情感,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歷史學習中,感受歷史的形象美、音韻美、意境美。例如,學習歷史必修一第一單元《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課時,筆者播放了歌曲《回家》:“回家,回家,我需要你;回家,回家,馬上來我的身邊……”同時展示了摘自新華網有關春運的一組照片,然后提出問題:“家”的情結深深刻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這種情結源于古代的什么制度?你怎么看待?通過以上情境的設計,引起學生對新課知識的好奇心,從而更深入地學習新課知識。學習《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一課時,筆者運用多媒體展示鄭和下西洋的一組圖片,并向學生提問:“鄭和下西洋需要面向世界的胸懷,當今是全球化時代,我們同樣需要面向世界的廣闊胸懷,但是大家知道在明清時期我們國家實行閉關鎖國,做著天朝上國的迷夢,那什么時候中國人開始覺醒,面向世界向西方學習?”通過圖片展示和提問激起學生對本課知識的好奇心。
二、美化內容,提高課堂實效
史之所存,美之所在,歷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寶庫。傳統(tǒng)的歷史課堂主要以教師講解為主,輔以黑板和掛圖,學生在這樣的靜態(tài)形象為主的學習環(huán)境中難免會感到枯燥、乏味、單調。計算機輔助的信息技術具有文字、圖片、動畫、聲音等信息同步的特點,能美化教學內容,提高課堂實效。
計算機輔助的信息技術能從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描述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變靜態(tài)的學習環(huán)境為動態(tài)的學習環(huán)境,變枯燥、抽象的知識為生動、具體、直觀的內容,快捷、明了、高效地給學生提供知識信息,使學生對歷史教學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大大提高課堂效率。例如,筆者在進行歷史必修二第2課《古代手工業(yè)的進步》一課教學時,循環(huán)播放古箏名曲《高山流水》、《漁舟唱晚》,同時在屏幕上展示古代中國手工業(yè)的青銅器、瓷器、紡織業(yè)等方面的歷史圖片和古代人民制作工藝品的場景。通過信息技術將歷史教材中平面的教學內容變?yōu)榱Ⅲw的教學內容,純文字的描述變?yōu)槁曇?、圖片、動畫等一體的展示,使學生牢牢掌握了本課知識,并感嘆于古代手工業(yè)作品的精美,感嘆于古代中國人民的聰明才智,自然而然地產生民族自豪感。在講授東漢水力鼓風冶鐵工具時,如果光是口頭講述學生很難理解其制作原理,而利用信息技術制作成生動形象的動畫就能比較容易地做到這一點。類似的,工業(yè)革命中瓦特改良的蒸汽機工作原理也可以被制作成動畫,通過形象、具體的展示,學生就能很容易掌握所教內容,從而更加準確地把握歷史事實。又如學習《羅斯福新政》時,筆者利用信息技術再現美國第32屆總統(tǒng)競選的場景并提問學生:“如果你是一位生活在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公民,你會投誰的票?能說明一下你的理由嗎?”屏幕上出現羅斯福和胡佛的照片,同時展示出當時競選的實際票數,學生的興趣大為提高。在講解羅斯福新政內容時,利用信息技術設計場景,展示金融危機、工業(yè)危機、農業(yè)危機、就業(yè)危機、社會危機的歷史史料和圖片,從而豐富學生的認識,激發(fā)學生對歷史事實研究的興趣,并將學生分成羅斯福新政智囊團的各個小組, 讓學生針對各類危機出謀劃策。在學生講述后,筆者利用信息技術展示羅斯福針對各類危機所采取的措施的史料和圖片,學生通過對比對這部分知識就能很好掌握。另外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展示中外學者對于羅斯福新政的最新評價,使學生開闊眼界、激活思路,更加準確地把握歷史事實。
三、運用信息技術的交互功能,提升學習能力
在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課堂上的一切都是由教師決定的。從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步驟,甚至學生做的練習都是教師事先安排好的,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這個過程,即處于被動灌輸的狀態(tài)。新課程的改革強調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以“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為主要特征的學習方式。多媒體計算機具備人機交互、立即反饋的顯著特點,這是其他媒體所不能比擬的。這一顯著特點使計算機技術不僅成為教學的方法和手段,而且也沖擊著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教學思想,比如現在教學中流行的微課、MOOC等。
歷史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用歷史的觀點、方法和立場,辯證地、全面地、客觀地和發(fā)展地認識、評價人類社會發(fā)展進程及其規(guī)律,并且從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更好地分析現實問題,預測未來,推動社會的發(fā)展。因此歷史教學不能照搬書本,而應該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參與性,讓他們拓寬歷史知識面,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問題。比如講授抗日戰(zhàn)爭時,歷史教材中對國民黨正面作戰(zhàn)的評價不是很高,素材提供得也不多,但反觀歷史,正是由于國民黨在正面戰(zhàn)場的努力作戰(zhàn),才有可能粉碎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企圖。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讓學生發(fā)揮主動性,通過計算機最大限度地查找包括文字、圖片內容等資料,也可以讓學生尋找當年參加抗日的老兵或檔案館人員進行咨詢。這樣的教學過程通過人機交互,實現與抗日老兵或檔案館人員的直接交流。這樣的課堂將別有一番感覺,學生對歷史的學習也會更深入細致,從而真正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教育是百年大計,而教師是教育的靈魂。現代教育已成為信息產業(yè)的有機組成部分,教師要想在信息社會中處于不敗之地,就必須熟練掌握獲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技能。所以,作為當今時代的歷史教師,一定要緊跟形勢,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來讓歷史課堂煥發(fā)新的生機;在歷史新課程改革實踐中,不斷進取,為實現歷史教學的三維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歷史科學素養(yǎng)做貢獻。
[參考文獻]
[1]王西靖.學?,F代教育技術應用指南[M].上海:百家出版社,1999.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
[3]何克抗.現代教育技術[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4]陳鈞.教師獲取信息技能[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責任編輯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