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蘭
摘要:語言是高校輔導員打開大學生心靈窗口的金鑰匙,從一定意義上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通過語言來實現(xiàn)的。輔導員的言語藝術對做好日常工作至關重要,恰如其分地運用語言與學生交流,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輔導員良好的言語修養(yǎng)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滋潤著他們健康成長。提高輔導員的言語藝術,要注重構建輔導員言語藝術性評價體系,建立輔導員言語培訓機制,提升輔導員的言語道德修養(yǎng)。
關鍵詞:輔導員;言語藝術;原則;方法;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7-0027-02
教育管理講究言語藝術,修辭能力是言語修養(yǎng)的一個重要指標。言不可無文,辭不可不修。在言語修養(yǎng)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言語風格,是修辭能力的高度體現(xiàn),真誠自然的風格有助于維系“民主平等對話”的師生關系。與大學生進行有效的言語交流是一種能力,更是一門藝術。在此過程中需要掌握一定的言語技巧和方法。在高校學生工作中,語言是輔導員與大學生進行情感溝通、處理學生事務的首要工具,談話則是輔導員日常工作的主要方法之一。恰如其分地運用語言與學生交流,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輔導員良好的言語修養(yǎng)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滋潤著他們健康成長。因此,高校輔導員言語藝術的深入探索與有效實踐對于推進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高校輔導員的言語藝術結構
新時期,輔導員角色的特殊性決定了其語言藝術特色在言語藝術結構上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嚴謹知識的表達藝術。輔導員角色的政治性要求輔導員言語具有嚴謹性,而且這一素質(zhì)要求一直貫穿于輔導員工作的始終。當然,嚴謹?shù)乃囆g首先要求輔導員必須具備馬克思主義理論方面的基本素養(yǎng)并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來分析社會思潮與青年學生的思想狀況。而一旦將嚴謹?shù)闹R與藝術的言語結合起來,無疑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加強言語修養(yǎng)有利于準確傳承文化范式,加強思想政治素養(yǎng)有助于實現(xiàn)語言的社會價值,思想政治覺悟是言語修養(yǎng)的主體內(nèi)容,語言是思想意識的表現(xiàn)形式。
2.權威的展示藝術。輔導員的基層權力性要求輔導員言語必須具有權威性。但是,在當代教育理念下,傳統(tǒng)的師道尊嚴的師生關系需要轉(zhuǎn)變?yōu)椤懊裰髌降葘υ挕钡膸熒P系。新時期師生關系又可細分為組織管理關系(工作關系)、人際關系、倫理道德關系和法律關系等。師生關系是人際關系的一種實體。社會語言學在抽象層面上將人際關系分為親疏關系、權勢關系和平等關系三種。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倡導“教育、服務、管理”辦學理念,主張服務、尊重、關愛學生主體。對輔導員來說,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的崇高性和嚴肅性,凸顯權勢關系,要求輔導員言語基調(diào)須是正式的嚴謹?shù)?;在服務和管理方面,以學生為中心,凸顯平等關系,要求輔導員言語基調(diào)須是自然友好的。輔導員除了應對本人與學生之間的師生關系,還要調(diào)節(jié)其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師生關系、學生之間的同學關系,以及學生與家長、社會的關系等種種校園外關系。
3.與大學生溝通的藝術性。輔導員的工作可以用全方位服務來概括。要搞好服務,就必須將藝術的言語修養(yǎng)賦予“傳道、授業(yè)、解惑”新內(nèi)涵。實事求是,是言語道德的基本要求。比如,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關于改革開放以來黨的集體智慧結晶的教育,是新時期高校輔導員的當傳之道;為學生提供選項以及培養(yǎng)其判斷力,是當授之業(yè);以“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為代表的人文精神,是當解之惑。為了使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服務達到理想效果,輔導員需要結合國內(nèi)外時事,客觀地陳述事實,需要有效利用便捷的網(wǎng)絡信息,也要求形勢政策宣傳具有客觀性,并使用更新的網(wǎng)絡語言,引導學生學會辨別是非??梢韵胍姡@種與時俱進的工作性質(zhì)在客觀上對輔導員提出了新要求,缺乏言語藝術往往難以達到理想的溝通效果。
二、輔導員言語藝術的可能障礙
大學生的個性差異非常大,學生思想波動或者行為異常的原因也很多,因此,與學生進行言語交流的切入口也應當有所區(qū)別。即使是不同的學生發(fā)生相同的問題,輔導員也需要針對具體學生的具體情況藝術性地采用不同的言語技巧。但在日常工作中,很多輔導員因為種種原因不能夠針對學生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方法,不能夠針對不同性質(zhì)的問題采取不同的技巧,從而影響了教育效果。因此,提高輔導員的言語修養(yǎng)是新時期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項重大課題。目前輔導員的言語藝術可能面對的障礙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無制度約束。輔導員言語問題中無制度約束的典型表現(xiàn)是不規(guī)范。言語交際行為,尤其是修辭行為,必須遵守言語主體的話語角色規(guī)范,使其話語符合交際雙方的話語角色關系。在輔導員與大學生的交流過程中,同樣需要遵守一定的話語角色規(guī)范。
2.缺乏主動性。德國心理學家約翰內(nèi)斯·恩格爾坎普曾說過:說話者要成功地實施一種言語,只有考慮到聽話者才有可能。[4]在輔導員與大學生的交流過程中,輔導員只有在充分理解大學生這一客體的前提下,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輔導員在和學生的言語交際中缺乏主動性,主要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不愿說、不敢說。
3.口不擇語。新時期各地興起的大學園區(qū)里,與學生朝夕相處的教師是輔導員,輔導員成了校園的守望者。為防突發(fā)事件,要求輔導員24小時開手機,輔導員工作學習生活上壓力非常大,特別容易產(chǎn)生職業(yè)倦怠,表現(xiàn)在言語上就是口不擇語。
三、高校輔導員言語藝術培養(yǎng)的原則和方法
言語交流對于師生之間的感情溝通、意見交換、信息交流、矛盾解決、信任培養(yǎng)等均有重要作用,但并非所有美妙的語言都可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工作實踐表明,輔導員的言語只有在遵循一定原則的基礎上才能收到預期效果。
1.輔導員的言語原則包括:平等原則、差異原則、真誠信任原則、“備課”原則。
2.輔導員的言語方法。首先,要善于選擇最佳交流時機。輔導員善于選擇交流的時間、地點,善于捕捉交流時機,交流效果將事半功倍。過早,時機不成熟,“話不投機半句多”;過遲,事過境遷,于事無補。主要包括:第一時間交流和先冷卻再交流。其次,要注重不同言語方法的運用。主要包括表揚激勵法、善于傾聽、適當發(fā)問法、各個擊破、迂回法。最后,注重體態(tài)語的運用。輔導員的“體態(tài)語”是言語修養(yǎng)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服務”教育理念一致,對日常教育管理尤顯重要。
四、提高輔導員言語藝術性的途徑
言語交際中,說話者要根據(jù)語境選擇適當?shù)恼Z言手段,組織話語,傳遞話語信息,受話人要善于捕捉話語的信息核心,交際雙方共同建構話語。在和學生的交談中,輔導員處在權勢一方,對話語有相當?shù)目刂茩啵@并不意味著輔導員可以不顧交際對象(學生)的心理反應。輔導員沒有絕對的話語權力,對自我角色的認定、對交際對象角色的認同是話語交際順利的保證,輔導員應不斷加強言語修養(yǎng),提高談話水平。
1.構建輔導員言語藝術性評價體系。高校輔導員的言語需要接受社會道德價值評價和規(guī)范,它一方面體現(xiàn)為公眾對輔導員言語好壞的評價標準和價值認知,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為輔導員對自身言語的構建理念和調(diào)整依據(jù)。因此,輔導員的言語應該有一個標準或準則,否則評價行為將有失偏頗。高校學生處應對輔導員的言語制定明確的評價標準,加強輔導員隊伍的言語修養(yǎng)教育和考核,培養(yǎng)輔導員提高自身言語修養(yǎng)的自覺意識,從而逐步形成輔導員言語修養(yǎng)的評價體系,以規(guī)范和約束輔導員的言語。制定輔導員言語修養(yǎng)標準,讓輔導員具體遵循,并用來衡量和改進話語質(zhì)量,提高言語效果。試列舉標準如下:政治性:輔導員言論要正確貫徹黨的思想政治路線,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正確性:使用語言時遵守現(xiàn)代漢語標準語即普通話的語音、語義、詞匯和語法規(guī)范,講普通話;健康性:言辭要維護道德規(guī)范,傳播精神文明;客觀性:表達要符合客觀實際,無歧義費解之語,止謠言、正視聽;適合性:言語交際要與言語環(huán)境相協(xié)調(diào),書面語、口語轉(zhuǎn)換自然,無文藝腔調(diào);有效性:言談生動形象,說理深入淺出,有說服力和影響力,能激發(fā)學生健康積極的思想、情緒和行為。
2.建立輔導員言語培訓機制。當前輔導員的專題培訓、日常培訓集中在心理輔導、就業(yè)指導、學生黨建等領域,言語修養(yǎng)方面的培訓還未啟動。而且,輔導員出身不同學科專業(yè),言語水平高低不一,所以,在給輔導員充電心理學、計算機科學、形勢政策等專門知識的同時,語言學特別是有關言語交際的語用學和修辭學知識不能忽視,應當建立輔導員的言語培訓機制。
3.提升輔導員的言語道德修養(yǎng)。輔導員的業(yè)務素質(zhì)主要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品質(zhì)、知識結構、身心健康和語言修養(yǎng)等,業(yè)務能力主要包括組織管理、教育服務、應急協(xié)調(diào)、信息處理和言語表達等。輔導員在不斷加強思想政治素養(yǎng)的同時,需要努力提高言語修養(yǎng),特別是言語道德修養(yǎng),從而促進工作質(zhì)量和效率。言語道德是素質(zhì)的集中體現(xiàn),是言語修養(yǎng)的本質(zhì)。輔導員作為德育工作者,思想政治覺悟是其仁心,語言文字表達是其仁術。仁心用仁術表達出來即為言語道德,俗稱“口德”,有口德的言語容易為人接受,產(chǎn)生效果,達到說服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林泰,彭慶紅.清華大學政治輔導員制度的特色及其發(fā)展[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3,(6).
[2]劉靜.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師生關系研究述評[J].教育探索,2003,(7).
[3]田建國.新時期高校德育工作的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03,(5).
[4][德]約翰內(nèi)斯·恩格爾坎普.心理語言學[M].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
[5]劉鐵英.高校輔導員與大學生溝通交流的原則與技巧[J].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教育研究,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