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丹 徐天吉 張文凱 李曙光 佟愷林
(1.油氣藏地質及開發(fā)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成都理工大學,四川成都 610059;2.成都理工大學能源學院,四川成都 610059;3.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勘探開發(fā)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00;4.成都理工大學地球物理學院,四川成都 610059)
井研—犍為地區(qū)筇竹寺組頁巖有機地球化學特征
謝丹1,2徐天吉3張文凱1,2李曙光3佟愷林4
(1.油氣藏地質及開發(fā)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成都理工大學,四川成都610059;2.成都理工大學能源學院,四川成都610059;3.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勘探開發(fā)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00;4.成都理工大學地球物理學院,四川成都610059)
以井研—犍為地區(qū)JY1、JS1兩口鉆井資料為基礎,對區(qū)內筇竹寺組頁巖展布特征、有機地球化學特征等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表明:本區(qū)筇竹寺組優(yōu)質頁巖厚度達到了40 m,遠遠大于形成工業(yè)性頁巖氣藏的下限,具有形成頁巖氣藏的首要條件;埋藏深度為3 000~3 500 m,埋深較大,但是在可進行勘探范圍內;有機質條件較好,優(yōu)質頁巖有機碳含量大于1%;有機質類型為Ⅰ型(腐泥型);有機質處于過演化階段,Ro值均大于2%但小于3%,并且頁巖氣藏成藏類型為熱成因型,適當?shù)腞o使本地區(qū)成為熱成因氣藏的有利分布區(qū)。在高演化條件下可以大量生成干氣。研究區(qū)頁巖有機地球化學特征表明,筇竹寺組頁巖氣具有基本成藏條件,有必要對其進行進一步研究。
井研—犍為地區(qū)筇竹寺組頁巖厚度頁巖埋深地化特征
頁巖氣聚集成藏需要豐富的物質基礎,擁有豐富的物質基礎是進行下一步勘探開發(fā)的前提。這就要求頁巖氣源物質基礎指標:生烴有機質、埋深、優(yōu)質頁巖厚度都達到一定的標準。四川盆地南部下寒武統(tǒng)是中國南方海相頁巖氣重點開發(fā)的層系之一,目前已有較多研究。王道富等人對筇竹寺組頁巖儲集空間、張靜平等人對筇竹寺組頁巖氣勘探優(yōu)選區(qū),李延鈞等人對筇竹寺組頁巖沉積微相等進行了研究,但是針對井研—犍為地區(qū)筇竹寺組開展的研究較少,僅孟憲武等人對井研地區(qū)頁巖氣進行了初步研究[1-4],筆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井研—犍為地區(qū)頁巖地球化學特征進行研究。
井研—犍為區(qū)塊位于四川盆地的西南部,處于井研、犍為、榮縣三縣,由樂山市管轄,區(qū)塊面積為1 195.737 km2。構造位置屬于川西南坳陷西北部、威遠構造的西南部。研究區(qū)內的褶皺與斷裂主要形成于喜山運動早幕(四川運動),主要受南東和北西向水平側向擠壓應力場的作用,形成現(xiàn)今以威遠大型穹隆背斜為主及多個較小規(guī)模背斜構造的構造特征,構造樣式多為穹窿構造及短軸構造,構造走向主要呈北東向或北北東向,近平行狀排列展布。區(qū)內出露地層主要為侏羅系沙溪廟組和遂寧組的紅色泥巖和砂巖,地腹發(fā)育晚震旦世至早侏羅世地層,其中泥盆系、石炭系完全缺失,奧陶系、寒武系在探區(qū)剝蝕尖滅,地層尖滅線沿北東向展布[5]。
頁巖的展布特征主要包含頁巖的埋藏深度、富含有機質頁巖的厚度。兩者是控制頁巖氣成藏的關鍵因素,形成工業(yè)性頁巖氣藏的地層,優(yōu)質頁巖須具有一定的厚度及連續(xù)分布面積,以提供充足的物質基礎和儲集空間,才能成為有效的烴源巖層和頁巖氣儲產層。優(yōu)質頁巖越厚,對氣藏形成越有利,足夠的埋深能夠保證有機質具有充足的溫度和壓力向油氣轉化。四川盆地寒武紀筇竹寺組地層年代較老、埋藏足夠深,因此有足夠的溫度和壓力使有機質向油氣轉化。
1.1優(yōu)質頁巖厚度
筇竹寺組僅在川西南少部分地區(qū)缺失,在盆地其他地區(qū)都很發(fā)育。研究區(qū)內筇竹寺組是一套以灰黑色、黑色頁巖、粉砂質頁巖為主,夾薄層炭質頁巖、白云質頁巖的海相沉積,含有黃鐵礦、磷鐵礦及磷質結核。震旦紀末發(fā)生的桐灣運動導致四川盆地燈影組地層遭受剝蝕,寒武系筇竹寺組與其不整合接觸,筇竹寺組頂部與遇仙寺組整合接觸[6-7]。笻竹寺組沉積環(huán)境為淺水陸棚,特點是沉積速度快、沉積環(huán)境封閉且有機質供給豐富[8-9]。據(jù)研究區(qū)有機碳含量(TOC)將筇竹寺組頁巖分成3類(圖1),TOC大于2%為Ⅰ類頁巖,TOC大于1%且小于2%的為Ⅱ類頁巖,TOC小于1%的為Ⅲ類頁巖,其中,Ⅰ類、Ⅱ類頁巖為優(yōu)質頁巖,研究區(qū)優(yōu)質頁巖厚度可達40 m,遠遠大于頁巖氣勘探開發(fā)有利區(qū)30 m的下限[10]。
圖1 井研—犍為地區(qū)有機碳特征評價圖
1.2頁巖埋藏深度
埋深既是控制頁巖氣成藏的重要因素,也影響著頁巖氣的開發(fā)成本,頁巖氣的埋深越大,開發(fā)的難度越高,相應的開采成本也就越高[11-13]。因此,在開發(fā)頁巖氣初期,選取開發(fā)難度較小的層系,取得的經濟效益高,開發(fā)面臨的難度小。但是隨著勘探開發(fā)技術的進步,對深層系頁巖的開發(fā)在所難免。寒武系在四川盆地一般埋深為2500~4000m[14]。研究區(qū)筇竹寺組頁巖埋深在3 000~3 500 m(圖2),埋深較大,勘探存在一定的難度。但是據(jù)張金川等研究以及國內外關于頁巖氣勘探開發(fā)已有報道,在其他成藏條件較好的前提下,埋深小于4 500 m的區(qū)域是具有勘探價值的[15-17]。本區(qū)筇竹寺組埋深小于3 500 m,因此無疑是有勘探價值的。
圖2 川西南地區(qū)筇竹寺組底面構造(深度)圖(附研究區(qū)位置)
2.1有機質豐度
TOC是有機質豐度的重要評估指標,TOC不僅影響頁巖的物理、化學性質,對裂縫也有一定的影響,更重要的是TOC對頁巖含氣量起控制作用[18-20],TOC對頁巖含氣量的控制作用表現(xiàn)為有機碳含量越高,頁巖的生氣、含氣能力越強。根據(jù)美國頁巖氣勘探開發(fā)的成功經驗,在有機質熱演化程度較高的地區(qū),具有工業(yè)性開發(fā)價值的頁巖TOC下限可以下降為0.5%[21-22]。通過對研究區(qū)JY1井的63個樣品TOC測試分析發(fā)現(xiàn)(圖2),TOC在0.54%~4.1%,其中優(yōu)質頁巖TOC在1.05%~4.1%,優(yōu)質頁巖為頁巖氣的主力產層,因此,從TOC來看,研究區(qū)筇竹寺組頁巖達到了具有工業(yè)性開發(fā)價值的下限,必有豐富的烴源基礎。
2.2有機質類型
有機質類型對頁巖的生氣能力、含氣性等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23-24],頁巖氣大部分都為干氣(甲烷含量大于90%),有機質類型多為Ⅰ型和Ⅱ型,據(jù)鄒才能研究可知[25],四川盆地下寒武統(tǒng)有機質主要為低等水生生物,以腐泥型為主,腐泥型占顯微組分的48%~84%,未見殼質組和惰質組,含少量鏡質組,占顯微組分的1%~2%,所以,下寒武統(tǒng)有機質主要為腐泥型(Ⅰ型),具有較大的生烴潛力。腐泥型(Ⅰ型)干酪根主要生油,但是在演化程度較高時,可以演化成天然氣。
2.3有機質熱演化程度
有機質的熱演化程度通常用Ro來評價,質量相近的頁巖,Ro越高則生氣能力越強,相應的油氣產量越高。熱演化程度不但影響頁巖氣的生氣量,也影響頁巖氣的賦存狀態(tài)、聚集場所等[26]。此外,有機質熱演化程度還可以作為后期勘探開發(fā)的指標[27],美國最大的頁巖氣田Bannett Shale絕大多數(shù)頁巖氣井都選擇在Ro大于1.1%的地區(qū)打井,對降低頁巖氣勘探開發(fā)的風險很有效。
由于高等植物在泥盆紀才出現(xiàn),所以寒武紀筇竹寺組頁巖缺乏鏡質組,因此,根據(jù)研究區(qū)實際情況,篩選出熱解最高峰溫(Tmax)、固體瀝青反射率Rb兩個指標對研究區(qū)鏡質體反射率進行計算(表1)。
由于研究區(qū)頁巖瀝青少,顆粒小,所以固體瀝青反射率變化大,并且在某些深度缺失。因此,筆者還引用Tmax進行計算,將兩者計算得出的Ro值進行比較。從表1可以看出,按照Tmax、Rb所計算出來的Ro值存在一定的誤差,但是總體來說誤差不大,并且計算出的Ro值都大于2%,根據(jù)有機質熱演化程度劃分標準可知,研究區(qū)有機質處于過成熟階段,此階段大量生成以甲烷為主的干氣。同時,有機質成熟度對頁巖氣富集的影響還與頁巖氣藏的成因類型有關,對于熱成因型頁巖氣藏,含氣量與有機質成熟度正相關,當Ro大于1.1%時,頁巖開始生氣,Ro大于3%時,生氣量明顯減少。因此,Ro對熱成因頁巖氣藏的影響,限于Ro值大于1.1%且小于3%的區(qū)域[28],根據(jù)張義綱判別圖版對川西南地區(qū)筇竹寺組頁巖氣成因類型進行判別(圖3)[29],川西南地區(qū)筇竹寺組頁巖氣藏為熱成因型,而研究區(qū)Ro值多數(shù)分布在1.1%~3%。因此,研究區(qū)筇竹寺組是頁巖氣藏的有利分布區(qū),含氣量隨著Ro的增高而逐漸增大。
圖3 川西南地區(qū)筇竹寺組天然氣δ13C1與δ13C2-1關系圖
1)井研—犍為地區(qū)優(yōu)質頁巖厚度大于40 m,達到了頁巖開發(fā)有利區(qū)的標準,頁巖埋藏深度在3 000~3 500 m,處于有利開發(fā)埋藏深度范圍內。
2)有機質類型主要為Ⅰ型,有機質熱演化程度較高,優(yōu)質頁巖以TOC大于2%的為主,有機質物質基礎豐富。
3)頁巖氣成藏類型為熱成因型,Ro分布在1.1%~3%,含氣量隨熱演化程度的增高而逐漸增大。
[1]王道富,王玉滿,董大忠,等.川南下寒武統(tǒng)筇竹寺組頁巖儲集空間定量表征[J].本期視點,2013,33(7):1-10.
[2]張靜平,唐書恒,郭東鑫.四川盆地下古生界筇竹寺組與龍馬溪組頁巖氣勘探優(yōu)選區(qū)預測[J].地質通報,2011,30(2-3):358-363.
[3]李延鈞,趙圣賢,黃勇斌.四川盆地南部下寒武統(tǒng)筇竹寺組頁巖沉積微相研究[J].地質學報,2013,87(8):1 136-1 148.
[4]孟憲武,田景春,張翔,等.川西南井研地區(qū)筇竹寺組頁巖氣特征[J].礦物學報,2014,34(2):96-105.
[5]黃金亮,鄒才能,李建忠,等.川南志留系龍馬溪組頁巖氣形成條件與有利區(qū)分析[J].煤炭學報,2012,37(5):782-787.
[6]梁狄剛,郭彤樓,陳建平,等.中國南方海相生烴成藏研究的若干新進展(一):南方四套區(qū)域性海相烴源巖的分布[J].海相油氣地質,2008,13(2):1-16.
[7]肖開華,沃玉進,周雁,等.中國南方海相層系油氣成藏特點與勘探方向[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06,27(3):316-325.
[8]翟光明.關于非常規(guī)油氣資源勘探開發(fā)的幾點思考[J].天然氣工業(yè),2008,28(12):1-4.
[9]文玲,胡書毅,田海芹.揚子地區(qū)寒武系烴源巖研究[J].西北地質,2001,34(2):67-74.
[10]孟慶峰,侯貴廷.頁巖氣成藏地質條件及中國上揚子區(qū)頁巖氣潛力[J].油氣地質與采收率,2012,19(1):11-14.
[11]李玉喜,喬德武,姜文利,等.頁巖氣含氣量和頁巖氣地質評價綜述[J].地質通報,2011,30(2-3):313-317.
[12]Boyer C,Kieschnick J,Roberto S R,et al.Produc?ing gas from its source[J].Oilfield Review,2006,18(3):36-49.
[13]John B C.Fractured shale-gas systems[J].AAPG Bulle?tin,2002,86(11):1 921-1 938.
[14]聶海寬,張金川,李玉喜.四川盆地及其周緣下寒武統(tǒng)頁巖氣聚集條件[J].石油學報,2011,32(6):959-967.
[15]張金川,汪宗余,聶海寬,等.頁巖氣及其勘探研究意義[J].現(xiàn)代地質,2008,22(4):640-645.
[16]Kent P,John L.Unconventional gas reservoirs-tight gas,coal seams,and shales[R].Working Document of the NPC Global Oil and Gas Study,2007.
[17]Curtis J B.Fractured shale-gas system[J].AAPG Bulle? tin,2002,86(11):1 921-1 938.
[18]龍鵬宇,張金川,唐玄,等.泥頁巖裂縫發(fā)育特征及其對頁巖氣聚集與產出意義[J].天然氣地球科學,2011,22(3):525-532.
[19]胡琳,朱炎銘,陳尚斌,等.中上揚子地區(qū)下寒武統(tǒng)筇竹寺組頁巖氣資源潛力分析[J].煤炭學報,2012,37(11):1 871-1 876.
[20]楊寧,唐書恒,張松航,等.湘西北龍馬溪組頁巖氣地質條件及有利區(qū)優(yōu)選[J].煤炭科學技術,2014,42(8):104-108.
[21]翟常博.川東南綦江—仁懷地區(qū)頁巖氣成藏條件及有利目標區(qū)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13.
[22]Jarvie D M,Hill R J,Rouble T E,et al.Uncon?ventional shale-gas systems:The Mississippian Barnett Shale of north-central Texas as one model for thermo?genic shale-gas assessment[J].AAPG Bulletin,2007,91(4):475-499.
[23]張林曄,李鉅源,李政,等.北美頁巖油氣研究進展及對中國陸相頁巖油氣勘探的思考[J].地球科學進展,2014,29(6):700-711.
[24]鄒才能,董大忠,楊樺,等.中國頁巖氣形成條件及勘探實踐[J].地質勘探,2011,31(12):26-39.
[25]鄒才能.非常規(guī)油氣地質[M].北京:地質出版社,2011:1-47,128-162.
[26]孫贊東,賈承造,李相方,等.非常規(guī)油氣勘探與開發(fā)[M].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
[27]鄒才能,董大忠,王社教,等.中國頁巖氣形成機理、地質特征及資源潛力[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10,37(6):641-653.
[28]侯強,李延飛,周瑤,等.川西坳陷須家河組須三段烴源巖地化特征[J].天然氣技術與經濟,2014,8(2):5-7.
[29]張義綱.天然氣地質的若干認識[J].地球科學進展,1990(2):43-45.
(編輯:盧櫟羽)
B
2095-1132(2015)06-0001-04
10.3969/j.issn.2095-1132.2015.06.001
修訂回稿日期:2015-10-09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編號:41172119)資助。
謝丹(1988-),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油氣成藏地質學與成藏動力學。E-mail:15680752126@163.com。
網(wǎng)絡出版時間:2015-11-23網(wǎng)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1.1736.TE.20151123.0858.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