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響
上學期開學伊始,發(fā)生了一件事情:我準備獎給進步學生的一本新書不知被誰撕破了幾頁,有人看見是學習委員撕的,但是當我向她詢問時,她卻怎么都不肯承認,竟然還編了謊話想蒙混過關。直到大家拿出證據(jù),她才一下子痛哭流涕。我感到很不理解:為什么好學生也撒謊?這樣下去,教師該怎樣進行教育?
在上學期的一次德育培訓中,我就此問題和教師們進行了交流,收獲頗多。一般來說,孩子說謊有以下幾種原因:
逃避困境。孩子們常有這樣一種邏輯:要是沒人能證明我做了錯事,我不就可以逃避懲罰了嗎?學齡期的孩子已非常清楚做哪些事會受到表揚,做哪些事會受到批評和懲罰。然而,由于心理發(fā)展水平的制約,他們尚不能將外在約束與內在愿望很好地整合,所以會“明知故犯”。
如冰冰上三年級,因與同學玩游戲機而忘了做作業(yè)。冰冰的爸爸很嚴厲,常用打屁股的方式來懲罰冰冰。所以冰冰回到家,爸爸問他有沒有作業(yè)時,他馬上說:“沒有。”又如,峰峰因為貪玩沒做周日的家庭作業(yè),周一老師檢查,峰峰害怕老師懲罰,就謊稱作業(yè)做完了,但早上來得匆忙,落在家里了。當老師要給家里打電話核實時,他又謊稱家里的電話壞了,打不通。這種脫口而出的謊言完全是為了使自己逃避懲罰,安全過關,心存僥幸,反映了許多兒童說謊的心態(tài)。
取悅父母。有時,孩子做某件事或說某些話常常是為了得到父母的贊賞。如亮亮的爸爸知道他又參加了作文輔導班,就問他學得怎樣。他吹噓道:“我的作文進步很快,常被老師當作范文,同學們都羨慕我呢。”實際上,媽媽明白這還是上學期的“老黃歷”。不過看他為了讓爸爸開心,就沒當場揭穿他。
滿足虛榮心。像本文開頭提到的那個學習委員。
說謊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所以,一旦孩子撒謊,教師和家長的反應很重要,我們可以這樣應對:
寬容以待,榜樣示范。發(fā)現(xiàn)孩子撒謊,師長難免會驚訝和失望,這時,如能控制自己,用充滿愛心和智慧的談話跟孩子溝通,有助于搞清撒謊的原因,對癥下藥。如上文所說的冰冰,如果爸爸知道真相后直接體罰,下次遇到這樣的情況,冰冰還會故技重施。峰峰也是如此,孩子撒謊后,只要他坦誠相告,家長和老師就應該原諒他。爸爸可以這樣說:“犯了錯誤沒關系,只要能說真話,爸爸一樣喜歡。來,我們一起想想補救的辦法?!蓖瑯?,面對學生的謊話,教師也不必大動肝火,設身處地從孩子的角度想想,寬容但不縱容,明了原因,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共同尋找補救策略,必能化“狂風暴雨”為“柳暗花明”。
榜樣示范法是指教師或家長在適當?shù)臅r機、場所給學生提供一定的榜樣示范,并對這些榜樣給予積極的評價,學生就會把榜樣的行為當作自己的目標,向榜樣學習,從而糾正自己的不良行為。
對事不對謊言本身,采用“正強化”方式。處理時學會針對具體事情,而不是在“有沒有說謊”這個問題上糾纏。如“你真讓我失望!說了你那么多次,你為什么還要說謊?”這樣的言辭對于糾正孩子的說謊行為沒有絲毫益處。
在一個確定的情境中,當人做出某種行為后,隨之而來的是一個好的結果,那么,今后在類似情況下發(fā)生類似行為的可能性就會增大,這就是正強化。在矯正學生說謊行為方面,我們也可以使用此法。當學生的行為符合教師的要求時,給予一定的物質或精神獎勵,從而使學生認識到這種做法是正確的,起到正強化的作用。它刺激著好的行為重復發(fā)生或再次發(fā)生,直到形成條件反射。如此,學生說真話的行為就得到了正強化,說假話的行為就逐漸減少,直到完全沒有。
學會傾聽。如果孩子說謊是為了取悅家人、師長或迫于某種壓力,例如上文中的亮亮,媽媽的處理方式就比較恰當。而峰峰的老師在面對孩子說謊時,硬碰硬,立刻就要往家里打電話當面核實也不可取,這會令孩子難堪,內心受傷。良好的傾聽本身就傳遞著一種信息——我理解你,這樣,師長就與孩子擁有了一個共同的體驗域,從而獲取相同的感受,更有利于之后的交流。
因此,當教師遇到學生撒謊的時候,千萬不要急于批評或者揭穿,先了解孩子說謊的原因,再對癥下藥,讓孩子逐漸改掉說謊的習慣,樹立正確的行為習慣。
編輯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