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學斌
(香港理工大學,中國香港999077)
為何要介紹社會工作實務研究,主要是基于筆者這些年的一些觀察。從2001年開始有幸參與推動中國社會工作教育發(fā)展,陪伴中國社會工作專業(yè)成長已經(jīng)接近14年。中國社會工作的快速成長的確是讓國內外同仁都欣喜不已,然而,也碰見學術的困境與瓶頸。近年來不斷聽到社會工作學科里外各種對社會工作專業(yè)學術質疑與批評的聲音。從社會科學其他學科的學者眼中,社會工作常常被視為缺乏學術和理論水平的學科,認為社工只會做、不會寫;對于社會工作內部而言,似乎也認定自己水平不夠,常常覺得書寫那些關于社會工作實踐的文章難于登學術大雅之堂。多次與社會工作年輕學者交流,鼓勵他們進入實踐。雖然他們皆很認同實踐在社會工作專業(yè)中的重量,但接著又很坦誠地道出兩大難處:一是做實踐需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二是關于實踐的東西寫不出文章,寫出來的東西也很難在社會學或其它社會科學期刊登出。面對學術評鑒和升職的壓力,他們放棄實踐,轉向其它所謂“純學術”的書寫。當然筆者很能體會社會工作年輕學者們的心境,但筆者覺得第二個難處實際上是他們對于學術研究或社會工作實踐與行動研究的誤解。筆者并不完全否定傳統(tǒng)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性,但希望社會工作同仁能夠辨識自身學科專業(yè)的特性,其知識的本質和研究取向跟其他社會科學的分野,這樣才能擺脫學科的學術困境,建立自身學科的知識和理論,從而樹立學科的自信。
實務研究在近些年來也備受實用/實踐取向(practice oriented)的學科和關注行動(action oriented)的學者所重視和采納,這跟學術界和實務界對主流實證研究的不滿有關。首先,我們發(fā)現(xiàn)實務界越來越多的實踐者(或者稱為實務工作者practitioners)覺察學術界生產(chǎn)知識的研究工作通常是由擁有研究技能的研究專家學者們壟斷占據(jù),研究者和實踐的行動者是割裂的,學術研究生產(chǎn)出來的知識與實務界也是脫離的,其知識的生產(chǎn)并不能幫助實務界的實際工作;另外,政策制定者(policy maker)也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的學術研究脫離現(xiàn)實,并未能為政策帶來實質性的建議。所以大家開始尋找另一種能夠指導實踐和政策的研究方法。
近年來,在國外,隨著政府撥款制度的改變以及經(jīng)費來源的變化,許多社會工作服務機構需要更多地對自身服務進行評估,從而證明自身服務的有效性;也需要對服務經(jīng)驗進行累積和總結,從而建構指導下階段服務的實用知識;同時需要對捐款人和服務對象負責,自我的研究也顯得很重要。
是故,學術內部不少具有反思力和批判精神的學者開始提倡學術轉向,他們致力尋求與實踐聯(lián)結的研究方法,希望研究的產(chǎn)出能夠對政策提出實質性建議,能夠為實踐和行動帶來指導意義,甚至希望我們的知識活動(包括研究本身)能夠更好地改善現(xiàn)有的實踐,從而更好地服務社區(qū)和民眾。
筆者認為,社會工作研究的轉向是必然的。如果社會工作不轉向,將面對內在矛盾,無法自我調和。社會工作作為一門實踐性學科,其研究并非純粹只是為了研究而做研究,理論建構而建構理論,而是為了實踐而研究。這正是社會工作知識的本質,與其他學科分別之處。一般其他社會科學研究的目標主要是理解社會、描述社會現(xiàn)象、以及解釋社會的運作、社會問題形成背后的原因。雖然社會工作也同樣從事這樣的研究,但社會工作會更進一步探索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和路徑。譬如社會工作研究農(nóng)村貧困兒童問題,并不只理解農(nóng)村貧困兒童現(xiàn)象、解釋貧困兒童形成的原因,它更重要的是在了解問題的根源之后,更進一步尋找消除農(nóng)村貧困的策略和方法。
基于社會工作的特性,筆者定義社會工作實務研究有兩個非常重要的目標:第一,研究者是在其專業(yè)角色的社會實踐中進行研究,是為了改善實務工作和更有效的專業(yè)實踐而做研究,而不是為了研究而投身觀察其他行動者的社會實踐。第二,社會工作是有濃厚價值介入取向的專業(yè)學科,實務研究本身也是一種社會實踐,通過研究的過程,探究介入和改變社會的方法,消除社會不平等、促成公平正義的社會理想。這兩個目標都與社會工作的核心價值相吻合,像國際社會工作人員協(xié)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Social Workers)在2005年頒布的社會工作定義中清楚指出:“人權及社會公義原則是社會工作的基石。”又像國際社會工作學院聯(lián)盟(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s of Social Work)的網(wǎng)頁也清晰地表述了社會工作的內涵,那就是“社會工作專業(yè)倡導社會變革、促進有關人類關系的問題解決并推動人們的增權和解放以增進福祉……人權和社會正義的原則是社會工作的基礎……社會工作源自于人道和民主的理念,其價值觀立足于對所有人的平等、價值和尊嚴的尊重。自從一個多世紀以前誕生以來,社會工作一直關注于滿足人類需要及發(fā)展人類潛能。人權與社會正義是社會工作行動的動力與依據(jù)。社會工作與弱勢人群團結一致,力求緩解貧困以及解放易受傷害的與被壓迫的人,以提升社會的包容性。社會工作的價值觀體現(xiàn)在全國性與國際性的專業(yè)倫理守則中?!?014年世界社工聯(lián)合大會于7月6日至7日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召開,對社會工作進行了重新定義。依然認為:“社會工作是以實踐為基礎的職業(yè),是促進社會改變和發(fā)展、提高社會凝聚力、賦權并解放人類的一門學科。社會工作的核心準則是追求社會正義、人權、集體責任和尊重多樣性?;谏鐣ぷ?、社會學、人類學和本土化知識的理論基礎,社會工作使人們致力于解決生活的挑戰(zhàn),提升生活的幸福感。”
總而言之,我們所創(chuàng)建的知識也是為了實現(xiàn)我們專業(yè)的目標,社會工作是實用性很強的學科,所以它的研究也是有實用和實踐取向的。
當筆者在中國內地開始介紹實務研究的時候,很多人聽完后還是無法理解什么是實務研究。皆因許多學者和實務界的人員(也包括社會工作者)深受實證主義研究影響,常常無法擺脫對于研究的固有理解,他們還是習慣地用實務vs研究二元的思維方式來理解實務研究。于是他們都會提問:實務研究是學術研究嗎?實務研究跟我們社工在做的實務有何分別?我們所做的實務算是實務研究嗎?
實務研究在社會工作內部并沒有一個共識,依然沒有特別清晰界定,正如Pain在回顧實務研究時談到的一樣:“盡管研究實務很多年(Gibbons 2001),爭論于此,然而對于實務研究包括什么,它的外延邊界是什么仍然缺乏共識,而且對于它的范式、方法、合作、倫理仍然存在不斷的爭論”(Pain 2008:1)。按照英國學者Fook的說法,一般而言,“實務研究”指的是那些直接關于社工實務或對社工實務有貢獻的研究(1996)。然而,F(xiàn)ook也認為這個定義也不是毫無異議的。我們依然需要問:實務和研究是怎么定義的?為何要做這樣的研究?背后的知識論和方法是什么?誰來做實務研究?等。這些問題對不同的研究者是有不同涵義的(Uggerhoj,2008)。
2008年在英國舉辦的社會工作實務研究會議,大家達成初步共識并梳理了一個稱為The Salisbury Statement(索爾茲伯里聲明),定義實務研究一些重要內涵:“實務研究包含對實務的好奇。它是關于如何尋找有效的助人方法;它也是關于如何通過對實務的研究挑戰(zhàn)現(xiàn)有出問題的實務,以及依據(jù)我們在實務中親身的經(jīng)歷發(fā)展出新的知識和想法。大家公認實務研究最佳的方式是實務者與研究者的協(xié)同,以致彼此可以互相學習。這是一種建構專業(yè)知識的整合的方式,一方面研究者在實務中能更理解實務過程的復雜性,同時另一方面在實踐過程中致力于培力和實現(xiàn)社會公義。”(2009)按照個人的理解,簡單來說,筆者認為實務研究就是實踐與研究結合起來,達到“實踐亦研究”的合二為一。達到研究(者)即是實踐(者)兩種身份的結合。做實務并不意味著每一個實務者都在做實務研究,或者每個人進行的研究都是實務研究。實務研究必然是從實踐者真實的社會位置進行觀察、搜集資料和分析的。
因為實務研究有濃厚的實用性關懷,所以通常會提出常見的9個問題(Mahrer,2004):
1.此社會工作的介入是否有效?是否有幫助?值得做嗎?
2.所采用的實踐模式是否有效?是否有幫助?值得做嗎?
3.與其他實踐方法相比,這種實踐模式是否能更好解決這個問題呢?
4.這種成功的干預和處理方式是否需要后期實務工作的跟進呢?
5.這些成功的干預方法是否存在普遍性呢?
6.所采用的這個實踐理論好嗎?
7.這種實踐是否還可以有其他的實踐模式?
8.這個實踐理論比其他的好嗎?
9.此項研究積累實踐知識有作用嗎?
一般而言,社會工作實務研究問題的產(chǎn)生是從實踐中被實務研究者發(fā)現(xiàn)并提出的。譬如在一個社會工作服務中,實務研究者發(fā)現(xiàn)推動這服務有很大的難度,或者發(fā)現(xiàn)服務對象對我們的服務很抗拒,此時實務研究者開始問:為何服務對象不歡迎我們的服務呢?為何推動那么困難呢?是我們的服務不能符合他們的需求嗎?還是我們的實踐模式和方法出問題?
此時,引發(fā)實務研究者需要重新去理解我們自身的實踐和我們的服務對象,緊接反思我們的實踐。當然理解和反思不是抽離于實踐脈絡,而是不斷在實踐中與各種實踐者互動對話而產(chǎn)生的。過程有不同的手法可以運用,譬如可以用小組的形式與參與的實踐者對話,也可以用系統(tǒng)的訪談對實踐前期的工作進行評估,也可以整理分析實踐者的工作日志等。目標是找出實踐過程所碰見困難的根源所在,整理出行動或者進一步介入的方案。
行動部分是實踐者自主探究的重要過程,一輪實踐行動的展開,需要我們清晰地去規(guī)劃,什么樣的實踐理論和模式需要在這一輪的實踐中運用?用什么樣的方法來推動?需要什么樣的資源和人員配備?有什么樣的步驟方案、實踐者有足夠的能力嗎?如何培養(yǎng)和提升他們的能力呢?實踐過程需要被細致地觀察、記錄和分析。
實踐的行動需要不斷被反思,反思與行動形成了一個辯證的過程。我們也不斷去總結到底行動帶來了什么改變?什么的因素帶來改變?介入理論和方法是否有效、有效性在哪?還存在什么問題?困難在哪?下一步行動可以用什么新的實踐模式和方法?總結出什么新的模式?
在實務研究中,研究、行動、反思/評估互相聯(lián)結,是一個循環(huán)的過程,是一個螺旋的周期,并非一線性過程。實務研究的過程反映了實務研究的本質特性,因為實務研究相信實踐者是一個受特定情境與社會文化環(huán)境限制的實踐主體,實踐者在行動過程中累積了許多自己的實踐原則方面的經(jīng)驗,加上社會文化傳承的價值和集體選擇,形成了自己也未必清晰的實踐理論。這些過往的知識、經(jīng)驗和社會文化價值所引導形成的實踐目標、實踐方法、實踐理論是需要在過程中不斷有反省與詰難,培育出改變的勇氣和能力。這過程是動態(tài)的,研究、行動、評估、反思批判如繩索般緊密聯(lián)結、交互作用。評估和反思批判扮演重要角色,沒有這環(huán)節(jié),將無法衡量研究的進展或重新定義問題,甚至會做出錯誤的結論,出現(xiàn)行動盲點。
實務研究是以一種新的知識尤其是與實踐相關的知識為特點,其挑戰(zhàn)了傳統(tǒng)對于知識生產(chǎn)的理解。簡言之,實務研究是以在具體的實踐情境中解決問題為優(yōu)先考慮的。這樣,研究就被具體的實用性關懷所指導,而不是研究者隨意的選擇。因此,實務研究是以應用為導向的,更多的是為了產(chǎn)生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純粹為了產(chǎn)生新的知識而推動的。
實務研究,對于前行中的中國社會工作發(fā)展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同時,它也是不同觀點、利益和需求的聚集,復雜性和困境與生俱來的存在于實務研究的合作和協(xié)作之中,且對實踐和研究都具挑戰(zhàn)性的。社會工作的實務研究不能單從實踐或者研究某一方面來獲得,而是把兩者結合起來發(fā)展的。
如果實務研究被包含在社會公眾知識生產(chǎn)和實踐中,它必須要成為實踐過程的一部分,也必須要成為社會工作研究的一部分。研究者不再是袖手旁觀,或者是在資料收集和分析完成后就不再與實踐者合作。反而,社會工作研究者必須為實踐者提供有用的知識。比如說,它必須要用新的社會工作方法和工具來教育實務者,或者用新的和不同的方式來從事社會工作實踐,并且它必須參與將理論和分析結果轉化為日常社會工作中可以使用的工具——作為實踐學習過程的一部分。此外,實踐者也需要參與到或者至少要接受自己也成為社會工作知識建構的伙伴,把實踐議題轉化為理論議題,一同推動實務研究方法的發(fā)展。實踐界和學術界必須要抱著開放合作的心態(tài),相互學習。不僅是實踐要從研究中學習,研究也要在實踐中學習,這樣的學習,有助于推動社會工作研究和研究方法的發(fā)展。
[1]Fook,J.(ed)1996:The Reflective Researcher,Allen & Unwin,Sydney.
[2]Gibbons,J.,2001:Effective practice:social work‘s long history of concerns about outcomes,Australian Social Work,54(3),pp.3-13.
[3]Pain,H.2008:Practice Research Literature Review,unpublished draft,Southampton: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4]Salisbury Statement 2009:The Salisbury Statement on practice research,http://www.socsci.soton.ac.uk/spring/salisbury/,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5]Uggerhoj,L.2008:"Practice Research in Social Work",Paper presented at the 19th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Social Workers Conference,Braz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