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雙玲,張義兵
(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教育技術學系,江蘇 南京210097)
一直以來,音樂課和信息技術課是“副科”、“可有可無”的思想根深蒂固,使兩學科都處于“邊緣化”的尷尬境界。許多學校開設的音樂課時嚴重不足,忽略學生主體地位的“填鴨式”、“接受式”教育教學模式仍然存在,中學音樂教育長期徘徊于低谷。[1]
同樣,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講授法、演示法、上機操作法等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大行其道,既不考慮學生的興趣和情感需求,也不注重學生的個性化培養(yǎng),學生對信息技術課興致缺缺。[2]
在教育信息化的實踐研究中,信息技術以其強大的優(yōu)勢,實現(xiàn)了文字、數(shù)據(jù)、圖形、圖像、動畫和聲音等多種信息媒體的融合,深化了學生對音樂欣賞的學習,實現(xiàn)了音樂體驗形態(tài)的多樣化。[3]使音樂教學的情景性、直觀性、示范性融視聽為一體,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其音樂審美能力得到培養(yǎng)。[4]信息技術的突出優(yōu)勢使其對當前的中小學音樂教學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
然而已有的信息技術和音樂課程整合中課程整合表面化[5]、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沒有得到充分的發(fā)揮[6]等問題,也切實影響著信息技術和音樂課程整合的實踐。如何將兩者整合起來,是一個值得去探討的問題。
本研究以如何改變已有教學形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個教學實際問題為出發(fā)點展開研究,試圖以先進的教育理論為指導,緊緊圍繞“新型教學結構”的創(chuàng)建來進行整合,運用“學教并重”的教學設計理論來進行信息技術與音樂課程整合的教學設計,試圖破解整合實踐層面存在的問題。
南京市弘光中學數(shù)字化教學實踐進行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數(shù)學知識創(chuàng)新學習、英語寫作學習等在師生中引發(fā)了不小的觸動。如何在學校已有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實現(xiàn)信息技術和音樂課程的整合教學,課題組老師也進行了一些嘗試。
研究的核心目標是通過把信息技術課中“聲音的獲取與加工”與同期音樂教學“錦繡江南”單元整合設計,進行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的探索,嘗試改變課堂教學結構,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次研究是在南京市弘光中學七年級兩個班級來開展的,歷時四個周,每周每班一次課。參與人員有學校的信息技術和音樂老師,以及我們的研究團隊(作為專家)。
“基于設計的研究”(Design-Based Research)又叫設計研究,由學習科學家布朗和柯林斯在1992年首創(chuàng),旨在設計一些人工制品(如課程、工具等人造物系統(tǒng))作為一種教學干預或革新(Innovation)應用于實踐,并根據(jù)來自實踐的反饋不斷改進直至排除所有的缺陷,形成更可靠而且有效的設計,在優(yōu)化已有教學實踐的同時,實現(xiàn)教育理論的同等發(fā)展。
其研究過程如圖1:
圖1 基于設計研究的一般過程[7]
在這項研究中,中學信息技術和音樂課堂復雜且動態(tài)變化的學習情境,決定了要測試實驗設計中特定變量的因果影響是很困難且無用的。[8]
設計研究作為教育技術領域的一種新的研究范式,為整合開拓新的思路,通過反復的設計—實施—分析—完善,以及詳細觀察和記錄,教師與研究者在該過程中可以受到新的啟發(fā),為信息技術和其他學科的整合實踐提供一定的參考。
通過與任課教師的深入交談,我們了解到音樂和信息技術課程采用的教學模式大多是示范—講解式,不利于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借助某些電教媒體向?qū)W生示范、講解知識,教學方式相對單調(diào);大多數(shù)音樂課缺少錄制系統(tǒng)的支持,無法及時記錄學生的演唱實況,而信息技術課則采用教師準備的素材進行練習;這些都影響著學生對兩門課程的學習興趣。
本研究從以上問題出發(fā),通過對設計框架或策略進行反復的更新和修正,研究步驟基本如下:
(1)教學內(nèi)容的設計
音樂課的內(nèi)容是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錦繡江南,結合與江南美景的對話,引領學生感受我國江南音樂的魅力,進而實現(xiàn)對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編。
信息技術課程內(nèi)容是聲音的獲取與加工,目標是學生在了解音樂文件格式類型及音質(zhì)特點、音樂文件獲取方法的基礎上,能夠利用GoldWave和Audacity軟件錄制聲音并做簡單的編輯、加工。
(2)教學環(huán)境的設計
多媒體錄播教室:教室空間相對較大,可以同時滿足音樂器材的空間和學生的分組活動。并且可以記錄課程的全過程,方便教師和研究團隊反復觀看。
blog平臺:“博客”(Blog)是一種新型的個人互聯(lián)網(wǎng)出版工具,也是一個能夠提供知識交流的平臺。既可以擴展個人的學習空間,也可以成為師生共享、交流的空間。本研究采用的是兩個班級的博客圈子。
(3)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線教師最清楚他們的教學內(nèi)容,因此由他們最先設計方案,然后交由研究小組,由專家、小組成員以及其他協(xié)同工作的教師一起商討該方案,進行修改后確定其可行性。專家主要就如何實現(xiàn)信息技術課和音樂課授課內(nèi)容的流暢轉換,如何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等問題進行指導。
教學設計實施時間為兩個課時,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1)情境導課,初步感知:音樂老師運用PPT、音頻、視頻等形式引入本節(jié)課,初步感知本節(jié)所學音樂作品《彩虹追月》。
(2)示范講解,深入學習:信息技術老師隨后講解聲音的獲取和簡單的加工操作方式,如錄制音樂的方法以及保存介紹,并提出任務一錄制自唱歌曲。
圖2 錄唱、展示、評價
(3)隨機展示,師生互評:音樂老師帶領學生學唱歌曲,在學唱過程中分小組進行演唱的錄制及保存任務,并隨機展示、評論小組的合唱成果。
(4)適度拓展,點撥升華:信息老師隨意抽取學生的錄制作品,進行音樂文件的修正操作演示(剪切、拼接、混音)。
(5)學以致用,協(xié)作創(chuàng)新:各小組完成任務二:將任務一中所錄制的自唱歌曲做二聲部混音處理。
(6)反思評價,持續(xù)學習:各組提交本組作品,并在班級博客圈子里就本次課程進行評價、討論。
基于設計的研究將干預視為與情境共筑的產(chǎn)物,需要通過多輪的循環(huán)來不斷改善。該實施階段與評估階段交織在一起,在評估搜集的數(shù)據(jù)的指導下不斷進行調(diào)整。
此階段需要結合質(zhì)性和量性的方法來評價教學情境所帶來的各種影響,包括研究者所預期的結果以及研究者所未能預期的結果。
通過對課程實施情況的觀察以及訪談老師和學生,課題組認為此次嘗試是相對成功的:上課過程相對流暢,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熱情有很大程度的改觀。
同時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如小組人員過多(每組兩個錄制平板),很多同學無法及時對所學知識進行操作;教學過程中教師講授和操作的時間多,學生的活動時間相對較少。
通過與學生的交流和統(tǒng)計學生在博客圈子的發(fā)帖情況也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
“我覺得挺好的,但是部分銜接有些不妥當,兩個老師最好能弄一個PPT,不要開兩個,而且iPad班還是用iPad比較好。如果用電腦,每個班都可以上,顯不出特別?!?/p>
“將信息與音樂整合起來一起上我覺得效果很好,錄音后再播放很好地彌補了大家唱歌聲音不夠大的缺點,就是播放的只有少數(shù)幾組,希望其他組能再積極一些?!?/p>
“課堂的形式很新穎,可以讓同學們上課時不再覺得無聊,同時學音樂時也學到了關于信息的知識,希望以后也可以這樣教,不過互動的不夠好,有待進一步提高”……
通過教師的自我反思、專家的課堂診斷以及學生的反饋,可以得出一些共性的問題,如兩學科教師的課堂協(xié)調(diào)問題、師生互動問題、教師授課時間和學生操作時間的分配問題等,這些問題需要在之后的設計中進行解決和完善。
運用“頭腦風暴法”參與討論、反思教學過程:通過專家的課堂教學診察以及授課教師的自我評價,分析整合中出現(xiàn)的主要問題,提出盡可能多的改進策略和方法。并交由專家進行總結和評價,歸納和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進策略,以決定在下次設計中要注意的問題。
通過第一周兩次課的實施和評價,課題組決定改進已有設計,如分組人數(shù)問題:組員人數(shù)可以相對減少至四人一組,使每個學生都有操作的機會,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在教師、學生時間安排問題方面:盡量減少教師的講授,控制課堂的時間,多設計學生的活動。在兩學科教師的課堂協(xié)調(diào)及學科間知識或活動的轉換問題方面進一步進行完善,并通過學習相似的音樂軟件(Mac系統(tǒng)中)進行教學實踐活動。
設計研究是一個不斷迭代循環(huán)的過程,通過來自實踐的不斷反饋,進而完善教學干預。在進行第二周的兩次教學實施過程中,課程組又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每次兩個課時,學生在課程后期,精力明顯下降,注意力和課堂參與性也有一定的減弱;學生的學習時間僅限于課內(nèi),課外學習時間有限。
于是研究團隊決定壓縮課時量,決定將第三周的兩個課時壓縮為一個課時,并增加學生的課外任務,如分小組課下創(chuàng)編歌詞,并上傳至班級博客圈中,全班進行評選,以實現(xiàn)課內(nèi)課外學習的銜接。
通過四周的三次循環(huán)課堂實踐活動,信息技術和音樂課程整合方式下的教學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果。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信息技術和音樂課程整合的課堂,十分注重技術在意義建構中的使用。在課堂中,教師運用PPT、音頻、視頻等來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啟發(fā)思考,運用技術對學生的視覺、聽覺與運動感覺進行觸動;還利用信息技術(如博客平臺)進行資源共享、多重交互;引導學生利用音頻編輯軟件進行小組自我創(chuàng)作、評選等自主探究、協(xié)作學習,營造了一種信息化的教學環(huán)境。
信息技術和音樂課程整合的課堂,不同于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主的“一言堂”的課堂結構,而是以教師為主導作用,注重學生活動的設計。教師在講授、演示的同時,十分注重對學生施加積極的影響,引導學生自主操作,調(diào)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同時,教師以問答的形式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活動,是一個多元開放的課堂。
此外,教師還十分注重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讓學生在討論、交流、協(xié)商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的建構。打破了傳統(tǒng)音樂教學中教師的絕對話語權,建立了以學生為中心,充分體現(xiàn)學生主體地位的音樂教學結構。
通過對學生在博客圈子里的回帖以及對個別學生的訪談可以看出:學生更喜歡這種課堂形式。
正如學生在班級博客中所說:“將音樂和信息課結合在一起上,不僅生動有趣,而且還能學到更多的知識,老師過渡不生硬,銜接自然,總體來說,這節(jié)課上得讓人難忘?!?/p>
“兩種課程結合得恰到好處,音樂課上運用到信息技術,給我們提供了不同的學習音樂方式,提高了課堂效率,同時信息技術也在音樂課的運用中掌握得更牢。這種課程亦是非常有趣的,期待更多的精彩?!?/p>
“頭一次上這種形式的課,感覺很有趣。課堂上的互動很多,同學們也很樂意參與互動,大家的積極性很大。信息和音樂知識都學到了,感覺不再像以前那樣枯燥了,希望以后能有更多驚喜!”
當然,本研究也有一些局限性,由于研究周期相對較短,整合過程中的很多問題可能還沒有凸顯出來,所記錄的內(nèi)容只是在該學校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中做的工作、遇到的問題以及取得的一些成效,不具有普適性。
[1]周黎藜.新課改視閾下中學音樂教學現(xiàn)狀的分析與思考[J].美與時代(下半月),2010(1):126-128.
[2]董彥.新課程理念下中學信息技術教學方法的選擇和發(fā)展[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5.
[3]何湘華.多媒體技術在中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1.
[4]邊秀梅,劉小蘭.論多媒體技術在聲樂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電化教育,2006(8):55-56.
[5]邊秀梅,劉小蘭.中小學音樂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問題研究[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9(1):135-136.
[6]徐夢.信息技術在初中音樂欣賞教學中的應用策略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10.
[7]張文蘭,劉俊生.基于設計的研究——教育技術學研究的一種新范式[J].電化教育研究,2007(10):13-17.
[8]R.基思·索耶.劍橋?qū)W習科學手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177-182.
[9]劉小蘭.淺析中小學音樂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J].中國電化教育,2007(10):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