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清
摘 要:在素質教育全面推進的今天,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和情感的全面發(fā)展已成為當代歷史教師必須要面對的問題。主要從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給予學生自由空間、善于質疑正確引導、及時激勵和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六個方面闡述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和策略。
關鍵詞:歷史教學;自主學習;教育觀念;學習興趣;自由空間;設疑;激勵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要改革課程實施過分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p>
由此可見,在歷史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和情感的全面發(fā)展已成為當代歷史教師的必然選擇。那么,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實現(xiàn)這一點呢?筆者有如下淺見:
一、教師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是重要前提
思想是行動的指南。教師只有真正實現(xiàn)了教學觀念的轉變,樹立新型的教育觀、教學觀、教材觀、師生觀,才能積極主動地投身于教育教學的改革大潮中,勇于實踐,敢于創(chuàng)新,探索出新型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為此,廣大歷史教師必須更新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為學生自主學習開辟道路。
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促成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fā)展
“凡是富有成效的學習,學生必須對要學習的材料具有濃厚的興趣?!币虼耍處煴仨氃诮虒W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想方設法地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去主動學習、積極思考,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我在教學中就特別注意到了這一點。在導入環(huán)節(jié)中,我經(jīng)常采用懸念導入、情景導入等多種導入方法,教學過程中較多地使用投影儀、錄音機等多種音像設備,制作多媒體課件,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興趣。比如:在講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英法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內(nèi)容時,我把電影《火燒圓明園》的相關場景制成多媒體課件進行播放,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要實現(xiàn)學生的自主學習,必須給予學生足夠的自由空間
1.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為實現(xiàn)學生自主學習創(chuàng)造條件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說:“創(chuàng)造力最能發(fā)揮的條件是民主?!睂W生能否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思維是否活躍,創(chuàng)造欲是否強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堂的民主程度。學生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中,才會想說、敢說、愛說,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從而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把握教學時間,給予學生足夠充分的時間去自主學習
要實現(xiàn)學生自主學習,只要是學生通過自學能夠理解的知識,能夠歸納出的規(guī)律,教師就應放手讓學生去自學。這就要求教師給予他們足夠的學習時間、思考的余地,不要害怕由于給了學生較多的自主學習的時間而延誤了所謂的教學進度。學生能力提高了,會學習了,我們的教學目的不就達到了嗎?作為歷史教師,要大膽地放手讓學生去自學,要相信學生,歷史課本中的大部分知識學生都能夠通過自學自己理解、掌握并探索出其中的規(guī)律。
四、善于設疑,正確引導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在認真鉆研教材的前提下,結合教學內(nèi)容及學生實際提出一系列啟發(fā)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自己分析、研究,從而認識事物的本質,掌握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學生在解決、回答這些問題的過程中,能夠建立寬厚而靈活的知識基礎,發(fā)展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技能,從而真正實現(xiàn)學生自主學習。筆者在教學“洋務運動”時,提出了以下問題:(1)洋務派在發(fā)起洋務運動時,面臨著怎樣的形勢?(2)洋務派的活動有哪些?(3)為什么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4)洋務運動怎樣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chǎn)生?(5)如何認識洋務運動為中國近代化開辟了道路?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研究,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洋務運動的理解,并且培養(yǎng)了學生的能力。
五、及時激勵,形成學生自主學習的持久動力
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對學生取得的成績,教師要適當及時地給予表揚和鼓勵,讓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增強進一步學習的信心和勇氣,形成自主學習、自主發(fā)展的永不衰竭的持久動力。
六、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拓寬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fā)展的渠道
在很多情況下,僅靠課堂教學不能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需要。因此,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就顯得非常必要。開展第二課堂活動,能使學生獲取更為豐富的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認識與理解;同時,開展第二課堂活動也為培養(yǎng)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提供了更多的機會。筆者在教學人教版中國歷史第四冊第24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一課時,就適時地開展了第二課堂活動,要求學生對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人民生活的巨大變化做一調查,并為學生設計了如下表格:
經(jīng)過上述調查,課堂上的交流,增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yǎng)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取得了非常好的學習效果。
在新的時代,每位教師都應更新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因材施教,正確引導,使每個學生個性和潛能得到充分發(fā)揮,使每個學生都能實現(xiàn)自主學習、自主發(fā)展,真正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揚揚.歷史教學實施指南[M].華中師大出版社,2003.
[2]張祖春,王祖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簡明讀本[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馮長運.歷史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