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星晨(河南大學體育學院 河南開封 475001)
淺談娛人致趣原理下的中小學籃球教學
張星晨
(河南大學體育學院河南開封475001)
摘 要:現(xiàn)代籃球運動自1895年傳入我國以來,已成為廣大人民群眾喜愛的運動項目之一,它的健身、教育、社交、休閑、益智、宣傳功能已經(jīng)被教育部門、體育教師所認同,是普通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主要教學內(nèi)容之一,受競技體育的影響,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模式難以與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基本理念相適應,產(chǎn)生了諸多問題,筆者針對這些問題,以娛人致趣原理為立足點,從廣大學生的興趣出發(fā),運用文獻法、觀察法等方法,找出中小學籃球教學中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因素,探討娛人致趣原理在中小學籃球教學中的運用。
關鍵詞:娛人致趣籃球教學籃球運動命中爭分
籃球運動是由美國春田市的一名體育教師于1891年發(fā)明的。在當時,他看到當?shù)氐膶W生在做把桃投入桃筐的游戲,受到啟發(fā),這便是籃球運動的雛形。由于這項游戲趣味性很強,又能很好的鍛煉身體,后來便在游戲的基礎上制定了一些規(guī)則,并不斷改進比賽方式,從而逐漸形成了現(xiàn)代籃球運動。現(xiàn)代籃球運動是一個來源于游戲,發(fā)展于游戲的運動項目,集益智、健身、競技、娛樂于一體。其拼搶的對抗性、投籃結(jié)果的不確定性、活動的趣味性,都是促進中小學生參與籃球運動的重要因素。作為一名體育工作者,如何通過籃球教學培養(yǎng)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興趣,逐步樹立學生終身體育的觀念,如何在當前教學目標多元化的教育形勢下,以娛人致趣作為籃球教學的終極目標,確保每一位學生在體育與健康課程中充分體驗籃球運動的樂趣,成為了我們體育工作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1.1娛人致趣原理的定義
娛人致趣原理是運動項目實現(xiàn)其娛人致趣功能的原因和機制。運動項目的娛人致趣原理是指體育運動的娛人致趣功能在不同運動項目活動中的特殊性,揭示運動項目在運動過程中給運動者帶來的快樂感受和美的體驗。[1]
1.2籃球運動致趣的要素——爭搶與命中爭分
田麥久先生在《項群訓練理論》一書中依據(jù)決定競技能力的主導因素將籃球運動歸入技戰(zhàn)能主導類同場對抗性項群,技戰(zhàn)能主導類同場對抗性項群的核心致趣要素是爭搶與命中爭分。拼搶是產(chǎn)生運動興趣的源泉,每個參與籃球運動的人,都會沉醉于拼搶的過程之中,一旦爭搶獲得球權,就會令人們本能中所擁有的欲望得到滿足,成就感也瞬時提升,這種滿足感、成就感會激發(fā)起他們新的拼搏欲望——命中得分。眾所周知,在籃球比賽中,并不是每一次投籃都能命中,正是這種命中的不確定性,激勵著人們不斷地去挑戰(zhàn)自我,激發(fā)起對命中得分的無限期待。[3]
2.1學生的因素
2.1.1學生對籃球課的認識因素
在我國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體育與健康這一學科未列入高考考試項目,許多學生對籃球課不夠重視,據(jù)筆者觀察,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在籃球課上帶上作業(yè)本,坐在一旁做作業(yè),甚至有的學生缺席體育課,在教室里學習語、數(shù)、外等其他科目。對籃球課的認識,影響了他們對籃球課的學習興趣。
2.1.2學生對籃球課的情感因素
情感是體驗、經(jīng)歷之后產(chǎn)生的情緒,通常表現(xiàn)為喜歡與討厭,熱愛與冷漠?,F(xiàn)代籃球運動對參與者的體能、心理能力、技戰(zhàn)術能力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男生在體能方面要優(yōu)于女生,對籃球技戰(zhàn)術的掌握情況也相對較好,一旦在參與籃球運動方面獲得滿足感、成就感,對籃球技術的學習欲望也會大大增加。而一些女生體能狀況欠佳,學習一些較難的技術動作也很吃力,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發(fā)現(xiàn)籃球課太累,太臟,技術較難掌握,她們在情感體驗中只有臟和累,沒有感受到籃球運動帶給她們的快樂,對籃球課程的學習也便沒有了興趣。
2.2教師的因素
2.2.1教師在設計教學內(nèi)容方面的因素
一些體育教師在設計教學內(nèi)容時,只按照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內(nèi)容進行設計,許多老師在安排技術教學時,一般都是按照先學習熟悉球性、運球、傳接球,再學習投籃、持球突破、戰(zhàn)術基礎配合的順序進行教學,教學內(nèi)容不夠鮮活,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具體情況和興趣愛好,學生只學到了光禿禿的技術動作,在實戰(zhàn)中卻不會應用。
2.2.2教師在設計教學程序方面的因素
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國全面地學習了前蘇聯(lián)的體育教學理論,借鑒了凱洛夫的教學模式,這種強調(diào)教師主導地位的教學模式一直占據(jù)了體育教學的主導地位,由于這種教學程序是由較為機械的開始部分、準備部分、基本部分、結(jié)束部分所組成,因此許多學者稱它為“四段式教學”。根據(jù)筆者的觀察,有許多體育教師在籃球課上依然采用這種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過程,他們的教學程序一般都是:(1)集合;(2)準備活動;(3)教師教技術動作;(4)學生學練技術動作,教師巡回指導,糾正學生的錯誤動作;(5)放松活動,教師總結(jié)講評。這種教學過程在過于注重技術動作的細節(jié),而忽略了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認知、心理感應和社會適應等因素,教學在多練的原則下學生的主動性和主體性活動尚未占據(jù)教學的主體地位,顯得較為呆板和沉悶。
2.2.3教師在教學要求方面的因素
學生在籃球課的學習過程中無論是體能、技能、運動智能等方面都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如果體育教師對所有的學生在技能學習方面的要求是相同的,可能會影響到部分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對于一些技術欠佳,接受能力較弱的學生,應適當?shù)慕档鸵螅⒁獗Wo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在對他們進行體育課程學習評價時,應考慮到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和努力程度,適時地給予表揚和鼓勵。
2.2.4教師自身的因素
精力充沛、樂觀向上、性格活潑開朗,體魄健美,是體育鍛煉效果在體育教師身上的完美呈現(xiàn),體育教師若具有較好的性格,精深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在籃球課教學過程中,語言生動形象、簡明扼要、幽默風趣、動作示范正確、大方、嫻熟,課堂氣氛舒適、愉快,這本身就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無形的感召力。
3.1圍繞著娛人致趣原理,重構籃球課教學內(nèi)容
體育教師應圍繞著籃球運動的致趣要素重構籃球課教學內(nèi)容,命中爭分是籃球運動的核心致趣要素,在教學中應大膽地將投籃技術的教學放在首位,對于中學生的投籃教學,在教學中不用本著“單手肩上投籃時手背和小臂的夾角呈90度,大臂和小臂的夾角
呈90度,大臂和軀干的夾角呈90度”的原則進行教學,對于小學生的投籃教學,應遵循“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則,他們年齡小,個頭低,力量不足,可以使用小籃球,低籃筐進行投籃練習,以降低難度,激發(fā)他們的練習興趣。
在籃球課教學中,不應采用機械還原論的方法,將教學內(nèi)容分解得較為零散,應著重學習組合技術,將一些基本技術串聯(lián)起來,使學生能夠熟練地掌握組合技術進行教學比賽,例如可以將行進間運球和單手肩上投籃串聯(lián)在一起,組合成行進間運球接單手肩上投籃,還可以將傳接球和單手肩上投籃串聯(lián)在一起,組合成接傳球原地單手肩上投籃,并要求學生在掌握動作的同時,還要保證投籃的命中率,為教學比賽中合理地運用技術動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3.2改進教學方法,做到學以致用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創(chuàng)新新法”。一切有悖于籃球運動娛人致趣原理的教學方法都應該進行改進,在傳統(tǒng)的學校體育教學方法中,一些體育教師機械地使用糾正錯誤法,在糾正學生的錯誤動作時,對學生的技術動作摳得過細,使學生喪失了對籃球課的學習興趣,即便有些學生的技術動作做得很規(guī)范,在實戰(zhàn)中,還是不會合理地運用?;@球運動來源于游戲,在課堂教學中,應考慮到中小學生的特點,從趣味性較強的游戲入手,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在實際教學中對籃球技術動作進行簡單的示范、講解,然后將這些技術動作編入游戲中,通過游戲的方式進行整體的技術訓練,使學生在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掌握基本的技術動作,做到“在體驗中學,在玩中練”的教學策略。
3.3籃球課技術教學應與比賽相結(jié)合
命中爭分與爭搶之樂學生只有在實戰(zhàn)中才能體驗,根據(jù)筆者的觀察,一些學生在籃球課中不好好練習基本技術,在課外的小群體籃球比賽中卻玩得格外起勁。運動技術的掌握,能力的提升,學生群體之間對抗的水平,是在籃球教學比賽中逐步提高的,教師應將技術教學與比賽相結(jié)合,在教學中講清楚技術動作在比賽中的運用,提高學生對技術動作學習的重視度,通過比賽查找技術教學中的不足,通過比賽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籃球的技戰(zhàn)術和基本規(guī)則,培養(yǎng)學生打球的興趣,使學生愛上打球,最終形成通過打球來鍛煉身體的好習慣。
當前的籃球教學應改變教學內(nèi)容過度競技體育化的現(xiàn)狀,在娛人致趣原理的指導下,建立新的籃球教學內(nèi)容體系,體育教師應打破自己的思維定式,不斷改進教學方法,牢固樹立終身體育的觀念,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能夠在愉悅的課堂氛圍中學習技術動作,體驗籃球運動帶給他們的樂趣。
參考文獻
[1]邊福犖.健身長跑過程中運動愉悅問題的研究[D].沈陽:沈陽體育學院,2014.
[2]李杰凱.從“運動制勝”到“運動致趣”向俗回轉(zhuǎn)的思考[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2,36(1):78-82.
[3]李杰凱,張云鵬,魏曉磊,等.論同場對抗球類運動的“拼搶與命中爭分”之樂——基于運動項目娛人致趣原理的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2,4(2):1-5.
[4]毛振明.體育教學改革新視野[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
[5]魏法雷.中小學籃球教學應從游戲的角度切入[J].中國學校體育,2009(12):6.
中圖分類號:G841;G80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3(b)-01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