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叔陽/文 張 坤/評
春天的夢
蘇叔陽/文 張 坤/評
黎明,窗外飄著雪花,靜靜地,靜靜地……啊,多像夢的使者。驀地,幾行詩句涌上心頭,我急忙提起筆記下來:
閃亮的雪花,輕柔晶瑩,
每一片都是一個溫馨的夢。
讓樹枝看見了新綠,
讓街道看見了濃陰。
哦,在這落雪的早晨,
我忽地聞到了丁香的芬芳,
聽見蜜蜂的歌唱……
我看著謄在紙上的字跡,陡然意識到,這不過是流露了我的心意:我在夢中焦渴地呼喚著春天。
春天是可愛的嗎?特別是在這里,短促的猶如蜉蝣的生命,只一閃,就是烈日炎炎的夏天。
春天是值得留戀的嗎?特別是在這里,常常有漫天的風沙,吹干你生命的汁液。
但我還是喜愛它,像喜愛我最傾心的戀人;我還是執(zhí)拗地追尋它,像追尋早已消逝了的我的童年。
因為最短促的春天,也還是春天,可以看得見積雪里萌生的小草,枯枝上吐出的嫩蕾;可以看見綠色,這生命是最基本的色素;可以看見鮮紅,這滾燙的血液的火焰。而沒有了色彩,也就沒了旋律,沒有了詩歌,沒有了舞蹈,沒有了運動,沒有了一切!春天賦予世界以色彩,賦予希望,賦予未來。
再寒冷的春天,也還是春天。只要挺得過那風沙,人們總會脫去厚厚的外裝,活動一下僵硬的軀體,喚醒沉睡在靈魂里的種種追求。
因為有了對春天的渴慕,對春天的夢想,我忍耐住了許多許多寒冬。
三十多年以前的一個冬天。那時候好像比現(xiàn)在冷得多,科學家們斷定,我們的星球?qū)⒆兊脺嘏饋?,我不知道這是好還是壞。我只記得,那時候冬天的早晨,赤手去握鐵條,會把手粘掉一層皮,吐到地上的口水,立時就會凝成小小的冰塊。那時我比今天年輕,是個孩子。可我覺得一切都沒有希望,我曾在作文里發(fā)過“人生如夢”的嘆息。我那時只有十歲呀。可是春風吹開了故都的城門,也朗清了我心靈上的迷霧。我真的像一棵小草發(fā)出了青春的嫩芽,在我的面前伸展開一條鋪滿鮮花的道路。從那時起,我知道了春天與希望同在,春天與溫暖俱來。哦,我懷念,懷念那給了我們民族和所有我們民族子孫以幸福、以理想的一九四九年的春天。
我也還記得過了二十年以后的那個嚴冬。我在長城以外的一個荒蕪的村莊,經(jīng)受“脫胎換骨”的革命教育。我記得那帶著冰碴的紅高粱面糊糊,記得那縮肩拱背的農(nóng)民木然的眼睛,記得那陽坡下避風的土洞。在那兒,有木然的眼光的農(nóng)民,為我燒起一小堆用枯葉燃起的野火,烤暖我的腳,烤暖我的心,送給我一個烤熟的土豆。在那兒,我曾經(jīng)蜷縮著睡去,夢見了春天:淙淙的水,搖曳的花。夢見妻子溫柔的手臂,小兒子的笑臉——他那時剛剛出生不久??苛舜禾斓膲?,我熬過了踐踏靈魂的歲月??晌铱傇趩栕约海核麄円灿写禾斓膲魡??那些奉獻了自己的一切,而依然貧困的,有著木然的眼的農(nóng)民?
又是一個春天。祖國的大地被淚水漂起,人們哭訴一個巨人的長睡,仿佛他帶走了所有的人內(nèi)心里對春天可憐的夢幻。
然而,春天畢竟來了,雖然遲了,雖然挾著風沙,雖然難免地還殘留著嚴冬的寒氣??伤吘故谴禾臁?/p>
地球上不能沒有春天,人生里不能沒有夢幻。我愿春風把夢吹撒到一切人的心頭。把那令人心寒的木然的眼睛,吹活轉(zhuǎn)來,放出活潑潑的光芒。
我們不能苛求春天,因為春天是冬天的產(chǎn)兒。她有母體的印痕,但她不同于母親。她嬌嫩,柔弱,可她有長長的未來,她的每一個細胞
都是希望的種子。嚴冬所誕生的并不是嚴冬。因此,人類才向她呼喚,才把她贊頌。
這里的春天是短促的,而且常常挾裹著風沙。但我生長在這兒,我必得愛這個春天,這個屬于我的春天。
晶瑩的雪花,正在為春天鋪下了襁褓,陣陣的鞭炮正在為春天催生。我在夢中焦渴地呼喚著春天,又將在春天里編織新的夢幻。
啊,祖國的春天吶,家鄉(xiāng)的春天吶!就算你短促到只有一瞬,為了這一瞬里所凝集,所包容的未來的一切,我也愿意奉獻出我的生命。
春天快來吧!
一九八一年二月三日春節(jié)前夕北京
[感悟]描繪春天的詩文,古往今來,難以盡數(shù),人們?yōu)楹文敲聪蛲禾炷兀吭谶@篇散文里,作者為我們道出了其中的緣由。隨著黎明的一場春雪,作者將我們緩緩地領(lǐng)進了文章里。我們好像進入了一個如夢如詩的境界,作者安排了一個多么攫人的開頭!
每一片雪都是一個溫馨的夢,那是因為每一片雪都帶來了一則春的消息。在那落雪的早晨,作者聞到了丁香的芬芳,聽見了蜜蜂的歌唱……他在焦渴地呼喚著春天,他在夢里迎來了美麗的春天。
緊跟著,作者用一句“春天是可愛的嗎”領(lǐng)起下文,引出了本文的宏旨。
時至于春,則不管那多么短暫,多么寒冷,她有了春天的色彩,春天的生命力。她驅(qū)走了單調(diào)乏味,驅(qū)走了僵硬瑟縮。她賦予了世界以色彩和希望,她喚醒了沉睡在靈魂里的種種追求。作者,以及和作者一樣向往春天、謳歌春天的人們,正是因為春天的這種特質(zhì),才會焦渴地呼喚春天,才會有那美麗的、詩一般的“春天的夢”。
正因為春天“賦予希望,賦予未來”,所以作者寫 “對春天的渴慕,對春天的夢想”,使他“耐住了許多許多寒冬”。文章至此,又引出一層。
三十多年前的冬天,寒冷令作者感覺到“一切都沒有希望”,一九四九年,共和國的春風“吹開了故都的城門”,也朗清了作者心靈上的迷霧。他第一次認識到了“春天”的意義,他知道:“春天與希望同在,春天與溫暖俱來”。一個失望的孩子,看到了他的面前伸展開“一條鋪滿鮮花的道路”,這是春天的力量!
又過了二十年的那個冬天,作者在長城以外一個荒涼的村莊又體味到了冬天的寒冷。在那酷寒中,他夢見了春天,“淙淙的水,搖曳的花”,縈于耳際,浮于目前。妻子溫柔的手臂與兒子的笑臉都成春的意象。靠了這春的夢幻,他“熬過了踐踏靈魂的歲月”。這同樣是春天的力量!
又是一個季節(jié)上的春天,可卻是政治上的寒冬,作者懷著無限深情寫了周恩來總理的長逝,他“帶走了所有的人內(nèi)心里對春天可憐的夢幻”,政治氣候在那個時刻確已到了酷寒的地步。然而,春天畢竟來了,“雖然遲了,雖然挾著風沙,雖然難免地還殘留著嚴冬的寒氣??伤吘故谴禾臁!边@字詞間有著深刻的政治內(nèi)涵,也寓有豐富的人生哲理。
幾經(jīng)冬春,幾回夢幻,人在這個過程里成熟。讀者在這時讀出作者對春天的信念,對春天的真知。春天雖然短暫、嬌嫩,“可她有長長的未來,她的每一個細胞都是希望的種子”。作者在這里要告訴我們的是,不要因為春天短暫、春天還有寒冷而對春天喪失信心,“嚴冬所誕生的并不是嚴冬”,春天畢竟是春天。為了即使是一瞬的春天里所凝集、所包容的未來的一切,人們在真正地理解了春的意義之后,會用他們的生命、愛與真誠去擁抱春天的。這也正是作者在本文中所表達的真誠的愿望。
[作者單位:安徽省臨泉縣阜臨路陽光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