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殘雪是我國新時期先鋒派代表作家,她的作品在國內(nèi)有一定知名度和認可度,但在海外的反響顯然更加令人矚目:在法國被譯介,在日本受推崇,在美國也獲得很高評價。到目前為止,僅在美國,殘雪就有6部作品被翻譯成英文出版,成為被翻譯、出版最多的新時期中國作家之一。文章嘗試以殘雪的處女作《黃泥街》及其英文版The Yellow Mud Street為研究案例,通過考察殘雪作品在中國和美國的不同接受,探求造成這種差異的具體原因,由此管中窺豹,探討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在英語世界的譯介與接受。
[文獻標識碼]A
[文章DIO]10.15883/j.13?1277/c.20150307206
[收稿日期] 2015?05?05
[基金項目] 上海浦江人才計劃項目階段性成果(14pjc093)
[作者簡介] 孫會軍(1967—),女,河北承德人,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鄭慶珠(1964—),男,江蘇興化人,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基礎部教授,碩士生導師。
一、殘雪小說在國內(nèi)外的不同接受情況概述
1978年以后,中國文學走進復興、發(fā)展和繁榮的新時期,許多優(yōu)秀的作家、作品涌現(xiàn)出來。一些作品還被翻譯成英文,介紹到英語世界。在這個過程中,一個現(xiàn)象頗為引人注意:有些作品在國內(nèi)很受歡迎,卻無緣進入英語世界。有些作品雖然被翻譯成英文,在英語世界卻讀者寥寥,受到冷落。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有些作品在國內(nèi)反響不大,卻被譯者積極地譯介到英語世界,并獲得很高評價,殘雪就是這方面典型而突出的代表。通過考察殘雪作品在中國和美國的出版情況,特別是她的處女作《黃泥街》及其英文版The Yellow Mud Street在中國和美國讀者面前所呈現(xiàn)的不同面目,借以了解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在英語世界的具體翻譯、接受情況,可以把握當代中國作品譯介到英語世界的具體運行規(guī)律,為實現(xiàn)“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提供新思路。
殘雪于1983年開始小說創(chuàng)作。從1986年第一部小說《黃泥街》問世到現(xiàn)在,至少已經(jīng)發(fā)表了400多萬字的作品,含一百余篇短篇小說、數(shù)十部中篇小說、文學評論和兩部長篇小說。中文版出版數(shù)量雖然很大,但很多是在臺灣、香港、日本、美國、意大利、德國、越南出版的。在中國作家群體里,殘雪被視為異類,她從來沒有獲得過任何文學獎項,她的小說讓很多中國讀者感到費解。比如王蒙就曾經(jīng)指出,盡管殘雪的小說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但他無論如何也沒有耐心讀下去, [1]這在中國大陸恐怕代表了很多讀者的共同看法。了解殘雪、閱讀殘雪的讀者主要是文學專業(yè)的學生和學者,他們對其評價也褒貶不一。褒者大多受到西方學者的影響,將殘雪視為中國先鋒小說的代表。貶者則認為她的小說令人費解、令人厭煩,是對西方作品的拙劣模仿,算不上真正意義的先鋒小說。 [2]
國外的情況卻截然不同,與國內(nèi)形成鮮明對照。殘雪是被翻譯、出版最多的當代中國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在法國被譯介,在日本受推崇,在美國也獲得很高評價。到目前為止,殘雪至少已經(jīng)有7部作品陸續(xù)在美國出版:《天堂里的對話》(Dialogues in Paradise)(西北大學出版社,1989)、《蒼老的浮云》(Old Floating Cloud:Two Novellas)(西北大學出版社,1991)、《繡花鞋》(The Embroi?dered Shoes)(亨利霍爾特出版社,1997)、《天堂里的藍光及其它小說》(Blue Light in the Sky and Other Stories)(新方向出版社,2006),《五香街》(Five Spice Street)(耶魯大學出版社,2009)、《垂直運動》(Vertical Motion)(公開信件出版社,2011)和《最后的情人》(The Last Lover)(耶魯大學出版社,2014)。其它的篇什則出現(xiàn)在各種世界優(yōu)秀小說選集里。如果根據(jù)小說篇幅的長短進行統(tǒng)計,殘雪目前已經(jīng)有兩部長篇、幾十部中篇和短篇被翻譯成英文,這在當代中國作家中是非常罕見的。
殘雪作品在美國的中國文學領域頗受推崇,是美國哈佛、康乃爾、哥倫比亞、喬治城等大學的文學教材。作者被一些美國學者看成是20世紀中葉以來中國文學界最有趣、最具創(chuàng)造性的作家之一,代表了中國文學界的一場革命。 [3]美國當代著名后現(xiàn)代小說家羅伯特·庫弗(Robert Coover)稱她為“世界級大師”。 [4]美國著名文學評論家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曾經(jīng)說過:“如果中國有哪一位作家有可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話,這個人就是殘雪?!?[3]雖然這句話沒有應驗,卻從一個側(cè)面折射出美國文學界對殘雪的高度認可。
一位作家在中國和美國的接受為何會如此不同?我們或許可以到作家身上、作家的作品或作品的英譯本中去尋找答案。
二、殘雪及其小說《黃泥街》的現(xiàn)代主義詮釋
殘雪是作家鄧小華的筆名?!皻堁庇袃蓪雍x:其一,“殘雪”是拒絕融化的臟雪,代表了作者生活中世俗的一面,表示作者擁抱生活和現(xiàn)實,與生活融為一體;其二,“殘雪”指高山之巔最純潔的雪,冷峻而獨立不倚,代表著自由的精神。 ①因而,“殘雪”這個筆名中包含著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藝術就是依靠矛盾來推動和發(fā)展的。而生活中的殘雪與殘雪的作品也反映了這個矛盾的兩個方面。
殘雪曾自稱“典型的小市民”。她說:“現(xiàn)實中的我,很不怎么樣。時常覺得自己很“臟”。譬如說,我也喜歡說人壞話,很尖刻地去說人家。說過以后會意識到自己不對,又后悔。下一次又說。沒辦法。這些方面不要學我?!?[5]她在生活中顯得很計較,曾經(jīng)為了給自己爭取一個專業(yè)作家的身份,為了每個月可以掙得60元的生活費,她通過認識的作家朋友走后門、拉關系。她還承認自己有虛榮心,在那點虛榮心驅(qū)使下,鍥而不舍地關心自己是不是出名。“看看雜志、報紙、互聯(lián)網(wǎng),有什么反響,反響有多大。虛榮心,也給了我創(chuàng)作的動力。要跟有的人一樣,從來不管這些,還離群索居,住到老山洞里寫,我沒那么崇高。” [5]后來出名以后,她還常常為了起印數(shù)和出版商討價還價。如果作者能夠摹寫這樣世俗的生活,她的作品或許不會讓人覺得那么費解。但是她的作品,是“靈魂的文學”、是“生命的文學”,是跟世俗背道而馳的。她說:“我的書,是寫給那些善于自我分析、喜歡自己和自己過不去、謀求掌握自身命運的人讀的?!?[5]
她把她的小說定義為“新實驗小說文本”,在審美活動中,拿自己做實驗,展示人性的力量和完美?!拔疫\用矛盾律,將自我—人性分裂成幾個部分,然后使我的角色們在一種微妙的整合的氛圍里相互之間展開斗爭。這種斗爭有時是殘酷的,但所有的角色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推動人性的深入探索,尋找人類情感的自由的根源。最重要的是,要打通人和自然的交流的渠道,讓哲學意義上的自然同創(chuàng)造中的個人連為一體,從而忠實地表達出自然的本質(zhì)的含義。” ②在殘雪看來,她的小說是要探索自然之謎和人性之謎,旨在幫助人們建立世界觀,同哲學作品有異曲同工之妙。
《黃泥街》是殘雪發(fā)表的第一部中篇小說。作品描繪的黃泥街簡直就是一個污穢的垃圾場。反復出現(xiàn)的是蒼蠅、蚊子、蟑螂、蛆蟲、老鼠、毒蛇、痰、尿液、糞便、瘟疫、腐爛的蔬菜水果以及腐爛的尸體;所發(fā)生的是鬼剪雞毛、老鼠咬死貓、耳朵爛掉、人腳長出雞爪、背上長出駝峰等怪異的事情:
廠門口有一口塘,人們叫它“清水塘”,其實水一點也不清,烏黑烏黑的,上面浮著一層機油,泛著一股惡臭。塘邊堆滿了面紗和鐵屑,一直堆到塘底。誰也不曾看見魚類在這死水中生存,就連孑孓也不在這死水中生存。塘里邊還總是浮上一只死貓和死鳥,誰也不知是哪里來的,誰也沒看見這些東西掉進去。 [6]4
……
空中傳來咀嚼骨頭的響聲。
貓頭鷹驀地一叫,驚心動魄。
焚尸爐里的煙灰像雨一樣落下來。
死鼠和死蝙蝠正在地面上腐爛。
蒼白的、影子似的小圓又將升起——在爛雨傘般的小屋頂?shù)纳峡铡?/p>
那小孩的臉像蛇皮一樣滿是鱗片。他伸出手來,手上也長滿了鱗片,在手背正中還有一個暗紅色的潰瘍。 [6]115
這種夸張的、甚至有些荒誕的描寫,產(chǎn)生了令人震撼的效果,移情的描寫讓讀者從心里感到惡心、厭惡,渾身上下都不舒服。作者無疑是想通過這些描寫帶給人心理和生理上的不舒服來完成對“文革”時期社會形態(tài)和狀況的指涉和批判,揭露“文革”那個變異的社會給人們帶來的侵擾、折磨和扭曲。作者沒有提到“文革”這個字眼,但是在作品怪誕的講述和描繪中,不時夾雜著許多“文革”時期所特有政治語匯,立刻讓人想起“文革”那個特殊的時代:“首先應該肯定,形勢一片大好?!薄ⅰ巴緜?,上面來了一個文?!薄ⅰ奥肪€問題是個大是大非問題”、“有人說造反派的勢力不可抵擋”以及“目前的中心任務是抓一小撮”。作品以1966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作為敘事素材,通過使用“文革”時期流行的口號來達到指涉的目的,構造了一個斷裂、破碎而又意象密集的“文革”敘事。
“文革”時期是一個社會和人性都發(fā)生變異的時代,人像蛆蟲一樣骯臟、丑陋,人和人之間相互猜疑、相互殘害,包藏著險惡的用心,即使是親人之間也是如此。這在《黃泥街》中有著非常生動的展示:
“吃!”女兒惡狠狠地跺著腳,弄醒了他。她“砰!”地一聲將一大碗飯頓在門坎上,那飯還拌著一些蠅子。
胡三老頭撐起身子,端過飯,就在雨中吃了起來,邊吃邊打臭嗝。吃著吃著,吃出了一股怪味,他停下來了,仔細盯著碗里,悟出了家里人的險惡用心。原來在那碗底,是埋著一只蒸熟了的大蜘蛛。 [6]29
……
“活著有什么意思?活受罪呀。”女兒隔著窗戶說,定睛看著他。
“胡三老頭,呸!”孫子也隔著窗說。 [6]29
以上描寫不僅僅局限于對“文革”的政治批判和否定,還顯示了作者對那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下人的生存處境的極度厭惡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焦慮情緒,明顯地具有西方現(xiàn)代派文學中的荒原意識。
《黃泥街》里表現(xiàn)出較為鮮明的現(xiàn)代主義文學特征。西方現(xiàn)代主義文學是西方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的產(chǎn)物,是動蕩不安的20世紀歐美社會之時代精神的藝術表述。在思想上,現(xiàn)代主義文學表現(xiàn)出強烈的批判精神,突出表現(xiàn)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我之間的各種關系的異化狀態(tài)?,F(xiàn)代主義文學存在下面四種藝術特征:(1)現(xiàn)代主義文學創(chuàng)作拋棄對客觀現(xiàn)實的反映,轉(zhuǎn)向?qū)?nèi)心世界的真實展示。具有主觀性和內(nèi)傾性。(2)普遍運用象征隱喻的神話模式。(3)通過對丑的描寫與揭露,通過自我剖析,表達對美的追求。(4)作家熱衷于在藝術形式和技巧方面進行大膽的革新與創(chuàng)造,力求標新立異。
殘雪的作品與她所處那個時代的傳統(tǒng)的現(xiàn)實主義寫作大相徑庭,都是超現(xiàn)實主義的,是非常具有創(chuàng)新特點的寫作?!饵S泥街》無論從內(nèi)容上還是在藝術手法上都體現(xiàn)了西方現(xiàn)代文學的特征。
從內(nèi)容上講,《黃泥街》應該說是取材于中國的,涉及到“文革”對人們造成的身心傷害。但她的寫作方法不同于傷痕文學,她不直接描寫政治運動對人們的戕害,而是把筆墨集中在這種傷害的結(jié)果上,集中在政治運動對人際關系的影響上。傳統(tǒng)現(xiàn)實主義小說的重要元素——情節(jié)、人物和常識都被殘雪限定在少得不能再少的范圍內(nèi)。殘雪的創(chuàng)作雖然取材于中國,但正如Duke在《現(xiàn)代中國女性作家》(Modern Chinese Women Writers)的導讀中指出的那樣:“殘雪是當前最背離傳統(tǒng)、最具有現(xiàn)代主義特征的中國女性作家……她所有作品都不是對現(xiàn)實的反映,有些嚴肅的中國批評家認為,她的作品無法為人們所讀懂,或者認為她寫的不是中國小說?!?[7]xii殘雪的小說著重探討人們所面臨的矛盾、困境,西方讀者因為對現(xiàn)代主義小說中的這種矛盾、困境以及荒原意識比較熟悉,再加上其反映的主題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因而對西方讀者來說,理解起來不是特別困難。
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殘雪的小說也體現(xiàn)出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特點。很多中文讀者覺得殘雪的《黃泥街》的創(chuàng)作手法令人費解,“作者為什么要寫這樣一大堆似夢非夢、令人作嘔的意象,這樣拼湊起來的一篇小說究竟要說明什么?這整個都是一筆糊涂帳?!?[2]其實,殘雪的小說創(chuàng)作直接受到西方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影響,在創(chuàng)作形式和表現(xiàn)手法上,與中國本土作家截然不同,在中國讀者中取得認可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在西方讀者中卻比較容易引起共鳴。《黃泥街》讓讀者想起艾略特的《荒原》、卡夫卡的《城堡》和伍爾夫的意識流。
殘雪的小說根植于西方和日本的現(xiàn)代藝術。用她自己的話說即是:“我喜歡的藝術很多,古典音樂、現(xiàn)代主義繪畫,現(xiàn)代主義舞蹈都能深深打動我。古典音樂,比如柴可夫斯基、貝多芬、勃拉姆斯、舒伯特、蒙德爾松、巴赫等人的作品,都是真正的現(xiàn)代主義示范表演?!妒ソ?jīng)》和《神曲》里面也充滿了現(xiàn)代主義元素,遠比所謂的后現(xiàn)代文學創(chuàng)作有力量?,F(xiàn)代主義畫家、雕塑家中我最喜歡的是凡高、達利、蒙克、米羅、Bosch(荷蘭宗教畫家)、Giacometti等人。我最喜歡的舞蹈是日本的Butoh(黑暗靈魂的舞蹈)?!?[3]
除了西方和日本藝術之外,更直接對殘雪的文學創(chuàng)作產(chǎn)生重要影響的是西方現(xiàn)代主義文學。殘雪年輕時就非常喜歡西方古典現(xiàn)實主義作品和俄國的文學作品,但是當她接觸到西方現(xiàn)代主義的作品時,她開始意識到,“純粹的現(xiàn)實主義已經(jīng)不能夠滿足文學發(fā)展的要求” [8],從此開始轉(zhuǎn)向現(xiàn)代主義?!蚌畷r間,一個全新的世界呈現(xiàn)在我的腦海里,我被征服了。這個世界是多么激動人心、多么令人愉快?。∥乙淮斡忠淮蔚亻喿x這些作品,有的時候,我感到非常開心,開心到幾近瘋狂的程度?!?[8]談到《黃泥街》的創(chuàng)作,殘雪寫道:“起初,《黃泥街》的手稿是非常接近現(xiàn)實主義的,我改啊,改啊,這個文本離現(xiàn)實主義就越來越遠了?!斘彝瓿蛇@部中篇的時候,我已經(jīng)成熟了,成為一個較早就有自己特殊風格的作家了。” [8]殘雪還說,雖然她曾經(jīng)受到過古典作家的影響,比如塞萬提斯、但丁,但她的作品是屬于現(xiàn)代主義的,況且現(xiàn)代主義的思想在這些古典作家中已露端倪。 ③對她產(chǎn)生過影響的現(xiàn)代主義作家包括卡夫卡和伍爾夫。她讀過卡夫卡的《城堡》、《變形記》和伍爾夫的《海浪》。殘雪發(fā)表過關于卡夫卡、博爾赫斯等人的文學評論,從側(cè)面反映出她對西方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深刻理解,以及西方現(xiàn)代主義文學對她的影響。
與此同時,殘雪并沒有滿足于對西方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效仿,而是力求有所創(chuàng)新?!笆聦嵣?,她的創(chuàng)作有時甚至比她所敬愛的西方現(xiàn)代主義作家還富有冒險性。這當中包括卡夫卡、博爾赫斯、卡爾維諾等明確地影響她的作家。文學季刊Con?junctions屢次刊載她的作品,她也因此博取了眾多西方作家的敬仰:羅伯特·庫弗曾封她為“世界大師”、蘇珊·桑塔格亦曾在過去宣稱她獨是中國諾貝爾獎當之無愧的作家。相較其他中國作家,她始終與眾不同。在其他偏先鋒的中國作家正轉(zhuǎn)向較平易近人式的現(xiàn)實主義的同時,殘雪仍動人地執(zhí)著于她個人的表演,即編織著具挑戰(zhàn)性的嘗試作品?!?[3]
三、殘雪小說的英譯者及其《黃泥街》英文譯本介紹
殘雪一共有五位英文譯者,分別是:Ron Jans?sen、張健、Karen Gernant、陳澤平和Annelise Finegan。Ron Janssen和張健合作翻譯了《天堂里的對話》、《蒼老的浮云》和《繡花鞋》。殘雪覺得Ron Janssen對于自己作品中的一些方面存在誤解,因為這位譯者把她的作品跟當時出現(xiàn)的拉美小說聯(lián)系起來,過多強調(diào)作品的社會因素和政治因素。 ④或許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她后來的作品改由另外兩名譯者完成——Karen Gernant和陳澤平。兩人合作翻譯了《天堂里的藍光及其它小說》、《五香街》和《垂直運動》。Annelise Finegan則翻譯了殘雪的長篇小說《最后的情人》。
從90年代起,殘雪就奮力學習英文,自從Karen Gernant和陳澤平開始翻譯她的作品,她一直堅持閱讀譯文,給譯者提供參考意見。殘雪認為譯者應該“精讀原文,對作品的整體語感和深層幽默有全面的把握,”在她看來,“表達的精確性與譯者的感受力、以及邏輯能力有直接關聯(lián)?!?⑤從已經(jīng)發(fā)表的譯作看,翻譯的模式都是中國學者和美國學者合作進行,估計作者希望通過這樣的模式,一方面保證能夠較為正確地理解原文,同時還可以確保譯文能夠為讀者所接受。盡管殘雪對有些譯作持保留態(tài)度,但這些翻譯無疑是成功的,雖然沒有看到專門探討殘雪小說英譯的論文,但美國文學界對殘雪作品的高度評價從側(cè)面折射出美國文學界對譯作的接受和認可。
作為殘雪的處女作,《黃泥街》早在1983年就完成了,1986年11月首先發(fā)表在《中國文學月刊》上,但小說原稿將近一半的篇幅被當時的編輯刪掉了。1987年9月,這個刪節(jié)版由臺灣圓神出版社再次出版。1987年,紐約的《中國知識分子》出版了未經(jīng)刪節(jié)的《黃泥街》。1991年,西北大學出版社推出了《黃泥街》的英文版The Yellow Mud Street。該譯文出現(xiàn)于中篇小說集Old Floating Cloud,里面收錄的是《黃泥街》和《蒼老的浮云》兩部中篇小說的英文版。這個譯本所依據(jù)的原文與前面提到的三個中文版都有所不同。譯本依據(jù)的原文是作者對未經(jīng)刪節(jié)的小說原稿的修訂本。
首先,這個英文版本與前面三個中文版本都不同的是,里面多了“A Significant Event Which Changed Attitude toward Life.”的部分,顯然是作者修訂的時候添加進去的。再者,相對于大陸版和臺灣版,英文版多了“The Days When the Sun Was in the Sky”一節(jié),紐約版里也有這個內(nèi)容,說明這部分內(nèi)容原本是存在的,在大陸出版時被編輯給刪掉了。這樣的情況還有多處存在。如果仔細比對的話,我們會發(fā)現(xiàn)英文版里有很多內(nèi)容都是最初兩個中文版中看不到的,是被編輯刪掉的部分。以《關于黃泥街和S機械廠的幾句至關重要的介紹》一章為例,英文的內(nèi)容要豐富、完整的多。相對于第一、第二個版本的25個自然段,英文版為34個自然段。英文版為讀者提供了關于黃泥街和S機械廠的較為系統(tǒng)、連貫的描述,所以理解起來也比中文版容易一些,下面是筆者根據(jù)英文版對這一部分的各個段落的內(nèi)容所進行的簡單概括,而這些內(nèi)容是在經(jīng)過刪節(jié)的大陸和臺灣版本中所看不到的:
黃泥街是一條狹長的街;黃泥街上蓋著一層厚厚的煤灰;黃泥街的天空一片灰暗;在黃泥街看不到燦爛的日出,也看不到輝煌的落日;黃泥街每天出售腐爛的水果;黃泥街垃圾滿地;黃泥街的人膽小如鼠;黃泥街的人喜歡設陷阱;黃泥街的動物都發(fā)了瘋;黃泥街的人們在夏天也穿著厚厚的棉襖;因為他們沒有安全感、不穿棉襖就會覺得不踏實;黃泥街的人們很少進城,其中有些人從沒進過城;人們總是在昏睡,有時只是為了省下一頓飯……
這部分的主題和邏輯還是相當清楚的,但在大陸和臺灣版本中都被刪掉了。如果當時《中國文學月刊》的編輯沒有對小說進行大量的刪節(jié),中文版《黃泥街》在邏輯性和連貫性方面會好一些,殘雪的讀者群也可能會大一些。編輯的大量刪節(jié)使原文的連貫和邏輯受到影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小說的可讀性,影響了該作品在中國大陸的接受。但《黃泥街》的解讀絕不簡單,即使未經(jīng)刪除也注定會挑戰(zhàn)讀者的神經(jīng)和耐心,所以小說的費解不能全都怪在編輯的頭上,還跟這部小說中的現(xiàn)代主義特征有關。
四、殘雪小說在英語世界成功譯介和傳播的原因剖析
殘雪的小說得到譯介、出版的機會,并在美國獲得高度認可,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第一,英文版根據(jù)作者未經(jīng)刪節(jié)的手稿或是經(jīng)過修訂的原稿譯出,比大陸出版的中文版內(nèi)容更加完整,因而也顯得更為連貫,較好地傳達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初衷。第二,殘雪的小說根植于西方文學,無論是在內(nèi)容上,還是在表現(xiàn)手法上都為西方讀者所熟悉,因而更容易為他們所接受。小說雖然也涉及到中國背景,但作者特別注意探索具有普遍意義的主題,比如在《黃泥街》中,背景雖然是中國,反映的卻是異化社會環(huán)境下人們普遍體驗的令人絕望的生存處境,顯示出作者極度的厭惡與焦慮,明顯地流露出荒原意識,因此很容易引起西方讀者的共鳴。殘雪的小說在藝術上借鑒了西方現(xiàn)代主義的創(chuàng)作手法,大量使用意象的疊加以及意識流等手法,因而受到西方評論家的接納和認可。第三,翻譯基本上都是中美譯者合作完成,而且作者也能閱讀英文,在翻譯過程中始終參與其中,既確保了理解的準確,也保證了譯文的可讀性和可接受性。
殘雪本人從來就認為自己的作品是屬于未來的。隨著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和西方現(xiàn)代主義表現(xiàn)小說的大量譯介,大陸理解和欣賞殘雪作品的讀者會越來越多。美國對于殘雪的高度評價也引起了國內(nèi)學者的關注,促使他們重新思索殘雪小說的文學價值。事實上,殘雪作品在中國大陸的接受情況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所好轉(zhuǎn)。在1995年之前,殘雪總共只出過兩本書。但現(xiàn)在平均每年都有五、六本書在國內(nèi)外出版。2002年,她的《五香街》在國內(nèi)也開始有了讀者,居然賣了幾萬冊。 [9]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和美國讀者對于殘雪的作品的看法或許會逐漸接近,殘雪的作品在中國會有更多的讀者,并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也會得到應有的地位。
注釋:
①http://web.mit.edu/ccw/can?xue/biography.shtml.②http://web.mit.edu/ccw/can?xue/videos.shtml.
③④http://mclc.osu.edu/rc/pubs/mccandlish.htm.
⑤http://web.mit.edu/ccw/can?xue/translators.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