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先悅 楊 曉
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與多種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有關的動脈慢性炎癥性疾病。AS 的危險在于它可以使受累血管所供應的組織或器官的血供減少甚至中斷,從而造成其缺血甚至壞死。更重要的是,粥樣硬化斑塊的脫落可引起急性心腦血管事件,預后不良。AS是2 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常見并發(fā)癥之一,高血糖或高血糖記憶是導致AS 的危險因素,所以盡早診斷和治療T2DM 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通過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了解T2DM 患者下肢動脈斑塊形成情況,同時對其相關因素進行分析,以便指導T2DM 患者的治療,努力控制或者延緩其發(fā)展,防止大血管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1.1 材料 選取2014 年1 月1 日~2014 年10 月31 日在合肥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廣德路院區(qū)內分泌科住院的T2DM 患者107 例,其中男性61 例,女性46 例,年齡36~83 歲,平均年齡61.44 ±11.37 歲;病程1~31 年,平均7.46 ±5.94 年。所有患者均檢查生化全項、糖化血紅蛋白及其他相關檢查,并詢問每位患者是否合并有高血壓病,此外,均由超聲科同一位主任醫(yī)師對他們進行雙下肢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T2DM 的診斷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專家委員會制定的糖尿病診斷標準。排除標準:其他類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肝腎功能嚴重受損患者以及惡性腫瘤患者。
1.2 儀器與方法 107 例T2DM 患者于入院第二天早晨空腹抽血測定生化全項及糖化血紅蛋白,并完善其他相關檢查項目。生化全項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查指標包括: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CHOL)、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高密度脂蛋白/總膽固醇(HDL/CHOL)、空腹血糖(GLU)等。糖化血紅蛋白(HBA1C)的檢測采用化學發(fā)光法。下肢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應用Philips IE33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3~11MHz,依次觀察患者雙側股總動脈、股淺動脈、股深動脈、腘動脈、脛前動脈、脛后動脈的內經、中-內膜厚度(IMT)及動脈內有無斑塊、管腔狹窄或閉塞。重點是觀察有無斑塊,如果有斑塊,觀察斑塊的位置、大小及內部回聲等情況,利用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CDFI)觀察動脈管腔內血流充盈情況,利用脈沖多普勒(PW)觀察動脈的頻譜及峰值流速。按照血管超聲檢查指南,1.0 ≤IMT <1.5mm 為內膜增厚,IMT 增厚≥1.5mm 即診斷為斑塊。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 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進行t 檢驗,以P <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斑塊組與非斑塊組之間性別的比較 107 例患者中下肢動脈有斑塊者45 例(斑塊組),其中男性28 例,女性17 例,無斑塊者62 例(無斑塊組),其中男性33 例,女性29例。用χ2檢驗得出χ2=0.861,P=0.353 >0.05,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可以認為T2DM 患者下肢動脈斑塊形成與性別無關(見表1)。
表1 斑塊組與非斑塊組之間性別的比較(例)
2.2 斑塊組與非斑塊組之間是否合并高血壓病比較斑塊組45 例患者中有36 例合并有高血壓病,非斑塊組62 例患者有32 例合并有高血壓病。用χ2檢驗得出χ2=9.071,P=0.003 <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可以認為高血壓病可以促進T2DM 患者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見表2)。
表2 斑塊組與非斑塊組之間是否合并高血壓病比較(例)
2.3 斑塊組與非斑塊組之間年齡、病程及其他相關因素的比較 斑塊組與非斑塊組之間年齡、病程、TG、CHOL、HDL、LDL、VLDL、HDL/CHOL、GLU 及HBA1C 之間的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 檢驗,結果顯示兩組之間的年齡和病程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其他相關因素之間均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斑塊組與非斑塊組之間年齡、病程及其他相關因素的比較
2008 年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成人糖尿病總數達9240萬,相當于每4 個人中就有1 個高血糖狀態(tài)者。2009 年職心樂等人調查得出以空腹血糖≥6.1mmol/L 為標準的高血糖篩查陽性率為11.68%(標準化率為11.17%)[1],可見T2DM 已經成為我國一種主要的公共健康難題。
糖尿病的主要并發(fā)癥之一就是大血管病變,主要累及心血管、腦血管和外周血管等。在新診斷的T2DM 患者中,大血管病變發(fā)生率接近50%[2]。大血管病變是T2DM 患者致死、致殘原因之一,其病死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4 倍。大血管病變的主要基礎是AS,而AS 病變早期無癥狀,僅表現為大血管IMT 增厚和(或)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現在大多數學者認為AS 是一種可逆性的病理過程,飲食治療或者藥物治療降低血脂等可以使斑塊縮小甚至消失,所以采取必要的治療措施并隨時檢測動脈的動態(tài)改變顯得尤為重要,而彩色多普勒超聲就可以提供很好的辦法。
下肢AS 或者粥樣斑塊形成是T2DM 患者外周血管病變的主要并發(fā)癥之一。本研究中糖尿病患者發(fā)生AS 或者粥樣斑塊的陽性率為91.59%,發(fā)生斑塊的陽性率為42.06%。下肢AS 與糖尿病足的發(fā)生密切相關,AS 可致動脈管腔狹窄或阻塞,引起肢端供血不足,進而引起缺血性潰瘍、局部感染和微循環(huán)障礙,是導致患者足部潰瘍不愈、下肢壞疽和截肢的重要原因。此外更重要的是T2DM 患者較非T2DM 患者發(fā)生心腦血管事件的風險和病死率明顯增加。下肢動脈病變與冠狀動脈病變和心腦血管病變等在病理上有共性,因此在臨床上這幾種病變常同時存在。下肢動脈病變對冠狀動脈病變和心腦血管病變有預測價值[3],而且下肢動脈病變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心腦血管事件,因此盡早診斷下肢動脈病變很重要。
本研究表明T2DM 患者下肢動脈斑塊形成與年齡、病程及高血壓病患病率有關,而與性別、甘油三酯、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等因素無關。所以對T2DM 患者的血壓及血糖早期干預并長期檢測使達標,可以延緩大血管病變的進展,減少患者心腦血管事件及糖尿病足等的發(fā)病率。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在診斷T2DM 患者下肢動脈出現硬化及形成斑塊的病變中較為直觀、方便、無創(chuàng)、可重復性高,并能提供下肢動脈病變的程度及血流動力學改變,據此臨床醫(yī)生能盡早給于相應的治療和預防,降低截肢率,并可以為T2DM 患者發(fā)生心腦血管事件的一、二級預防提供重要依據。
1 職心樂,王建華.天津2 型糖尿病患病情況調查及相關危險因素研究[J].中華糖尿病雜志,2009,17(4):275-277.
2 馮靜.2 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動脈病變與頸動脈病變關系研究[J].臨床薈萃,2010,25(3):230-232.
3 喻昆林,虞青,徐勇輝.2 型糖尿病冠脈病變與下肢血管病變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實用糖尿病雜志,2014,10(1):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