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佐,單 艷
(1.騰沖縣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所,云南騰沖679100;2.隆陽區(qū)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所,云南保山678000)
西南地區(qū)水熱資源豐富,為該區(qū)多熟制提供了有力保障,在農(nóng)業(yè)部發(fā)布的2013年糧食增產(chǎn)模式攻關方案中,將麥(薯) -玉-薯(豆) 1年3熟制作為西南地區(qū)主要推廣模式納入[1]。云南省在提高耕地復種指數(shù)的研究中,摸索出了大量的高效栽培模式[2~5],然而這些3熟制栽培兼顧了“糧袋子”和“錢袋子”,但未考慮“油瓶子”問題。
騰沖縣于1996年開始探索“煙+糧+油”1年3熟模式,因地制宜選用新良種,強化集成技術配套,實施規(guī)模化及規(guī)范化種植,提高復種指數(shù)、增加晚秋作物,達到增加糧經(jīng)作物總量的目的。到2014年全縣共推廣“煙+糧+油”1年3熟模式10.76萬hm2,烤煙平均單產(chǎn)1 980 kg/hm2,玉米平均單產(chǎn)3 363 kg/hm2,大豆平均單產(chǎn)1 297.5 kg/hm2,油菜平均單產(chǎn)2 436 kg/hm2,實現(xiàn)了面積和單產(chǎn)的穩(wěn)步提升。通過“煙+糧+油”1年3熟模式推廣,近3年來實現(xiàn)烤煙總產(chǎn)3 888.72萬kg,玉米總產(chǎn)3 038.27萬kg,大豆總產(chǎn)1 376.08萬kg,油菜籽總產(chǎn)4 784.3萬kg,產(chǎn)值136 268.61萬元,實現(xiàn)了面積、單產(chǎn)、效益的穩(wěn)步發(fā)展?!盁?糧+油”1年3熟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經(jīng)濟、社會及生態(tài)效益,有效的解決糧經(jīng)作物茬口矛盾突出的問題,促進農(nóng)業(yè)增產(chǎn)、農(nóng)民增收,為騰沖縣煙、糧、油的協(xié)調發(fā)展找到了一條成功之路。
堅持隔年輪作制度,把烤煙布局在最適宜區(qū)和適宜區(qū)。
選擇紅花大金元、K326、NC297、云煙85等優(yōu)良品種。
采取漂浮育苗,培育無毒壯苗。1月20-30日播種,播種采取壓穴播種,每穴播種1~2粒。
1.4.1 溫度管理
播種至出苗期間,盤上5 cm處溫度控制在27~29℃;出苗至小十字期,苗上5 cm處溫度保持在27~32℃;大十字期以后,苗上5 cm處溫度繼續(xù)保持在27~32℃,最高溫度不能超過36℃。
1.4.2 濕度管理
播種至齊苗期濕度保持在85%左右,28℃時干濕球溫度相差值1.5~2.0℃;小十字期濕度保持在75%左右,28℃時干濕球溫度相差值3.0~3.5℃;大十字期以后濕度保持在55%~65%,28℃時干濕球溫度相差值5.5~6.0℃。
1.4.3 光照調控
播種到大十字期,遮陽網(wǎng)放下覆蓋小棚遮蔭,大十字期以后逐步減少覆蓋遮陽網(wǎng)的時間,5片真葉時(接近封盤)全部揭除遮陽網(wǎng)。
1.4.4 通風換氣
煙苗較小時早上不通風換氣,煙苗生長到大十字期后,陽光照射到棚內1 h開窗通風換氣。
1.4.5 水分管理
育苗池水深度保持10 cm左右為宜,播種前放水和每次施肥前補水至12 cm,中途不加水(除池膜通漏外),如營養(yǎng)液深度低于7 cm時加水至12 cm,并根據(jù)加水量添加適量營養(yǎng)液肥。
1.4.6 肥料管理
在播種后5 d,每個小棚施營養(yǎng)液肥1.2 kg(1.2‰的濃度)。播種后40 d,以每個小棚施營養(yǎng)液肥1.2 kg(1.2‰的濃度)。播種后50 d,以每個小棚施營養(yǎng)液肥0.6 kg。
1.4.7 間苗、補苗、定苗
小十字后期,及時拔除多棵苗、螺旋根苗、弱小苗,用拔出的健壯苗移栽在無苗的孔穴中。
1.4.8 剪葉
煙苗 5~6片葉、莖稈高度達4~5 cm時開始第1次剪葉,剪葉位置距生長點上3~4 cm,剪去最大葉的30%~50%,視苗情間隔5~7 d剪葉1次,第1次、第2次剪葉采取“平打”方式,以“抑大、促小”的原則調節(jié)煙苗大小,只剪綠色最大葉的30%~50%,第2次和第3次剪葉時需把黃腳葉全部剪除,第4、5次剪葉已接近成苗期,可適當“重剪”,距生長點3~4 cm以上的頂葉可剪去50%左右,移栽前3~5 d停止剪葉。
第2~3次剪葉后,應逐步對煙苗進行煉苗,白天加大門、窗的打開幅度,延長開窗時間,或卷起部分棚膜,夜晚蓋膜保溫,移栽前5~7 d可揭除棚膜只留防蟲網(wǎng)進行煉苗。
深耕細耙,深耕25~30 cm,耙細。在四周開挖排水溝,較大田塊還要開挖腰溝,溝深45 cm以上。按1.2 m的行距拉線起墑,墑高田煙35 cm以上、地煙30 cm以上,墑面寬55~60 cm。起毛墑高10~15 cm,在毛墑中心線兩側約10 cm處施入計劃的底肥,進行第2次起墑,墑高30 cm。最后進行地膜覆蓋。
施復合肥450 kg/hm2和農(nóng)家肥7 500~15 000 kg/hm2作底肥。移栽時用復合肥75 kg/hm2溶解成0.5%濃度的肥液作“帶水帶肥”移栽。移栽后5~7 d用硝酸鉀150 kg/hm2兌水提苗。移栽后25~30 d結合揭膜培土,用復合肥300~375 kg/hm2和硝酸鉀75 kg/hm2環(huán)施。移栽后40 d用復合肥75 kg/hm2做平衡肥。
從4月15日開始到5月5日前移栽結束。種植密度為行距120 cm,株距50 cm,栽煙16 500~17 250株/hm2。
一是移栽時澆足肥水,并及時用細干土覆蓋栽煙孔穴;二是在還苗期查塘補缺,防治地下害蟲;三是適時揭膜培土、中耕除草;四是留足葉片,適時封頂,全田50%以上煙株現(xiàn)蕾或中心花開放1~3朵時,根據(jù)煙株長勢適時進行封頂,結合煙田肥力供應情況確定合理的留葉數(shù),及時打去多余煙葉;五是加強病、蟲、草害防治,做到“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最好進行統(tǒng)防統(tǒng)治,個別發(fā)病嚴重的田塊要重點防治。
騰沖縣的烤煙套種玉米田塊必須選擇海拔1 650 m以下的區(qū)域,以保證玉米抽穗開花期的適宜溫度。
選擇地下水位較低、易排易灌、土質疏松、耕作層深厚、土壤肥力高的煙地套種。
在播種前對套種田塊通過化除或人工鏟出煙墑、埂邊等田間雜草,抑制病蟲害、增加土溫、改善田間濕度及通風等田間環(huán)境。
因地制宜地選用近年來試驗示范推廣成功的,具有早中熟、抗逆性強、高產(chǎn)的德玉5號、北玉16號、北玉20號等良種。
適期早播有利于玉米生長,提高其產(chǎn)量及品質,但必須結合煙葉的采收,宜在田間煙株中下部葉已采摘時及時選晴天播種,但必須在8月上旬前播種結束。如不能按期播種的田塊,應改種大豆。
每煙墑播種1行,在煙墑頂部單行套種,用小鋤頭挖穴點播,穴距25 cm,每穴播種2粒,用種量22.5 kg/hm2,每穴留苗1株,種植密度3.3~3.75萬株/hm2。
一是及時間苗、定苗。在玉米3~4葉期及時間苗、定苗,每穴留健壯苗1株;二是及時中耕、追肥??緹煵墒战Y束后,及時清除煙桿、雜草,進行中耕、培土、追肥,追施2次苗肥和1次穗肥,第1次苗肥施尿素75~120 kg/hm2,第2次苗肥施尿素150~225 kg/hm2,穗肥施尿素225~300 kg/hm2;三是加強病蟲草鼠害防治。主要是對玉米大小斑病、灰斑病、地老虎、玉米螟、粘蟲、蚜蟲及草鼠害防治,重點要加強玉米灰斑病的監(jiān)測和防治。
成熟后要及時收獲,便于后茬作物的及早有效管理。
播種前清除煙墑、埂邊等田間雜草并開溝排水待播種。
選擇生育期早、抗逆性強、豐產(chǎn)性好,通過試驗示范獲得成功,適宜騰沖縣種植的德豆1號、滇豆5號、滇豆7號等良種。
在烤煙中下部煙葉已采摘時及時播種,要求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播種結束。
每壟煙播種3行,分別在煙墑頂部及兩側各穴播1行,穴距25~30 cm,每穴播種2~3粒,栽15~18萬株/hm2,用種量 37.5 kg/hm2。
及時中耕除草,加強對大豆螟、蚜蟲等蟲害的防治。
在套種玉米達乳熟期(大豆黃熟期或收獲后)通過化除及人工去除煙墑、埂邊等雜草,以煙溝為中心對兩側煙墑淺中耕做墑,墑面寬55~60 cm。
選用經(jīng)幾年來示范表現(xiàn)高產(chǎn)、優(yōu)質、抗逆性強的中早熟品種渝油28號、南油雜12號、種都油998等品種。
選擇前作為玉米的地塊作苗床地。
套種油菜適宜播種期在10月上中旬。
視所套種玉米成熟期及節(jié)令確定移栽期,應在11月中旬移栽結束。
在做好的墑面兩邊各栽1行,小行距50 cm左右,大行距70 cm左右,株距25 cm,移栽密度6~6.75萬株/hm2。
一是在玉米收后及時剔除玉米稈并清潔田園,搞好查苗補缺;二是施足底肥適時追肥。移栽時施農(nóng)家肥15 t/hm2、專用復合肥375~450 kg/hm2、尿素105~150 kg/hm2、硫酸鉀 75 kg/hm2、硼砂 22.5 kg/hm2,移栽后7~10 d用尿素75~90 kg/hm2兌清糞水澆施,在提苗20 d后用尿素105~150 kg/hm2兌水澆施,蕾苔肥施復合肥225 kg/hm2、尿素225~300 kg/hm2;三是加強病蟲害防治。苗期重點防治油菜跳甲、菜青蟲和油菜根腫病、霜霉病,中后期重點防治蚜蟲和莖核病、白銹病。
[1]農(nóng)業(yè)部種植業(yè)管理司.農(nóng)業(yè)部辦公廳關于印發(fā)《糧食增產(chǎn)模式攻關方案》的通知[EB/OL].2013-03-05[2013-09-14]http://www.zzys.moa.gov.cn/tzg-gzzy/201303/t20130318_3311337.htm.
[2]段建強,張磊,張曉林,等.“水稻—鮮食玉米—西瓜”一年三熟高效栽培模式[J].南方農(nóng)業(yè),2012,6(5):35-37.
[3]萬雪.隆陽區(qū)一年三熟栽培技術 [J].大麥與谷類科學,2010(3):28-29.
[4]劉云偉,李曉玲.彌勒縣山區(qū)一年三熟高效栽培模式[J].云南農(nóng)業(yè)科技,2011(2):42-43.
[5]康洪燦,楊明鏖.低溫多雨區(qū)一年三熟高效栽培模式[J].作物雜志,2005(6):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