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茜穎(河南中醫(yī)學院體育部 河南鄭州 450046)
學校武術教育的文化使命①
左茜穎
(河南中醫(yī)學院體育部河南鄭州450046)
摘 要:武術作為中國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和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征,它是在中國農(nóng)耕文明背景下,中華民族長期的技擊活動中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滋潤,以攻防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以套路、格斗和功法練習為運動形式,以家傳、師徒傳承或軍事訓練為主要途徑,以提高攻防技擊能力為主要目的,注重內外兼修,融文化教育、技擊、健身、修心、醫(yī)療、養(yǎng)生于一體,各種自成體系的拳種的總稱。學校武術教育作為傳承武術的重要途徑,如今受到廣泛的關注。在該文中,筆者結合對學校武術教育的文化使命調研,對學校武術教育的現(xiàn)狀與存在問題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并對學校武術教育的文化使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探討。
關鍵詞:學校武術教育文化使命
①基金項目:本文系2014年度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傳統(tǒng)武術文化在高等中醫(yī)院校醫(yī)學人文教育中價值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編號:2014CTY005)。
中華武術是擁有上千年悠久歷史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同時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學校開展武術教育不僅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還促進了中華文化以及武術技藝的繼承與發(fā)展,有利于弘揚中華民族的精神與文化,提高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此外,武術教育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僅為提升其的民族責任感以及民族自豪感。
現(xiàn)階段,武術教學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是以體育課程的形式設置,武術課程的目標是以健康第一為核心價值觀的,造成武術教育的實踐僅僅注重學生身體的健康與武術套路技巧的訓練,對武術教育中人文素質以及實戰(zhàn)技能的培養(yǎng)重視度不夠。由此可見,目前的武術教育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身體的健康,只能夠稱之為一種缺乏人文內涵與技擊本質的武術訓練,不能夠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武術文化教育,更不能培養(yǎng)出真正德藝雙馨、武藝絕倫的武術人。由于武術文化中文化價值的缺失,造成了社會上學生廣泛學習重攻擊技擊與利益的空手道、跆拳道等外武技文化,出現(xiàn)輕視甚至模式學習藝術化、體操化以及競技化的中華武術現(xiàn)象。由此可見,學校武術教育必須在武術課程目標中充分的體現(xiàn)人文與技擊機制,進而達到傳承與傳播武術文化以及培育文武雙全的武術人才目標。
2.1武術教學方式落后,缺乏創(chuàng)新
在學校的武術教學中,教師大多數(shù)都是對技術動作的講解,對文化道德的建設沒有足夠的重視,不具有文化傳承的作用。此種傳統(tǒng)的外在動作教學方法,僅僅告知學生武術動作的練習,卻不教授其文化內涵,沒有達到育人的良好目的。一般而言,加強對武術文化理論的研究,習武人員都會遵守立身正直、尊師重道、誠實守信以及助人為樂等武德信條。由此可見,武術教學的方式較為滯后,不適應社會發(fā)展的潮流,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
2.2武術教學師資匱乏
武術教師作為武術教學的引導人員,其自身的武術修養(yǎng)對教學成果起著至關直接的決定作用。然而,現(xiàn)階段,我國的師資培訓已經(jīng)遠遠落后于武術的發(fā)展需求,因此,學校應該加強對武術教師的培訓,促進武術教學在學校有效的開展。與此同時,應該建立師資的培訓與考核制度,保障武術教師上崗的基本條件,此外,還應該加強體育院校對武術文化的重視,促使體育學院成為推動學校武術文化開展的主力軍。
2.3武術教學的傳統(tǒng)文化意義沒有得到重視
據(jù)相關的調查,大多數(shù)的學校沒有認識到中華武術的歷史性、技擊性、表演性以及健身性。武術作為一項極具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體育運動,應該依據(jù)學生的需要與意愿選擇適合學生的風格內容。同時,由于各種的武術拳路都有極強的養(yǎng)身價值,針對不同的武術拳路應該結合其特點,進行動靜結合的訓練。因此,對于武術的訓練就是對生活的感受,幫助學生建立健全良好生活觀的重要途徑,武術是在提倡終身健身的今天極具推廣價值的項目。
3.1武術教育的文化使命
3.1.1學校的武術教育具有保護與傳承中華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使命
現(xiàn)階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成為全國人民關注的焦點。而中華作為見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歷史的活化石,是國家重點需要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面對這頻臨失傳的傳統(tǒng)武術,應該從保護人鱷梨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高度對其進行繼承與保護。學校教育是引導學生呢過接受文化教育以及思想期待的關鍵場所,同時也是進行武術練習的重要時期,所以,以保護非物質文化為己任,以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為責任,是目前學校武術教育應該肩負的民族使命。
3.1.2學校的武術教育提供了傳播中華文化的有效途徑
作為民族文化的載體,民主體育在每個歷史時期,都凝聚力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不但傳遞了民族發(fā)展過程中的歷史真實,而且也是承載著民族思維方式與價值取向的載體。作為中華傳統(tǒng)體育中的代表,武術體現(xiàn)了冷兵器中國人民防身衛(wèi)國、體魄強健的主要手段,是對民族體育思想精髓以及精神的指引。鑒于學校教育是傳承文化、傳播知識以及培育下一代的重要途徑,尤其是在學生正在接受文化知識,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加強對學生武術教育不僅僅有利于促進武術在學生呢過匯總得到廣泛的傳播,而且應該加強對武術人才的培養(yǎng),提高民族文化在學生中的認同感以及使命感。
3.1.3學校的武術教育創(chuàng)建了培養(yǎng)學生民族精神的平臺
在我國,作為民族文化的核心,民族精神是增進民族凝聚力的紐帶,是促進民族興旺發(fā)達的驅動力。武術人文精神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充分的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精神與氣節(jié)。例如:中華少林寺武僧抗擊倭寇的行俠仗義、義和團抗擊八國聯(lián)軍的愛
國行為以及霍元甲外國大力士的武術故事等,都體現(xiàn)了習武人員高尚的民族精神素養(yǎng)以及愛國的民族情結。武術中的行俠仗義以及人格精神經(jīng)過歷史的沉淀,被廣大人民群眾所認可,武術成為誠信、正義、名節(jié)以及義氣的象征,此類武術精神成為人們教育后人的行為標桿以及勵志素材被人們所傳頌。學校的武術教育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安國精神以及民族的凝聚力與自豪感,教導學生勇于承擔責任,從而進一步的提升中華民族的道德素質以及愛國情懷。
3.2學校實現(xiàn)武術教育文化使命的有效措施
3.2.1加強武術歷史教育,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
中華武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其發(fā)展的歷程中,民間以及軍旅中都涌現(xiàn)了諸多的武林豪杰,其為了民族與國家的興亡,具有不惜犧牲自身生命的崇高情懷。例如:明代愛國名將戚繼光的愛國事跡、南宋的抗金民族英雄岳飛的事跡等。這些英雄人物都想帝國主義列強證明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與國威。其忠君愛國、心懷天下的英雄事跡被歷來作為精神保障教育學子。由此可見,學校加強武術歷史的教育在激發(fā)學生愛國熱情方面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3.2.2加強武術文化中武德的教育
武德文化是武術文化的核心,在文化教育的過程中,武德文化是武術文化的精神支柱,因此,學校應該加強對學生武德文化的教育與發(fā)展。應該從弘揚民族精神作為切入點對武德文化進行教育,通過對學生進行““仁、智、禮、義、信”的教育,提高學生學習武術文化的思想道德。武德教育的范圍涉及廣泛,其中主要包含:處世之德、愛國之德、尊師之德、敬業(yè)之德以及信義之德等,此類的道德內容都是武術作為一種傳播載體對學生愛國熱情的激發(fā),民族精神的振奮,進而培養(yǎng)更多的人遵守社會公德。
鑒于武術源于中國,展現(xiàn)了中國自古以來的民族精神與氣節(jié),其具有獨特的內在以及外在的精神美。武術演練者在演練過程中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崇德尚武的民族精神。武術運動對習武者有著較高的要求,因此,習武應該先習德,學生應該在充分了解中華民族武術道德的基礎上,對武術進行有效的學習,并在習武過程中慢慢的領悟武術的道德。學校應該把武德的教育貫穿于整個的武術教學中。如今,武德的教學內容主要包含:為國爭光、尊師敬長、見義勇為、遵紀守法以及相互團結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武德的教育,不僅僅能夠增強學生對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自信與認同、提高民族凝聚力以及振奮民族精神,還能夠促進學生通過學習武術文化了解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
3.2.3改革武術教學模式,滲透武術人文精神
針對現(xiàn)階段武術教學中滯后的教學模式,學校應該在教學內容上選擇易學、短小以及實用的武術套路對其進行教學,并豐富教學內容形式,同時,應該把武術人文精神貫穿于教學中,教導學生以禮明德,加強武術利益規(guī)范與生活的遷移。與此同時,培養(yǎng)學生呢過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奮發(fā)精神等。
根據(jù)該文的論述可知,武術作為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一個極具民族特色的人體技藝文化體系。鑒于武術教學還處于武術人才培養(yǎng)的基礎階段,學校應該加強對武術的文化內涵教育,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并完整的武術教育。鑒于武術教學具有保護與傳承中華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提供傳播中華文化的有效途徑以及創(chuàng)建了培養(yǎng)學生民族精神的平臺的使命。因此,為了促進學校武術教學文化使命的實現(xiàn),相關人員在進行學校武術教育的過程中,不僅僅要做好加強武術歷史教育,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加強武術文化中武德的教育以及改革武術教學模式,滲透武術人文精神等工作,而且要緊跟時代發(fā)展的步伐,不斷的對武術教育方式進行改革與創(chuàng)新,進而完成傳承與發(fā)展武術文化的使命。
參考文獻
[1]張茂林,虞定海.學校武術教育的文化反思[J].搏擊?武術科學,2012(4):19-21.
[2]康德強.當代中小學武術教育的文化使命[J].教學與管理,2012 (27):151-153.
[3]許江,司幸偉.學校武術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J].搏擊?武術科學,2008(11):64-66.
[4]孫剛.新時期中小學武術教育的文化使命與實踐策略[J].當代教育科學,2011(9):21-22,44.
[5]湯立許.建國60年來學校武術教育發(fā)展的嬗變與走向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0(4):449-452.
[6]王崗,邱丕相,李建威.重構學校武術教育體系必須強化“文化意識”[J].體育學刊,2009(12):25-28.
[7]王震.全球化語境中對傳統(tǒng)武術發(fā)展的文化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06(5):31.
作者簡介:左茜穎(1976—),女,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
中圖分類號:G8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2(c)-02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