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本文以凱瑟琳·曼斯菲爾德的短篇小說《花園茶會》為例,從主題、敘事語言及敘事視角三個方面對其短篇小說的創(chuàng)作風格進行分析,表現出小說鮮明的現代主義傾向。
關鍵詞:《花園茶會》 主題 敘事語言 敘事視角
作為20世紀初擁有眾多杰出成就的英國短篇小說家,凱瑟琳·曼斯菲爾德(1888-1923)以獨特的寫作技巧進行創(chuàng)作,表達出鮮明的現代主義特征,推動了20世紀現代主義文學的發(fā)展。曼斯菲爾德因其細膩簡潔的語言,多重轉換的視角,高深獨到的主題被譽為“英國短篇小說大家”。
《花園茶會》描述的是薛立丹家的故事,小說主人公是正值豆蔻年華的蘿拉。身為中產階層的富家小姐,蘿拉生活富足,無憂無慮。這個年齡段的女孩兒具有一些很普遍的特征:享受青春、追求幸福,對未來的生活充滿積極向上的幻想,但也經歷著成長的煩惱,發(fā)生在身邊的一件小事,甚至別人的一句話都會使她們認識到生活中的陰暗面?;孟肱c現實的交織給她們的心靈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引導她們不斷去探索生活,領悟生活的真諦。通過花園茶會,故事展示了蘿拉自我意識的覺醒及其內心成長的歷程。
一.死亡主題
正如曼斯菲爾德于1922年在給威廉姆·格哈地的書信中寫到,她極力通過創(chuàng)作去表現“生活的多樣化以及我們如何試圖適應一切,包括死亡”。在《花園茶會》中,死亡主題體現的不是蘿拉的死,而是透過她的眼睛所見證的死亡。小說中最震撼人心,最成功的一部分僅僅占據了150字的篇幅。
“一個年輕人躺在那里,正在酣睡——睡得這樣熟,這樣深, 使得他遠遠離開了她們兩個。呵, 這樣遙遠,這樣寧靜。他在夢鄉(xiāng)。永遠別叫醒他。他的頭陷在枕頭間,眼睛閉著,在合攏的眼睛下,什么也看不見。他把自己交給了夢?;▓@茶會,食物籃子,還有花邊衣服,這些和他有什么關系呢?他離這一切都太遠了。他是奇妙的,美麗的。在它們歡笑著,音樂飄揚的時刻,這奇跡來到胡同里。幸?!腋!磺卸己?,那沉睡的面孔在說。原該如此,我滿意?!?/p>
此處明顯曼斯菲爾德通過第三人稱有限視角來突顯蘿拉的內心活動,其實她表達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以達到自己心靈上的平靜。看到這個死去的人,帶來的震撼使得蘿拉體味到生活中并不只有充滿歡樂的花園茶會,除了生機勃勃的生命,還有陰暗壓抑的死亡。
小說的最后一幕是蘿拉離開那間小房子,回家的路上碰見了前來找她的哥哥勞利。深陷疑惑又茫然無助的蘿拉試圖向哥哥表達她從令人震驚的死亡的臉,明白了生命的意義:"勞利用手臂圍著她的肩……‘可怕嗎?‘不,蘿拉哭著?!喼笔巧衿?。不過,亨利——她停住了,望著哥哥?!松遣皇恰谄诎?,‘人生是不是——但是人生是什么,她沒法說明白。沒有關系。他很明白?!皇敲??親愛的?勞利說”。
就在這短短的一天,蘿拉感受到了之前從未感受過的。她先是享受了花園茶會帶來的喜悅,后來又體會了死亡帶來的感觸。從富裕到貧苦,從生命到死亡,這一連串的體驗使她真真正正領會到了生活的殘酷復雜性。她似乎理解了,但無法用語言表達出內心感受。然而在此兄妹倆似乎達成了共識,他們之間的共鳴也暗示了勞利的人性化,這與薛立丹家其他人的漠不關心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蘿拉褪去了先前的稚氣,自我意識得到覺醒,內心變得愈發(fā)成熟,完成了一次內心思想的洗禮。
二.敘述語言
由于她的小說往往取材自日常生活中的尋常事件,情節(jié)上不甚突出,小說敘述語言就顯得更加重要。在《花園茶會》中,我們可以看出作家如何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的語言氛圍:具有明顯的口語色彩,多音節(jié)短簡單詞組成的簡單句。然而,敘述語言所營造出來的氛圍卻不粗淺,清新隨意的格調中透露出女作家的優(yōu)雅遣詞造句。從一開始,我們就能感受到整個小說的語言氛圍。
曼斯菲爾德沒有介紹背景和任何開場白,開頭的第一個單詞使用的連詞“and”仿佛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顯得自然隨意,使讀者以輕松的狀態(tài)進入小說。她所選用的文字幾乎全是短音節(jié),頗富韻律感,讀上去如行云流水。從形式和內容上同時具有詩歌的“味”和“韻”,“情”與“調”。所用的形容詞和比喻都帶有較強的主觀色彩,這些主觀的情緒交織在客觀的描述語言中,顯得沉著、不張揚。
三.敘事視角
為多方位表現人物的思想,曼斯菲爾德在短篇小說中靈活運用多種敘事視角,并在其中自由轉換: 由全知全能的敘事視角轉為限制型視角,更多地采用“內聚焦”。《花園茶會》的主人公勞拉是一位十六、七歲、心地善良、自小生活在父母保護傘下、過著錦衣玉食生活的富家小姐,其思想、情緒波動較大。為表現勞拉意識活動的流動性和飄忽性,曼斯菲爾德大量采用自由間接敘述,從敘事聚焦的角度來說,屬于“內聚焦”。以《園會》第二節(jié)中的一段為例:“……他彎身捏著薰衣草的嫩枝,然后聞著拇指和食指上的香氣。蘿拉看見這姿勢很覺驚奇,他居然在乎這些——在乎薰衣草的香氣。她認識的人里有幾個會這樣做?……為什么她不能有工人朋友呢?……她和這樣的人會相處得好的多?!?/p>
從上面這段引文可以看出,敘述者雖然是第三人稱代詞“她”,但這個“她”實際上游離于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之問,表面上是作者在敘述,實際上是人物意識在流動雇工彎腰、摘花、聞香這一系列細小的動作突然使勞拉對平日里無所事事的紈绔子弟產生了怠倦之意,而萌生出“她和這樣的人會相處得好的多”的想法,這是勞拉內心深處平民意識的萌動,也正是勞拉的這種平民意識使得原本波瀾不驚的園會在她對鄰居之死的一再追問下一波三折?!皟染劢埂钡牟捎迷谝欢ǔ潭壬先∠藬⑹抡咴u論、干預作品的權力,使讀者真切地觸摸到勞拉閃爍不定、復雜多變的內心世界。
為了更全面真實的表現生活的原生態(tài)和人類心靈的繁復,曼斯菲爾德還嘗試用多重視角取代單一視角,通過對敘事視角的頻繁切換,設置了眾多的觀察角度,這是曼斯菲爾德短篇小說發(fā)展的又一次創(chuàng)新。在小說中,幫工、鄰居、勞拉的母親、姐姐、父親等人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合多次提及同一件事——鄰居之死。由于對同一事件各個敘述者之間矛盾的敘述及反應——惋惜、悲傷、漠然、氣憤、好奇,使勞拉對生命與死亡、瞬間與永恒、美麗與丑陋、幸福與憂愁的內涵產生了懷疑。小說在勞拉對人生意義的追問中戛然而止,從而使人物這刻的頓悟顯示出某種含糊性、開放性和包容性,成功地避免了敘事的封閉以及隨之而來的意義的確定,充分調動了讀者的能動性。
曼斯菲爾德靈活運用多重敘事視角從深度和廣度上開拓了短篇小說的主題意境,在獨具魅力的語言氛圍中引起讀者對生活、人生和社會的深層次的思考。曼斯菲爾德富有現代主義的藝術風格給她那看似平凡的作品增添了無窮魅力,她獨樹一幟的現代小說敘述藝術擴大了短篇小說的藝術表現力,深深影響了20世紀現代主義短篇小說的創(chuàng)作。
參考文獻
[1]曼斯菲爾德.《曼斯菲爾德書信日記選》[M].陳家寧編.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1:177.
[2]Mansfield ,K.TheCollected Stories of Katherine Mansfield [M]. Ware:Wordsworth Editions Ltd.2006.
[3]趙文蘭.《曼斯菲爾德小說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4]徐晗.《凱瑟琳·曼斯菲爾德短篇小說現代主義特征研究》[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7.
[5]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介紹:李若晗,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