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華
(1.泰州學院 人文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2.蘇州大學 文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
關于中英教育差異的幾點思考
王 華1,2
(1.泰州學院 人文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2.蘇州大學 文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
中國和英國因國情和歷史傳統(tǒng)等不同,在教育制度與理念上存在著不少的差異。英國實行十二年義務教育制度,而且在初級中等教育階段就開始分設普通中等教育與職業(yè)教育;中國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義務教育結束后才可以選擇接受普通高級中等教育或職業(yè)教育。英國的教學以學生實踐為主,注重個性培養(yǎng),提倡應用能力;中國的教學以傳授為主,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及其運用。中英兩國教育雖然在理念和現(xiàn)實教育體制上有不少差別,但目標都是要完善個人發(fā)展并服務社會,我們可以向英國取長補短,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
中英教育;教育制度;教育理念;差異
進入21世紀,世界各國的教育交流越來越密切,各國不斷吸收、借鑒他國教育經(jīng)驗,教育的國際性特征日益凸顯。筆者曾赴英國謝菲爾德·哈勒姆大學進行了一系列的學習交流活動,交流期間進行了實際教學觀摩,并作為臨時助理教師深入了課堂教學。在此期間,筆者還調研了蒙特利小學、福斯派克社會藝術中學、謝菲爾德大學三所學校。通過學習、考察、調研及比較,筆者深切體會到了中英兩國的教育差異。
在教育體制方面,中英之間有著較大的差異。
(一)學校性質
英國的中小學實行雙軌制,分為國立(免費)和私立(收費)兩種。英國許多私立中學歷史悠久,師資力量雄厚,如伊頓公學、溫徹斯頓公學等,在國際上都是久負盛名。牛津、劍橋等知名院校的大部分生源都來自于私立學校。私立學校一般都要收取高昂的學費,家境普通的孩子只能選擇免費的國立學校。在英國,大約每13個學齡兒童中會有一名進入私立學校(確切比例為7%)。[1]英國的學校類型大致如表1所示。
表1 Types of Schools in UK
由表1我們可以看出,英國的學??煞譃檎Y助型和自費建立型兩種③對應我們日常所說的公辦和私立。,不同學校受政府掌控的程度是不同的。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英國的中小學私立學校在設施、教學力量和教學水平上遠勝于國立學校,但是高等院校絕大多數(shù)卻是國立學校。目前英國只成立了兩所私立大學:白金漢大學和BPP大學學院。
中國的學校分為公辦和民辦兩種,不同于英國的是,無論是小學、中學還是大學,民眾所公認的“重點學?!币话愣际枪k學校;“私立學?!痹谥袊说哪X海里大致就等同于“貴族學?!被颉胺钦?guī)的學?!薄?/p>
如今中國民辦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基本各省、市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民辦高校。自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我國的民辦高校開始發(fā)展起來,還出現(xiàn)了另一種形式—“獨立學院”,其性質是公有民辦。這些民辦學校學費一般遠高于公辦高校,多注重校園建設,但師資力量大多不夠強,生源質量也不高。民辦教育對于中國的高等教育大眾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中國的知名高校中,民辦高校的數(shù)量卻寥寥無幾。
(二)學校教育制度
英國學校教育體系可分為三大部分: 4/5—16歲為學校教育(義務教育),16歲到大學前為延續(xù)教育,大學及以上教育稱為高等教育。中國的學校教育體系可分為學前教育(3—6周歲)、初等教育(6/7—11/12周歲)、中等教育(12—17周歲)和高等教育四個部分。其中,義務教育階段為九年,分初等教育和初級中等教育兩部分④對應我們通常所說的小學和初中。,起始年齡為6或7周歲。學前教育階段,中英兩國差別不大,但是義務教育階段后期開始產(chǎn)生差異。在英國,12歲以后,學生可選擇普通中等教育(包括普通中等教育證書(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GCSE);高級水平普通教育證書(Advanced Level of 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A-levels)。GCSE學制1~2年,12—15歲學生均可參加;A-levels是GCSE之后的教育,學制2年,15—18歲學生均可參加)或者職業(yè)性普通中等教育(包括Vocational GCSE、GNVQ中級和Vocational A-levels,其中Vocational GCSE學制1~2年,12—15歲學生均可參加;GNVQ中級學制1年,Vocational A-levels學制2年,15—18歲學生均可參加)⑤英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的教育體系是一樣的,蘇格蘭則有它自己的一套,主要區(qū)別在于不同的學歷、資格。文中描述的英國教育體制不包括蘇格蘭。。而在中國,義務教育最后3年是統(tǒng)一的初中教育,學生年齡在12—14歲之間。初中教育之后,學生才可選擇中等專業(yè)學校、普通高中和職業(yè)高中的教育,學制均為3年。在高等教育階段,英國本科教育學制為3年,而中國多是4~5年;碩士研究生教育中國基本上是統(tǒng)一的三年制,而英國則是1~2年。
由此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除了義務教育年限以及職業(yè)教育和普通教育分設的起點不同外,中英兩國的學校教育體系基本趨同:從教育層級上來看,教育體系主要分為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個階段,且根據(jù)需要設立不同類型的教育形式。
中國自古就有“尊師重教”的傳統(tǒng)。作為一個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對教育亦十分看重。然而,由于文化背景與政治制度不同,中英兩國在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上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英國經(jīng)歷了數(shù)十年的教育改革,強調教育要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規(guī)律,特別強調教育要使學生成長為自由、民主的國家公民,當學生離開學校、走入社會之后,可以自由地選擇一種有價值的生活。英國教育觀念認為,教育是兒童的教育,課程是兒童的課程,教育應該賦予學生個性發(fā)展的權利。這種觀念重在使學生學會批判,“其本質是后現(xiàn)代主義和建構主義”[2]。英國的教育思想強調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學生敢于創(chuàng)新而不是盲從權威,并且十分注重學生的自信心以及與人合作的精神。他們將知識難度降低,更加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造探究精神的培養(yǎng)。[3]
中國在世紀之交同樣興起了規(guī)模巨大的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對教育的目標、內容、方法、評價體系等都進行了深入的改革。應該說這場改革的成效是顯著的,我們的教育理念相較過去有了改進,特別是全面發(fā)展教育目標的定位、課程內容的與時俱進、自主探究學習方式的轉變、教育評價的科學化、教師角色的準確定位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進步。但是,由于中國多年積淀的教育流弊和教育考試制度的限制,我們的教育仍然注重知識的掌握,強調接受學習,看重教育評價的選拔與甄別功能,無法充分重視個性差異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教育理念不同,教學方法自然也有所差異。英國一般是小班教學,班級人數(shù)在25人左右。講臺在學生中間或干脆沒有講臺;教室也分很多種,有專門上課的教室,有專門模擬會議、討論的教室,還有專門做各種實驗的教室等,學生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求選擇。英國的教師和學生都沒有統(tǒng)一的教科書,教師根據(jù)國家教育部門制定的教學大綱自行制定授課內容。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學方法的采用都是比較靈活的,教師更多使用小組教學、個別教學的形式,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和個性差異,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坝恼n堂教學是面向個體的個別化教學,分組教學是個別化教學的基本形式?!盵4]如某小學一個班級將當天的教學主題定為“戰(zhàn)爭”,圍繞這一主題,學生會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他們所擅長的內容,開展多種活動:制訂計劃、創(chuàng)作軍歌、繪畫徽章、統(tǒng)計武器、角色扮演……這些活動囊括了英語、體育、歷史、寫作、數(shù)學、音樂、美術等各個學科,教師會根據(jù)學生們的想法進行指導,從而使教學靈活多樣且生動有趣。在教學過程中,當學生遇到很難理解或解決不了的問題時,教師一般是先把問題拋給所有學生,群策群力,想出解決辦法,然后相互學習。如果班上的學生對某個問題都不能理解,教師會通過相關的已有知識引導學生往解決問題的途徑上思考。如果還不能解決,教師會再次設法引導學生的思維,如此反復,直到最后弄懂問題。學生可以自由提問,發(fā)表自己的想法,與同學交流討論,這種方式自然會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實踐能力。
中國學生比較多,小班教學比較難以實現(xiàn),一個班級有50人左右,甚至更多。課程教學過程中往往把知識傳授放在首位,教師都是站在講臺上講課,充分體現(xiàn)了教師相對于學生高高在上的地位,這也就拉開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典型的中國課堂是以教師為中心,在講座式和討論式的課堂中,學生和教師更傾向于選擇前者。[5]從小學到中學,所有學校都使用國家教育部或省教育廳配發(fā)的統(tǒng)一教材,教師都是按照要求完成教學任務,而不愿讓學生提太多的問題,原因有兩個:1.過多的討論會使得教學進度難以把握;2.課堂人數(shù)太多,紀律無法掌控。如此就形成了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很難實現(xiàn)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更沒有思想的碰撞。[6]在處理問題方面,教師和學生一般會認為存在一個“標準答案”,越是接近“標準答案”的就越是對的,反之就是錯了。這樣的思維方式激勵著學生遇到問題不斷去“求真”,但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精神。這種教學方式使得中國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的知識掌握比較牢固,知識比較系統(tǒng)化,更擅長自我鉆研,深入探究,但也更容易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以及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許多人在了解或親歷了中英教育的差異之后,都會有深切的感受,而且基本都認為:英國的先進,中國的死板。既然明顯的彼優(yōu)我劣,那我國為什么不去照搬英國的教育模式呢?這樣可行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歷史傳統(tǒng)不同
中英兩國均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而且歷史文化傳統(tǒng)迥異,這是中英教育存在差異的重要原因。
英國是典型的地方分權制國家,地方及個人投資辦教育已形成一種風氣,所以英國各種不同類型學校受政府掌控的程度不盡相同。而中國是中央集權制的國家,長期依靠國家行政力量辦學。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下,國家鼓勵企事業(yè)組織、社會團體和個人辦學,學校的財政收入也就有政府出資、集體出資、團體或個人出資這幾種形式,但真正的社會力量投資辦學的風氣尚未形成。相比較而言,在對教育的重視和管理上,尤其是提高國民素質的義務教育方面,英國要先于中國。
此外,英國歷來將人的素質發(fā)展看得比較重,認為書本上的知識就是一些事實和觀點,書本是人們學習的工具,對書本的知識可以質疑、反駁、批判。中國傳統(tǒng)觀念則認為書本中蘊藏著人類的智慧和真理,書本上的知識需要學生牢記在頭腦中。所以,實際教學中,兩種教學模式差異顯著。
(二)生均教育投入差異懸殊
一般而言,小班制的教學效果要優(yōu)于大班制,但是我國的教育資源無論是硬件設施還是師生配比,目前都做無法實現(xiàn)小班制。既然無法實現(xiàn)小班制,那么教師的授課方式就會受到一定的限制(通常是教師在臺上講,學生坐在課桌后聽),不可能像英國那樣讓學生們幾人一組圍桌而坐,隨時進行小組討論。中國學生人數(shù)眾多,若經(jīng)常采用討論的方式,課堂紀律將難以控制且教學進程緩慢,很難保證教學效率。要實行小班化,提高教學質量,就要有更多的教室、更多的設備、更多的教師來“分流”大班,而這顯然不是能夠輕易做到的。
(三)教育價值觀、人才觀的差異
教育的價值到底在于什么?對這一問題的看法不同,導致了中英教育教學上的很多差異。英國更重視教育在培養(yǎng)人的興趣、激發(fā)人的潛力、發(fā)展人的生存能力方面的價值。在義務教育結束之后實施的延續(xù)教育中,英國就提供了有助于個體掌握一技之長的職業(yè)教育。據(jù)筆者了解,英國福利政策優(yōu)厚,技術工人的收入要遠遠高于普通白領人士。所以,很多英國人并不選擇上大學,因為上大學在民眾心中并不是過上“優(yōu)質生活”的唯一出路。而中國更注重教育的工具性價值,將教育的價值定位在“考上好大學,找個好工作”。而這“好工作”在國人心里的含義基本就是拿著穩(wěn)定的工資、不需要從事體力勞動。大學生那么多,要想找好工作,必須要上好大學,由此導致應試教育,而忽略了教育最本真的促進人的發(fā)展的功能。
(四)高考制度的影響
中國學生在高中最后一年將參加全國統(tǒng)一考試(俗稱“高考”),憑考試成績進入各大高校,未被錄取的可以直接參加工作。英國的學生在完成中等教育之后也有類似的國家性考試,即GCSE考試和A-levels考試。取得GCSE的分數(shù)之后,學生就可以選擇上技術學?;蚴枪ぷ?。但是如果想繼續(xù)上大學,學生還必須再參加A-levels考試。在參加考試之前,學生可以進行為期兩年的免費學習,共有十幾門課程,也不是一次性考試,而是采用累積分制。A-levels考試規(guī)定每門課程每年舉行兩次考試,單科結業(yè),如果對已取得的成績不滿意,學生還可以重考,這與中國“一張試卷定終身”的高考方式不同,可以排除發(fā)揮不穩(wěn)定等因素。
除了考試之外,英國的中學生在申請大學的時候需要投遞自己的個人簡歷,而學校的相關負責人也會給每一位申請深造的學生寫一封具有保密性質的推薦信。在英國申請上大學可以有兩種選擇:一是正常申請,即取得A-levels成績后直接上大學;二是申請晚上一年,也就是取得A-levels成績后,學生先進入社會工作一年,為上大學打工賺錢,然后再入讀高校。因思想文化不同,很多英國的學生都會選擇第二種申請方式,先自攢學費,再繼續(xù)讀書。
中國的高中生想進入大學可以說就是高考“一錘定音”,無論這一場考試出現(xiàn)什么樣的不確定因素,都將決定你能否考上理想的大學。對于學生來說就是“三年拼三日”,這柄利劍懸在學生和教師的頭頂上,也就決定了平時的教學中要統(tǒng)一學生的思路,不能任意發(fā)揮、自主安排。因此,如果高考制度不改,我們的教師就不敢去發(fā)展每個學生的“特長”,也不會進行太多的啟發(fā)式教學。
無論是英國教育還是中國教育,都是立足于本國國情,本著讓學生全面發(fā)展、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的宗旨而設計的。在個性化與技能性方面,英國教育優(yōu)于我國,但在基礎知識與理論性方面,我國的教育更勝一籌,兩國的教育可以根據(jù)自身情況取長補短。教育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們秉承理念為先、方法多樣的原則,在實際教學中多多吸取他國的先進經(jīng)驗,改進教學思路,為國家培育出更加優(yōu)秀的人才。
[1] 高明杰.英國教育制度一覽[J].出國與就業(yè),1998(20):4.
[2] 肖渝生.中英教育之差異性比較[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2(5):72.
[3] 黃永紅.中國和英國小學教育制度差異分析[J].現(xiàn)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11(1):60-62.
[4] 強海燕,布什 托尼.跨文化視角下的中英基礎教育[J].教育研究,2001(10):69-73.
[5] 常樂.中英教育文化差異略述[J].沈陽建筑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5(1):63-65.
[6] 華國棟.差異教學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76.
(責任編輯:宋現(xiàn)山)
Thoughts of Education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Britain
WANG Hua1,2
(1. School of Humanity, Taizhou University, Taizhou 225300, China; 2. School of Humanity,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006, China)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national traditions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s, educational systems and ideologies are different in China and Britain. The duration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Britain is 12 years while in China it is 9 years. I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pect, people can choose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secondary education, but people must do it after they graduate from junior high school in China. The primary teaching method in Britain is practice while in China lecturing dominates the class. In Britain, people’s personalities and application of theories are emphasized, while in China, the emphasis is put on the accumul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basic knowledge. Though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in educ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e same goal of them is to promote every citizen’s personality and to encourage people to serve the society. We could learn from Britain and enforce the educational reform in China.
education in China and Britain;education system;educational ideology;differences
G40-059.3
A
1008-7931(2015)06-0097-04
2015-07-16
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11SJD880026)
王 華(1981—),女,江蘇泰州人,講師,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