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璐璐火漆,時間的封印撰文>>>梁璐璐回到今天,當印章如此普遍的時候,人們又復古地追尋起這一枚傳統(tǒng)的火漆封印。慢慢地炙烤,慢慢地"/>
撰文>>>梁璐璐
火漆,時間的封印
撰文>>>梁璐璐
回到今天,當印章如此普遍的時候,人們又復古地追尋起這一枚傳統(tǒng)的火漆封印。
慢慢地炙烤,慢慢地融化,慢慢地凝固,每一絲細節(jié)都呈現(xiàn)了寄禮物人的誠意和用心。火漆封緘,一份凝結時間的印記。
當男女主人公們用鵝毛筆沾著黑墨水在窗邊的木制字臺上寫下綿軟的文字,輕輕地將米黃色的信紙鋪折起,拿起金色燭臺在接合處落幾滴鮮紅色的燭淚,然后拓上印有自己名字打頭字母的漆印,交給騎馬的送信者,揣著坐立不安的心焦急等待心上人回復的時候,你是否也因在英劇中看到這樣的情景而心動?
很多人認為這是歐洲的書信習慣,卻不知,火漆封印來自于中國。
公元前3000年,亞述人和埃及人的泥版信裝在泥制的外套內,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信封。后來人們把用動物皮和羊皮紙寫成的信卷成一卷,外邊用窄皮條(經(jīng)常取自同一張動物皮)捆扎,再用火漆封緘。
有人說火漆由法國人發(fā)明于1626年;有人說由中國人發(fā)明于公元11世紀,經(jīng)由印度傳入歐洲,很快就成為歐洲人保守通信秘密的法寶。也有人說,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06-195年)用過火漆印,在香港某拍賣會上,以四十萬港幣拍賣成交(《維基百科·火漆起源》)。眾說紛紜,有待查證。然而,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火漆封是替代竹簡封、本牘封的封緘形式,是相對于“粘土封”的延伸與發(fā)展,應當在竹簡封之后使用。
也就是說,火漆封應該啟用于公元二三世紀的晉后時期,顯然說法國人發(fā)明于1626年,未免過于遲滯了。至于由中國發(fā)明經(jīng)印度傳入歐洲,當然可以查證;但是漢劉邦用過火漆印,應該是不爭的事實,原因是在火漆封之前的“粘土封”是同樣需要鈐印的。所不同的是前者蓋在粘土上,后者鈐在火漆上,隨著時間的推移,稱它“火漆印”也無不可。
火漆印早期用蜂蠟和樹脂調和而成,中世紀后期加入松節(jié)油、蟲膠、白堊和石膏,以及龍涎香或麝香香料,稍加熱就融化,并有黏性。當時,還只是由貴族或富豪們使用,一般會使用家族的徽章,代表了尊貴的身份,最主要是用來確保信封的內容是安全的。
火漆印章不只用來密封重要信件,在條約、合同、地契、證書、文憑、遺囑等法律文件上面也要附上火漆印章,做法通常是在羊皮紙文件的末尾剪開一個洞,穿過一條絲綢或羊皮紙的帶子,將其兩端打結,用火漆粘合到一起,然后蓋上印章。如果偽造者想把火漆封印從一份文件上揭下來,火漆就會破碎。這種做法直到1919年簽署《凡爾賽和約》時仍然沿用。
印章在西方也被視為王權和主權的標志之一。君主頒發(fā)的詔書用蓋上戳記的黃金來封印,被稱為“黃金詔書”或“金璽詔書”。歷代教皇都有專用的印章戒指,圖案是耶穌門徒圣彼得(被視為第一位教皇)捕魚,上面還有教皇的稱號。每屆教皇去世后,這枚印章戒指都要在樞機主教在場的情況下,被教廷總司庫用鑿子鑿毀,新教皇即位時獻上新的印章戒指。
早在1790年,法國就用機器制作過信封,但未獲普及,這是因為使用機制信封郵費實際上增加一倍。1840年以后,郵費不再按紙的張數(shù)計算,信封才逐漸地得到廣泛使用。雖然如此,在英國將信封的外緣折疊上來,然后用膠或火漆封緘的習慣,一直持續(xù)到19世紀50年代。1840年以前經(jīng)郵寄使用過的信封現(xiàn)存數(shù)量極少,因此成為集郵者高價爭購的郵品。
從19世紀中葉開始,隨著西方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火漆封印和印章戒指不再適合日常需要,于是出現(xiàn)了用金屬或橡膠制作的帶柄圓形圖章,蘸取墨水后蓋在文件上。
回到今天,當印章如此普遍時,人們又復古地追尋起這一枚傳統(tǒng)的火漆封印。慢慢地炙烤,慢慢地融化,慢慢地凝固,每一絲細節(jié)都呈現(xiàn)了寄禮物人的誠意和用心。
火漆封緘,一份凝結時間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