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賀淵
教學路上我且行且思
——榆林市“名師大篷車”送教下鄉(xiāng)活動有感
■文/賀淵
賀淵,陜西省特級教師,陜西省名師工作室主持人,陜西省教學能手,現(xiàn)任綏德縣江德小學副校長,近幾年先后被評為榆林市“一五二人才”,榆林市“教學能手”,榆林市“十佳教師”,榆林市首屆“好教師”,榆林市課改名師,榆林市“陽光師訓”講師團成員,榆林市“第六屆青年科技獎”,榆林市突出貢獻專家,榆林市教學名師。
2015年10月19日至23日,我參加了榆林市“名師大篷車”科研送教下鄉(xiāng)活動。記得剛接到通知的那段時間,我就一直在琢磨該上哪一課呢,該怎樣體現(xiàn)生本教育理念和民主、公正、自由、平等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反復翻閱教材,最后確定上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時《生活中的比》。
“生活中的比”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數(shù)的意義、分數(shù)和除法之間的關系以及百分數(shù)意義的基礎上教學的,所以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采用先學、后教、達標教學模式,目的是讓學生在自學指導下有順序、有目的地學習,課堂上我充分相信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最終完成學習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課備好后,我反復查閱教學參考,上網搜集相關教學設計和觀看視頻,從中擇優(yōu)選取自己需要的素材,經過反復修改教學設計,最終定稿,隨后制作相應的課件和小組合作學習需要的隊牌以及設計小組合作學習的記分表。一切準備就緒,等待出發(fā)。
第一站是子洲縣,我聽了四節(jié)課,上了兩節(jié)示范課,還作了兩個微型講座。也許是前期的充分準備,一上課就緊緊地吸引了聽課教師的眼球,課堂上我全面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從課前互動到課堂教學時刻關注孩子們的習慣養(yǎng)成,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良好,孩子們的表現(xiàn)自信、大方,精力集中、認真傾聽、樂于思考、敢于質疑、善于表達,在指導學生活動時,我總能用恰當?shù)恼Z言或眼神,讓學生心領神會,獲得共鳴。將學生的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師生互動和自主展示分分合合,交織推進。學生在自學、交流、合作和練習中,收獲了深刻的學習體驗。課堂上我時而是引領者,時而是合作者,時而是評判者。正是這樣的操作,使教學進程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給所有現(xiàn)場的聽課教師留下了深刻印象。這堂課讓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一節(jié)好課到底應該是什么樣的?我想好課堂要尊重孩子的個性差異,要滿足其情感,要激活其潛能。尊重差異,這就要求教師心中有學生;滿足情感,就是要在知識學習之時,陶冶情操。最讓我欣慰的是“敢問路在何方——有關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有效途徑”微型講座,從開頭到結尾,我通過自身的經歷、體驗、聯(lián)系身邊的實例,結合名師成長的規(guī)律,將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途徑傳播給每一位教師,教師們的專注與神往讓我感動。他們靜靜地傾聽,細細地品味,他們那雷鳴般的掌聲就是對我最高的獎賞。
閆彩燕老師和段靜老師所講的同課異構“字母表示數(shù)”,別具一格的設計,富有創(chuàng)新的活動形式,將學生的思維一步步推向深入。極具探究韻味的問題,將課堂串聯(lián)得滴水不漏。于是精彩的課堂生成便成了“水到渠成”。孩子們在她們的課上積極動腦,主動研究,師生共同經歷研究的曲折與美麗,領略數(shù)學規(guī)律的奇妙,領悟數(shù)學的理性精神,積累研究的經驗,感受數(shù)學的美,將教學活動推向了高潮。課堂結構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逐層遞進,問題激活了課堂,問題激活了思維,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舉手,他們的思維完全進入了狀態(tài)。這樣的課堂,才體現(xiàn)了“教師心中有學生”的要求。兩位老師用問題激活思維,用活動激發(fā)競爭,用評價激勵發(fā)展,課堂是學習的場所,課堂是學生獲得體驗的場所,課堂是教師耕耘的田野。老師的課堂組織能力,講課時的激情和爆發(fā)力,工整有力的板書,嫻熟的教學語言,隨機的就地取材,都彰顯了名師們深厚的教學功底。
大家都知道,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只有高人指點,沒有個人的勤勉,就不可能有臺上那分分秒秒的精彩時刻!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個沒有名師夢的人,是做不到這一點的,是做不到這個程度的。這就是名師的魅力!所以作為教師,必須且行且思,在思索中行走,才能留下深深的腳印,使自己更專業(yè)、更扎實、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