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雪欽
(福州四中桔園洲中學 福建 福州 350000)
《鷺江報》對廈門社會的影響
池雪欽
(福州四中桔園洲中學 福建 福州 350000)
通過走訪福建省圖書館古籍部和閩清縣圖書館,閱讀原版《鷺江報》和相關的地方志文獻,對本報的內容體系進行相對客觀的記錄,進而反思近代報刊對當?shù)厣鐣挠绊懞蛦⑹?,對于現(xiàn)在研究近代報刊提供一些史實資料。
鷺江報;內容體系;社會影響
《鷺江報》是廈門首家近代報刊,對廈門地區(qū)的報業(yè)發(fā)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促進了東學西漸,成為廈門當時與全國各地進行信息交流的渠道之一,對于我們現(xiàn)在研究近代報刊提供了寶貴的史實資料。據筆者調查,目前還沒有多少文章對《鷺江報》作系統(tǒng)的研究,近年來有提到《鷺江報》的文章,主要以研究近代報刊或者區(qū)域性報刊為主題的情況下對其一筆帶過,沒有作深入研究,因此筆者才有了寫這篇文章的念頭,著重從歷史學和圖書館學的角度對《鷺江報》進行初步的探討與反思。
1.1 概況
《鷺江報》是廈門首家近代報刊,于1902年4月28日(清光緒二十八年三月二十一日)在廈門出版。創(chuàng)辦人是英國牧師梅遜·山雅各,初時報刊地址設在廈門市區(qū),后又遷至鼓浪嶼雞母山?!耳樈瓐蟆纷畛?人,后陸續(xù)增至13人,其中比較出名的有我們熟識的連橫,連戰(zhàn)的祖父,他是最晚加入的[1],辦報的主要人物除了總主筆、總經理山雅各之外,還有12位編輯部成員,具體是:
雷崇真、林砥中、連橫、馮寶楨、徐友白、周之楨、馬約翰、胡修德、郭子穎、陳夢坡、汪榮秋、盧戇章。[2]
辦報的班子,從總體上看,可以分為三類人:一是廈門當?shù)氐闹耸?,二是廈門及閩南各地的基督教牧師或教士,三是受聘的知識分子。[3]這三類人的存在,使《鷺江報》的內容更加的豐富多彩。
鷺江報是一份旬刊,十天一期,每期一冊,以線裝成書的形式,屬于普通古籍。連史紙素有“壽紙千年”的美稱,紙白如玉,厚薄均勻,并且不易褪色,作為《鷺江報》的載體,可以增加外觀的美感以及刊印的均勻,有利于抵御因輾轉運輸與長期閱讀中而導致紙質褪色,也有利于保存;鉛字印刷不僅字型美觀、字跡清晰,而且克服了雕版印刷的諸多不便,可以隨時根據需要增刪字詞,而且便于大量印刷,成本相較于雕版印刷要便宜。鷺江報從創(chuàng)刊到???,共經營了四年時間,創(chuàng)刊90期,后來因為刊載金門教案一事,英國領事館脅迫廈門地方政府將報館封閉。
1.2 具體內容
鷺江報涉及的內容頗為廣泛,從上層士大夫的奏折,到底層百姓的社會見聞,使文化不再只是貴族以及官宦家庭的專利。以第二十五期為例,從內容上可以看出《鷺江報》的經營方式以及編輯撰文的側重點,這期的編輯有林砥中、Elitor等人,正文部分有28頁,總字數(shù)約兩萬五千字,正文部分有“論說”、“上諭恭露”、“緊要奏折”、“中國紀事”、“外國紀事”、“匯論”、“名家談叢”、“西文譯編”、“路透新電”、“閩嶠瑣聞附錄”以及“告白”。
1.2.1 論說
“論說”下有三篇文章,分別是中國編輯林砥中的“論力”、英國牧師山雅各的“論報館訪事之關系”和“英富商荷君塵傅”,在“論力”中有提到“支那前古世界吾姑不論,請論中古近古周秦以下之民族皆盜力所管轄也,若劉邦若李世民若趙匡……日本之維新也為泰西諸國所賤視……法之困于普也,普皇重起賠,欲絕其生機,及法人提醒志氣,卒報普之深仇,昔何其衰,今何其盛,曰惟力之故”[4],從這些言論,可以看出林砥中是鼓勵國人通過暴力革命以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的,并且認為曾經的洋務派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好言公理好論公法”。在“論報館訪事之關系”中,洋牧師對于中西的報館作如下描述:“華報選用訪事不甚著想,意每致濫竽,此中西報體優(yōu)劣所由分也”[5],可能有些炫耀之意,但也說明了我國對報業(yè)的重視程度還不夠,制度亟待完善,報刊編輯人員的素質也需要進一步的提高;文化作為一種上層建筑,得不到足夠的重視,也是當時動蕩不安的社會環(huán)境造就的。
1.2.2 閩嶠瑣聞
“閩嶠瑣聞”作為附錄,它主要是記錄福州、泉州、漳州、廈門的民風民情,內容豐富,按照地區(qū)進行收錄,涵蓋有社會治安、稅收走私、疫情防疫、社會奇事、育才選才、外事活動、政府文件、文化教育、封建迷信。例如二十五期中記錄的封建迷信的“丁祭遇雨”:“漳郡自正月以來多情少雨,不料前日丁祭之時衣冠濟楚,方行跪獻,忽大雨傾盆從空而下,各官猝不及防,以致奔避,恐后不復升降如儀矣”[6],還有海關近況:“石碼海關向來積弊甚多,茲經省垣特派干員查辦實力……”,一般每條記錄的篇幅都比較短小,大約30到40字之間。
1.2.3 廣告
在正文之前,還有一些本報館的事項說明,有“本埠售報處”、“外埠寄售”、“告白價目”、“本報價目”、“鷺江報癸卯年發(fā)行廣告”,從這些內容,可以使讀者更好地了解本報的近期活動以及一些政策。其中“本埠售報處”包括兩個地方,即廈門鼓浪嶼鹿耳礁本館與賣雞巷藏書所,而“外埠寄售”的地點就多了,如福州城內南街診壽堂藥房、城外觀音井診壽堂藥房,泉州南街禮拜堂、惠安城隍廟口福音堂、金井禮拜堂等,漳州接官亭廣學會分局、城內禮拜堂、石碼丁酉巷禮拜堂等等,還有汕頭、香港等地,從這些售報地點,可以看出《鷺江報》的發(fā)行渠道,主要有禮拜堂、西藥店、布店、書店,商店以及各地報社發(fā)行。在《鷺江報》的“告白價目”中寫道:“第一次三十七字起碼取洋銀一元,第二次至第七次每行取洋銀五角,全年每行取洋銀二角半……”制定了優(yōu)惠價格,采取遞減收費的方式鼓勵作者多登;而在“發(fā)行廣告”中,則向外界說明本報館的最新動態(tài),如本期中寫道:“廣征海內通人,精心編撰新理新論以饗同胞,本年篇幅頁數(shù)較舊年增多三分之一……本擬重增報資以充經費,因念風氣初開不欲阻文明進步,故價目仍照襄例”。
1.2.4 其他
本期有“中國紀事”17則,“外國紀事”25則,內容甚為龐雜,對于促進中西方的交流起到了一定作用;“匯論”主要是刊載其他報刊的言論,如政藝通報、蘇報、大公報等;“名家談叢”是對中國古代的名人進行評論,而與此相呼應的是“西文譯編”,主要翻譯一些西方政治、經濟以及法律論著,對于我們了解西方的制度,借鑒他們的優(yōu)良思想和做法;“告白”主要是刊登一些書店、商店、洋行的廣告與通知。
報紙的發(fā)行傳播,無疑為當時充滿了激烈的矛盾和斗爭的的社會帶來一股清新的風,可能,它不會有以四兩撥千斤的神奇功效,卻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深入人心,潛移默化的改變著民智,推動中國近代化歷程。
2.1 宣傳了基督教
基督教作為一種外來宗教,在最初的幾十年遭遇了華夏人民極大的排斥,由于民族文化的優(yōu)越感和仇視殖民侵略的情緒,使中國人民在十九世紀初對基督教充滿了蔑視和冷漠。[7]雖然,隨著各項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帶給了傳教士們越來越多的便利,使得他們在華的工作重心逐漸轉向政治,到了《鷺江報》時期,報刊已經成為發(fā)表政治、經濟、軍事問題的政治論壇,甚至已經成為干預中國時局演變的政治工具,但是不管他們發(fā)表的報刊內容有多少宗教信仰的思想,在客觀上已經把一種宗教文化深植入了中國人民的心中。
2.2 宣傳了“西學”
為了擴大報刊的社會影響,報刊中出現(xiàn)了西方文化,文化結構可以分為三個層面: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8],從鴉片戰(zhàn)爭的技能學習到洋務運動時期的先進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再到甲午中日戰(zhàn)爭之后的政治制度效仿。雖然在報刊中傳播的西學內容都比較淺,但是它的通俗易懂,對于當時思想被禁錮,國家又處于多事之秋的中國來說,收效還是比較顯著的,給當時具有憂患意識的先知先者們以思想的啟蒙。對于傳教士來說,西學具有特殊的利用價值,借此可以炫耀西方的文明與發(fā)達,可以與中國人傳統(tǒng)的“關于神和宇宙的錯誤觀念”對抗,甚至可以成為一種隱形的控制力量,而文字宣傳則可以使百萬的人改變頭腦”,以使泱泱大國的眾多百姓思想被洗腦,接受帝國列強的擺布。但是,它卻帶給中國人民以反面教育,教會國人怎么反侵略,中國資產階級的先進代表改良派和革命派都把西學視為謀求民族振興和祖國富強的精神武器。
2.3 保留下了大量的史實資料
《鷺江報》作為一份綜合性的時勢報刊,記載了當時國內、國際的新聞和經濟信息。據現(xiàn)有81本原版《鷺江報》的統(tǒng)計,《論說》欄里共計刊登243篇文章,其中可以稱得上政論的有206篇,屬于宗教言論的有10篇,只有27篇是傳記、序跋之類文章,信息量可達到70%~80%,這些言論為現(xiàn)在的學者研究當時的社會以及各國之間的政治關系提供了依據;還有“閩嶠瑣聞”專門記載了當?shù)氐拿袂槊耧L,對于研究廈門當?shù)氐娘L俗習慣及其演變提供了重要史實材料。
《鷺江報》作為廈門首家近代報刊,在廈門的近代報業(yè)發(fā)展史上占據著一席之地,它是近代進步知識分子的思想覺醒以及為此而付出的智慧的結晶。它的經營理念、生存之道、沒落的原因都給我們以啟示。
3.1 從報刊的宗旨看
作為總經理,也是《鷺江報》唯一的外國報館人員,山雅各希望通過辦報干涉中國內政,他強調“主筆與政府并重,故言論記述政府多采而用之,其權與上議院等,主筆之崇貴不待言矣”,而其他的中國編輯,多是當時比較具有憂患意識的被歷史推到臺前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通過辦報喚醒民智,團結各種力量,實現(xiàn)救國圖存的愿望。這種矛盾甚至對立的觀點,在同一份報刊中存在,可見當時言論自由成風。
3.2 從報刊的編輯方針看
《鷺江報》的編輯方針已經和現(xiàn)代的新聞報紙非常接近,而現(xiàn)代新聞報紙也完好的保留了近代報刊的言論自由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相較于現(xiàn)代媒體,《鷺江報》也有明顯的缺點,它所闡述的內容帶有較強的主觀性,夸大了自己的立場,以求籠絡更多的支持力量,作為一種傳播媒介,它進化得還不夠純粹不夠客觀。但是,它也刊登轉載了大量的原始資料,為現(xiàn)在我們研究歷史,評判歷史提供了客觀的依據。
3.3 從報刊的發(fā)行對象和方式看
西方資產階級報刊平民化的辦報理念,催化了中國近代報刊的成熟,也為近代報刊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這種理念打破了中國傳統(tǒng)的報紙只為少數(shù)人服務的格局,也迫使辦報人員開始思考怎樣才能使報紙為大眾所接觸和接受,于是《鷺江報》制定了各種優(yōu)惠政策以吸引中下層的百姓群體,并且通過布置廣泛的發(fā)行網來擴大讀者群。發(fā)行對象的擴大,使報紙的影響力得以加大,也有益于掃除廈門當?shù)氐奈拿?,使普通大眾能夠通過報紙讀字識字;各種政治言論的發(fā)表,也使得人民大眾有了判斷選擇的能力,讓他們在社會發(fā)展的洪流里,更加清楚地看清誰才是救國的主力軍,誰可以帶領大家完成民主富強的近代化建設。
[1]蘇西.鼓浪嶼的連橫舊居.[EB/OL].[2014-12-25].
http://www.66163.com/Fujian_w/dskx/20050513/xs167690.html
[2][3]廈門首家現(xiàn)代報刊《鷺江報》[J].新聞與傳播研究,1990(2):133.
[4]林砥中.論力[M].《鷺江報》,1903(25):1.
[5]山雅各.論報館訪事之關系[M].《鷺江報》,1903(25):3.
[6]閩嶠瑣聞附錄——丁祭遇雨[M].《鷺江報》,1903(25).
[7][9]程麗紅.文化侵略的工具文化交流的媒介——論近代在華基督教傳教士報刊的文化意義[J].社會科學戰(zhàn)線.歷史研究,2006(6):160.
[8]于語和,高梅.中國近代前期的中西文化交流[J].歷史教學,1998(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