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山東滕州原市委書記牛啟忠因嚴重違紀違法,在山東東營市中院受審。他在悔過書中寫道:“因為法律底線的失守,因為義利觀的扭曲,因為自制力的失控。”據(jù)報道,他也曾堅持底線,多次拒絕“好處”,只是,他最終沒能管住自己,利用職務(wù)之便,為親友牟利;為滿足個人“雅好”,向下級伸手……
曾經(jīng)堅守底線,意志難抵銷蝕——折射出的是心理失衡,是監(jiān)管缺失,也是信念薄弱。“義”與“利”孰重孰輕,二者出現(xiàn)矛盾,應(yīng)當如何調(diào)和,素來是人們樂于爭論的議題;實際上,義利之辨,也是儒家的核心論題之一。儒家對于義利的認識,深刻影響了中國人處理道德與利益問題時的思維路線。
孔子在《論語·里仁》中,做出了為義利之辨奠定基本精神方向的論斷:“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睘槿水敒樘故幑饷鳌⑿挠械拙€的君子,而不去做一心汲汲于私利的小人,正是儒家一以貫之的訓誡。同時,孔子又肯定合理之利:“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富貴(利)是人的正常欲望,不宜人為地無視這一事實;但若違反道(義)才能取得,那就應(yīng)該果斷地舍棄。孟子有一段名言:“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五畝之宅,樹之以?!睔w根到底是為了讓人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不饑不寒”,這正是重視民眾物質(zhì)利益的表現(xiàn)。但是,在二者不可兼得的情況下,不僅是“利”,甚至“生”,都是可以舍棄以成全“義”的——這就是孟子的“魚與熊掌不可得兼”論述。
儒家的義利大道理,看似離我們很遠,實際上,每個人面臨義利選擇時,砝碼加到哪一端,關(guān)系到個人的人格趨向與命運走向。逐漸加碼的秤盤,會讓人生天平永久失衡;出發(fā)時的毫厘之差,最后會導(dǎo)致人生之路遠遠偏離正常航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