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革軍
摘 要: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飛速發(fā)展,網絡娛樂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生活的一部分,自控能力弱的他們把大量的課余時間花費在了網絡上,產生了較強依賴心理。網絡對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負面沖擊。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果這樣下去,國家倡導的社會、學校、家庭合力培養(yǎng)出高級人才則成為空談,無法應對未來國際競爭。人的行為是在思想下支配完成的,而當前我國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其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就是其一。若改善人的行為,就必須改善人的思想。
關鍵詞:網絡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5)11-0234-02
互聯(lián)網技術開發(fā)日新月異,通訊軟件支持多種平臺運作成為大趨勢,微信、微博應運而生。大學生成為走在時代前沿的“弄潮兒”,他們熱衷于新鮮事物,這也決定了他們是網絡時代主流人群。事情都具有兩面性,網絡時代的溝通交流就是人人即媒體,但信息真假難辨,良莠不齊,此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卻并沒有達到與時俱進。國運興衰,系于教育[1]。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以來都是我國非常關注的重要課題。早年毛澤東就非常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中國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才有了新中國的成立。所以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好壞,不僅關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還關乎著國家的未來,更關乎著民族的命運。
一、網絡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思想特點
(一)學習和理解事物主動性強
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基本都是填鴨式的教育,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總是處于被動地位。首先,學生有時候并不理解教育者所傳達的思想的內涵,然而卻要帶著這種懵懂狀態(tài)去接受;其次,學生參與度非常低,他們渴望表露心聲,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下卻又很難分享理解自己的心聲;再次,這些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對大學生吸引力弱,導致大學生對待新事物、新思想的接受興趣不強。網絡時代注重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傳遞,即“人人即媒體”,通過微信、微博,大學生就可以擁有更寬的渠道、更廣的接觸面來了解和接收新的信息,然后,隨之出現(xiàn)的就是,他們對待事物擁有不同的見解和更多自己的看法,理解事物的主動性更強。
(二)自我表達欲強
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老師的權威與威嚴不可觸犯,這種情況下,學生很難也不敢道出自己內心真實想法。大學生作為知識群體,心理和思想上已臻成熟,看待事物的過程中往往擁有自己獨到的看法,傳統(tǒng)教育模式顯然已阻礙了他們的這種需求,所以他們非??释麚碛斜磉_內心的平臺?;ヂ?lián)網本身的平等性和共享精神正好迎合大學生張揚個性的心理特點。而且,網絡傳播信息采用不實名的特點,使他們可以放心的即時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立場、感覺和情感。另外,網絡傳播信息快、互動交流迅速,大學生發(fā)表的動態(tài)、心情能夠即時的得到回帖和互動交流。微信、微薄的功能特點,完全貼合了大學生崇尚表達內心的天性,激發(fā)了他們自我表達的渴望。
二、網絡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困境
(一)教育者素質不能滿足網絡時代的要求
大學時期是大學生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由于心理還未定型,在這一時期他們很容易受到外界虛假、偏執(zhí)思想的影響。而網絡時代下的溝通交流就是人人即媒體,但信息真假難辨,良莠不齊。此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卻并沒有達到與時俱進。其不足首先表現(xiàn)在教育者對網絡時代的網絡輿情了解不足,對時代背景下的大學生了解不足;其次,自身網絡知識匱乏不思改變,習慣于照本宣科,在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缺乏創(chuàng)新思路;第三,從使用網絡的意愿上,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排斥網絡在教學中的使用,認為它們對思想政治教學弊大于利,不利于教學,是不可取的行為。怎樣才能有目的、有原則的接收信息,這就對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一線教育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教學觀念落后和教學內容脫離實際
隨著高校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改革沒有跟上教育現(xiàn)狀的變化,導致教育觀念的功利化趨勢明顯,在教學過程中過分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把宣傳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黨的思想路線、方針、政策的一種手段,從而忽視了教育的人文性;另一方面,導致思想政治教育觀念趨于工具化,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就面臨著內容與實際相脫節(jié)。在瞬息萬變的當今社會,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落后,就不能反映國內外的發(fā)展現(xiàn)狀,不能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方向,不能正確反映大學生目前所面臨的思想意識、政治覺悟問題。“一個人只有首先從感情上心理傾向上關心或關注某一實物,才有可能運用自己的價值觀去進行衡量和判斷,進而才能把價值觀變?yōu)樽约旱男袆??!盵2]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把學生看作受教育的主體,教育內容要真正貼近大學生的生活和實際。但事實不盡人意,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往往局限于一些空洞的、抽象的理論上,在切實關乎學生學習、生活、交往等問題上,學生對這種近乎說教式的灌輸教育,常常感到乏味,并且難以認同其價值,從而起不到根本的指導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內在動力
一個人的健康成長,受自身智力因素和其它非智力因素的共同制約。其中思想政治素質就是非智力因素之一。從某種意義上講,大學生最重要的素質是思想政治素質,它對大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在大學這一特殊的人生階段,大學生需要逐步完成從“學校人”向“社會人”這一社會角色的轉變,在這一過渡階段,他們未真正步入社會,接觸的事情比較少,考慮事情缺乏全面性,思想不太成熟,在這個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困惑,所以完成這個重要的轉變并不是一帆風順的,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來調節(jié),合理利用網絡,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內心形成一股合力,促使他們社會角色的轉變,從而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使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民族興旺發(fā)達的希望
網絡時代背景下,當代大學生擔負著國家的繁榮富強和民族的興旺發(fā)達的重任。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對于國家和民族具有重大的戰(zhàn)略意義。現(xiàn)實中,創(chuàng)新作為民族興旺發(fā)達的靈魂,隨著國際間競爭的日益激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承擔著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擔子愈來愈重。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忽視和放松,從而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網絡時代科技創(chuàng)新日新月異,但歷史和現(xiàn)實啟示我們,一日都不可放松對大學生進行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一時都不可放松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良好的綜合素質,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興旺發(fā)達的希望所在。
四、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的對策探析
(一)改善大學生的思想現(xiàn)狀
1.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網絡時代背景下,學生們獲取知識的渠道和能力快速提高,在知識增長的同時,思想也在不斷地轉變,在此過程中出現(xiàn)了很多心理問題,如對家長溺愛的誤解、對學習的焦慮和恐慌等等。要合理的解決這類問題,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是非常必要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在心理健康教育基礎上,能更好的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實用性。這是因為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都是針對人的精神領域進行干預的范疇,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解決大學生最基本的心理問題,而思想政治教育解決的是較為高層次的思想問題,二者形成了完好的互補,解決了前者有利于后者的順利進行,引導大學生直面現(xiàn)實問題,冷靜思考,提出解決方案,然后逐步鍛煉和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
2.加強大學生的媒體素養(yǎng)教育和辨別能力。媒體素養(yǎng)教育指的是認識、評判、運用傳媒的態(tài)度和能力,淺顯來說就是人們在面對媒體提供的各種信息時所展現(xiàn)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和辨別能力。網絡所帶來的信息并不是全都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益的東西,里面也包含許多良莠不齊的信息。校園官網的建立和完善,教育者網絡素質的提高縱然可以幫學生把關,可是學生畢竟是獨立的主體,他們不可能完全聽從教育者的安排。所以,對大學生的媒體素養(yǎng)教育首先要做到自律,這就需要加強對學生的媒體素養(yǎng)教育,強化他們對信息的自主辨別能力,養(yǎng)成自主認識、評判、運用傳媒的態(tài)度和能力。其次是他律,包括學校開設相關的網絡安全教育課程、教育者對學生的敦促教育等,它們對大學生的媒體素養(yǎng)養(yǎng)成具有重要意義。最后,必須使學生認識到網絡只是我們交流溝通的工具,應合理安排學習與網絡生活的時間,自覺遵守網絡道德與法律規(guī)范,養(yǎng)成合理利用媒體資源的好習慣。
(二)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觀念
大學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習的主體,學校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赫爾巴特的教育論把教師看成是教育的主體,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我國當今教育理念也受此影響,一直沿用此理念。沈漢達在《中國職業(yè)教育魅力建構論》中說“幸福應當成為奉行教育理念的內核和實施教育追求的動因;只有學生幸福了,學校才是辦的有活力的,也才是學校的最成功之處”[3]因此學校要轉變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樹立“以人為本”意識,合理駕馭使用網絡,讓它成為教學利器,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發(fā)散思維,增強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三)充分利用“微網絡”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
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課已經不適應“微時代”信息傳播迅速、更新快特點,教師偶爾在課堂上舉的新鮮事例他們在課下早就已經看煩聽厭不新鮮了。教師的教案已經不夠新穎,教學事例對學生沒有吸引力,教學效果也就不明顯。教育者與學生同處在“微時代”,大學生已是“微浪潮”的引領者,教育者如果還是固步自封,必然不能滿足思想政治教育要求。
教育者要充分利用“微網絡”,將微博、微信與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學融合起來,在備課過程中時刻關注與思想政治教學有關的事例,這些事例在網絡上經過專家們的分析和解讀后,變得更加透徹易懂,將其引入課堂之中,學生將很容易理解教育者的教育意圖,教育效果事半功倍。在上課之前,教育者也可以通過微博、微信的互動功能與學生探討一些時事政治、熱點話題等,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并做出適當?shù)囊龑?。這種師生共同參與微博、微信教學的活動,實現(xiàn)了教師和學生兩者之間的“共贏”。
參考文獻:
〔1〕周洪宇.教師教育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彭波.關注青少年生活世界,引導自主構建價值觀[J].教育科學研究,2002,(9).
〔3〕沈漢達.中國職業(yè)教育魅力建構論[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