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其林
(貴陽學院體育學院 貴州貴陽 550005)
目前來看,在現今社會,心跳以及呼吸驟停是一種嚴重的現象,同時也是導致發(fā)病者死亡的重要因素。資料顯示[1-2]呼吸心跳驟停15s后即出現腦缺氧,30 s后出現昏迷,60 s后腦細胞開始死亡,4~6 min后腦細胞發(fā)生不可逆性的損害。搶救在黃金時間4 min內進行,成功率可達50%,4~6 min開始成功率下降為10%,超過6 min僅達4%,10 min以上開始搶救100%不能存活,因此猝死發(fā)生后最關鍵的是進行規(guī)范正確的心肺復蘇急救處理,國內外學者一致認為第一目擊者的現場現場心肺復蘇是提高急救成功率、保證患者存活率的關鍵[1、3]。根據調查顯示,在一些公共場所等會發(fā)生一些心臟呼吸驟停的現象,并且由于相關人員沒有掌握心肺復蘇急救的能力,導致了患者死亡。尤其是在體育健身等運動場所,由于運動員運動量過度等原因,將會導致運動員出現心臟呼吸驟停狀況。若是相關體育以及健身從業(yè)人員沒有掌握心肺復蘇急救能力,那么會造成嚴重的后果。所以,必須要提升體育以及健身從業(yè)人員的心肺復蘇急救能力,以此來避免出現事故后手足無措。
經過相關調查顯示,現今在很多體育運用場所以及一些健身場所等,相關的體育健身從業(yè)人員都缺一個較高的心肺復蘇急救能力,并且很多人員對其都沒有一個概念,這樣導致其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若是出現一些心臟驟停的現象,無法及時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進行救治。并且很多體育健身從業(yè)人員主要是以運動健身為主要專業(yè),對于一些心肺復蘇急救護理等方面根本不會進行學習,逐漸的對其進行了忽視[4]。這樣導致這些人員不夠了解。
首先運動人員在發(fā)生心臟驟停現象時,主要的表現就是心跳以及呼吸完全停止。運動員的意識突然之間喪失,沒有征兆。并且隨之大動脈搏也小時,患者自主呼吸停止。同時患者的面色逐漸變得蒼白,口唇發(fā)紺,其瞳孔隨之散大[5]。這是相關體育健身從業(yè)人員要對及時進行處理,判斷其癥狀,要觸摸頸動脈,并且聽其患者的呼吸聲,并且要及時采取相關措施進行處理。對于傳統(tǒng)的心肺復蘇急救步驟來說,是先開放患者氣道,之后進行人工呼吸,然后隨之進行胸外心臟按壓。但是經過相關研究分析,并且不斷完善,對其步驟進行了修改,首先要對患者進行胸外心臟按壓,之后對其進行氣道的開放,最后則是進行人工呼吸。
對于這幾個步驟來說,首先對于胸外心臟按壓來說,要注意按壓位置,要將病人仰臥硬板或者是地上,施救者要用手掌按于胸骨下三分之一的交界處,位置為兩乳頭聯線中點。其按壓的深度必須要大于等于5 cm,對于胸外按壓的頻率要大于等于一分鐘100次。用手掌根部按壓,要將左手的掌根部放在按壓區(qū)域,右手重疊放在左手的手背上,兩手指扣在一起,離開胸壁。在進行按壓中,要保持上半身向前傾,其腕部、肘部以及肩關節(jié)甚至,以髖關節(jié)為軸心,垂直向下進行用力。這樣將會借助上半身的體重以及肩部位置的肌肉力量進行按壓,以此來達到最佳的效果。
其次就是開放氣道,主要方式利用仰頭舉頦法,用一只手能夠按壓出傷病者的前額,以此來使傷病者的頭部向后仰,這樣施救者用另外一只手的食指以及種植來將下頦托起,以此來使下頜角與耳垂的連線與地面垂直[6]。
最后就是人工呼吸,對于人工呼吸有兩種方式,分別是口對口人工呼吸以及口對鼻人工呼吸。前者主要是用一只手將病人的鼻孔捏緊,并且要深深的吸一口氣,屏氣,用力進行吹氣。要觀察人的胸部是否有無起伏。若是在吹起時胸部抬起,那么則是說明氣道十分的暢通,其操作也是正確的。
對于心肺復蘇急救的終止目標來說,病人恢復自主呼吸的以及心跳的能力,施救者模喊著的頸動脈,將會發(fā)現有力的搏動?;颊叩暮粑g恢復,意識也逐漸得到改善,其瞳孔回縮。并且由專業(yè)醫(yī)護人員現場進行接替治療。由相關的急救醫(yī)生進行在診治分析。
要想做好提升抑郁以及健身從業(yè)人員的心肺復蘇急救能力,那么必須要采取相關的措施,對其進行再教育工作,使其能夠了解一些心肺復蘇的重要性,以及相關的危害,提升其重視度,以此來使其主動進行學習,從而來提升能力[7]。學校是學習急救知識的重要陣地,因此可以組織相關的體育健身從業(yè)人員去學習進行系統(tǒng)的學習,能夠在學校開展相關的講座,以此來對其進行詳細的講解,并且邀請一些專業(yè)的人員進行現場實踐,以此來促進其對心肺復蘇等知識的理解,掌握相關的技能,使其能夠得到更好的發(fā)展。同時現今網絡技術不斷發(fā)展,電視以及媒體等不斷進步,可以利用一些網絡技術實現網絡教育,讓體育健身從業(yè)人員進行網絡遠程教育,這樣將具有很大的方便性。體育健身從業(yè)人員能在網絡上進行知識的查找,并且利用網絡設置相關的教學圖片,更能夠激發(fā)其學習的興趣,同時利用一些小視頻,可以促進其對知識的理解,最終促進其全面的進步以及發(fā)展?,F今很多研究人員都認為在學習進行體育健身從業(yè)人員的心肺復蘇急救能力的培訓是最為經濟以及科學的方式,能夠促進其對知識的理解,更有助于掌握一些大眾急救手段。
目前來看,若是對體育健身從業(yè)人員僅僅是在學校進行簡單的培訓工作是不完善的,這樣僅僅是能夠對其進行理論行的培訓,但是若是在實際的運用中卻是無法起到良好的應用效果。因此必須要采取多種培訓方式,以此來促進體育健身從業(yè)人員對心肺復蘇知識的掌握情況。為了能夠保證其掌握相關的技能,必須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F今網絡技術十分發(fā)達,可以運用網絡多媒體技術進行講解,利用網絡技術能夠使其變得更加生動、形象,促進學員對知識的理解以及鞏固??梢岳肞PT軟件來設置相關的教學內容,配備一些豐富的圖片以及一些小視頻,在課堂上對學員進行演示,這樣將會取得很好的效果[8]。教師可以采用幻燈軟件以及DVD短片相關結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講學,這樣將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另外,利用仿真模擬人進行訓練是提升體育健身從業(yè)人員心肺復蘇能力掌握的一項重要途徑,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仿真模擬人身上將會具有一些指示燈,這樣將會對學生的操作進行判斷,若是出現錯誤會進行提示。學員在進行實踐操作中,教師在一旁進行指導以及講解,讓其在不斷的練習以及糾正中,提升自身對心肺復蘇急救知識的掌握。
對于體育健身從業(yè)人員來說,必須要熟練的掌握心肺復蘇急救的相關知識,雖然現今網絡媒體技術十分的發(fā)達,在網絡上可以找尋很多相關的知識,并且也可以到學校進行學習,以此來提升自己。但是這些方式僅僅是一方面,而醫(yī)院作為一個權威性的機構,其具備十分先進的醫(yī)療技術以及專業(yè)能力高的醫(yī)護人員,同時醫(yī)院也是開展心肺復蘇急救培訓的最為理想的機構。所以相關的體育健身從業(yè)人員可以去醫(yī)院進行全面針對性的培訓[9]。另外,相關的醫(yī)護人員必須要走出醫(yī)院,能夠去為一些體育健身從業(yè)人員進行培訓,履行自身的職責,擴大其社會的影響力,并且其拓展醫(yī)務工作的相關的服務領域,擴大醫(yī)院的影響力,以此來充分地提升體育健身從業(yè)人員的心肺復蘇急救能力。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經濟的不斷提升,我國的體育健身等公共場所越加的多。對于以體育健身從業(yè)人員來說,不僅僅要掌握一些專業(yè)性的體育類等知識,同時也要掌握一些運動損傷護理等知識。尤其是關于心肺復蘇急救知識,在體育鍛煉中,有可能發(fā)生運動心臟驟停的現象,這樣相關的體育健身從業(yè)人員必須要及時采取一些急救措施,運用心肺復蘇急救能力來進行處理,以此來保證發(fā)病者的安全。所以體育健身從業(yè)人員必須要不斷學習,提升自身心肺復蘇急救技能的掌握。
[1]周燕玲,周立君,倪兆云,等.普通民眾實施心肺復蘇術的意愿與障礙原因調查分析[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4,17(2):206-210.
[2]肖春梅,黨繁義,李陽.“運動猝死”與體育運動的醫(yī)務監(jiān)督[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5,20(11):868-870.
[3]米繼民,史毅軍.猝死急救護理進展[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5,22(4):52-54.
[4]寧吉順,姜冠華,隋波.心肺復蘇的若干新進展[J].臨床薈萃,2001,16(23):1102.
[5]周榮斌.心肺復蘇技術的新進展[J].新醫(yī)學,2001,32(12):742-743.
[6]趙志堅.心肺復蘇的研究進展及臨床應用[J].大理醫(yī)學院學報,2001(S1):68-69.
[7]王灼濤.急診151例心肺復蘇成功因素分析[J].廣州醫(yī)藥,2001,32(4):22-23.
[8]李瑩潔,趙虹.影響院內心肺復蘇后近期存活率的有關因素[J].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2001,10(6):395-396.
[9]趙云騰.對心肺復蘇成功因素的再認識及其相關因素的分析[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01,13(3):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