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淼 殷曉偉(.華南師范大學廣東廣州5063;.廣州市黃埔華南師范大學附屬初級中學廣州黃埔5075)
全浸式游泳在普通高校游泳教學中的應用實驗研究
□趙淼1殷曉偉2(1.華南師范大學廣東廣州510631;2.廣州市黃埔華南師范大學附屬初級中學廣州黃埔510715)
全浸式游泳是近幾年新興的游泳方法和理念。本文通過對高校公共游泳課學生進行全浸式游泳教學實驗研究,實驗教學后對學生技術、游距以及自救能力進行考核評價,并將實驗教學考核結果與傳統(tǒng)教學方式下的考核進行比較。發(fā)現全浸式游泳教學的理念和方法對學生主動進行游泳練習,減少對水恐懼;提高自救能力和節(jié)省體力,增加游距有明顯作用,而對標準蛙泳技術動作的掌握略有欠缺。
全浸式游泳高校教學實驗研究
全浸式游泳教學是美國全浸式游泳俱樂部(http://www. totalimmersion.net)提出并推廣的一種成人游泳教學和提高游泳技術的訓練模式。它與傳統(tǒng)的游泳教學有幾個理念和方法上的不同,首先傳統(tǒng)的游泳教學強調劃、踢等動作,但是全浸式游泳強調像魚兒在水中一樣不費力氣優(yōu)雅的游泳。其次全浸式游泳能讓學習者迅速掌握游的更好,更省力的方法和技巧。全浸式游泳,在所有游泳改進計劃中,更多的是一種訓練方法,像瑜伽或太極一樣更注重精神集中練習。練習過全浸式游泳的人認為全浸式游泳練習有利于身心,加強自我意識和自控能力,強健身體,愉悅精神。那么,將全浸式游泳的理念和方法游泳高校公共體育的教學中又會有怎樣的效果。本研究試圖通過實驗教學的方法,對傳統(tǒng)蛙泳教學,和加入全浸式游泳理念的教學方法進行比較,發(fā)現其在高校游泳教學中的優(yōu)點和缺點,從而進一步思考適合我國高校游泳教學的方法。
2.1、實驗研究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實驗研究法對高校游泳公共體育課學生進行實驗研究,探究全浸式游泳教學方法在普通高校游泳課中的作用和效果。實驗前,隨機選取60位華南師范大學公共體育課學生,并對其進行分組,分別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與對照組各30人,實驗前基本情況見表1。
表1 實驗教學前對照組與實驗組基本情況統(tǒng)計表
對照組與實驗組進行為期16周的常規(guī)游泳課程(每周一次,每次90分鐘),對照組以傳統(tǒng)游泳教學方式進行教學,著重對技術進行講解,按照熟悉水性、呼吸、漂浮、腿部技術、腿與呼吸配合技術、手臂技術、臂與呼吸配合技術、完整配合技術的教學順序進行教學。實驗組在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基礎上每次課加入不少于3鐘全浸式游泳練習方法,并著重培養(yǎng)學生對水流的感知和掌控,同時講授全浸式游泳的理念。
在實驗教學的3次課后對兩組學生進行初期呼吸、漂浮評價、8次課后對兩組學生進行中期肢體活動評價,經過16周實驗教學后,對兩組學生的游距、技術進行評價,并進行踩水、潛深、潛遠、仰臥游進四項自救能力進行達標考核。
2.2、比較研究法
將實驗組合對照組的教學評價以及課堂表現進行比較,找出并發(fā)現將全浸式游泳運用與高校游泳課程中的優(yōu)勢和不足,探索更適用于高校公共學生的教學方法。
2.3、訪談法
通過訪談方式對學生心理活動進行了解,發(fā)現和掌握學生對游泳的認知,對水性的理解,從而發(fā)現全浸式游泳對學生心理活動的影響。
3.1、實驗組在初期考核、中期考核中的呼吸、漂浮及基本肢體動作的考核中都優(yōu)于對照組
實驗組在實驗過程中加入更多的漂浮練習,并將漂浮練習貫穿整個實驗教學過程中,通過采用單人、雙人、有支撐、無支撐、水面、水中等多種形式的漂浮練習,讓學生更多的體會水的浮力,以及浮心的掌控。并且通過語言和講解的傳達,引導學生體會水中的各種動力,同時引導學生通過肢體和水產生互動。實驗中發(fā)現,對照組在3次課后,有84%的學生可以初步消除對水的恐懼,可以完成簡單的呼吸和漂浮動作。實驗組在3次課后,有85%的學生可以初步消除對水的恐懼;對照組在8次課后,有88%的學生基本消除對水的恐懼,肢體動作較為放松。實驗組在8次課后,有96%的學生基本消除對水的恐懼,肢體動作較為放松。從結果中可以發(fā)現,在初學階段,加入全浸式游泳的練習方法并不能迅速有效的減少學生懼水心理,但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之后,學生增加了主動練習的興趣,更容易體會水中運動時肢體對水的控力,從而更快的全面消除對水的恐懼。
3.2、實驗組在自救能力考核中優(yōu)于對照組,特別是踩水、潛遠、仰臥三項考核項目中效果明顯
實驗組在教學實驗中加入全浸式游泳的輔助水中擺動練習、輔助水中起伏練習、以及手掌的水性體會練習等幾個練習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對水的感知能力。在實驗后的評價中發(fā)現,實驗組技術動作中的身體流線型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而在自救能力評價(表4)中我們發(fā)現實驗組的踩水達標比例、潛遠達標比例已經仰臥游進達標比較都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在實驗過程中發(fā)現,通過各種對水性的掌控練習,實驗組的學生可以更快速的掌握自救技能,例如在踩水練習中,通常實驗組學習的用時更短,且動作做的較為輕松;而在潛遠練習中,實驗組也更易掌握潛遠的技術動作。通過加入對全浸式游泳的練習,學生更主動體會中阻力及推動力的作用,因此對水性的感知能力會更容易提高,也會更輕松的掌握游泳技能。
表2 自救能力達標人數統(tǒng)計表
3.3、實驗組在游距考核評價中優(yōu)于對照組
通過實驗教學我們發(fā)現,實驗組的學生更容易體會水中滑行、肢體伸展對游進的幫助,因此游進中的流線型保持較好。同時在對游距的考核評價中發(fā)現,實驗組學生游距的提高幅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實驗教學前,實驗組和教學組各有8同學能夠達到50米以上的游距,實驗教學后,進行的游距考核中發(fā)現,實驗組有8位同學的游距都有明顯提高,而實驗組有6位同學的游距得到提高。在表5中可以看出,實驗組在游距的考核中同樣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全浸式游泳的理念是以更少的劃水次數完成游進,學生在練習中更易找到節(jié)省體力的發(fā)力方式,因此游起來也更加自如和省力,通過一定時間的游距練習,就會有明顯的提高。而對照組的學生更多注重技術規(guī)范性,對技術動作的效果沒有更好領悟,因此導致劃水效果較弱,游進較為費力的缺點。
表3 教學實驗后游泳距離考核評價
3.4、實驗組在蛙泳技術考核評價中劣于對照組,在蛙泳劃水、蹬腿等技術細節(jié)上相對較差
實驗教學后,講實驗組與對照組的蛙泳技術進行考核,對蛙泳腿部技術、蛙泳手臂技術、蛙泳完整配合技術的進行打分評價,發(fā)現實驗組的分數明顯低于對照組。在技術評價環(huán)節(jié)較多出現劃臂路線過長、手臂劃水內劃動作不明顯、手腿配合較晚、抬頭呼吸時間過晚等技術問題。而對照組的蛙泳技術較為規(guī)范,特別是手臂和腿部動作明顯好于實驗組。全浸式游泳更多強調對水的互動練習,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前進動力,對標準蛙泳動作的強調練習減少,導致學生蛙泳技術動作不規(guī)范,呈多樣性。
(1)全浸式游泳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減少對水的恐懼,增強學生對水的互動感,從而更主動的進行練習。
(2)全浸式游泳教學方法可以提高學生對水的感知能力,對自救能力的掌握有幫助。
(3)全浸式游泳可以學生更容易掌握節(jié)省體力的發(fā)力方式,有效提高了游距。
(4)全浸式游泳對規(guī)范性蛙泳技術動作的掌握有一定負面影響,學生動作標準程度不夠,配合時機有較多錯誤。
[1]溫宇紅.淺談全浸式教學與競技式教學[J].游泳,2011,03.
[2]錢磊,譚明義.論全浸式游泳及其特點[J].運動,2011,14.
[3]繳桂躍.前無浪,后無花——我對全浸的認識[J].游泳,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