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美敏(東華大學 上海 200051)
高校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與管理研究
徐美敏
(東華大學上海200051)
摘 要:根據《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的要求,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和對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問卷調查等方法,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在內容、方式、方法、數(shù)量等方面存在較多問題和差距,論文從完善高校體育工作制度和課外體育活動創(chuàng)新機制入手,提出了搞好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與管理建議。旨在建立多元化的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機制和形態(tài)。
關鍵詞:高校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組織管理研究
一是根據問卷調查獲得的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實際狀況,根據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體育能力的培養(yǎng),達到身心全面健康發(fā)展是學校體育永恒的主題,也是體育教育的最終目的,大學生的課外體育活動是實現(xiàn)大學體育教育的重要途徑,也是體育教學的重要補充。
二是根據教育部多年的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數(shù)據的統(tǒng)計,學生體質健康水平連年下降的情況,此現(xiàn)象引起了高層領導的高度重視,2006年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頒發(fā)了《關于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通知》要求開展陽光體育活動與課外體育活動相結合,配合體育課教學,保證學生每天有1 h鍛煉時間。2014年教育部又印發(fā)《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通知,其中明確要求“課外體育活動納入學校教學計劃,健全制度,完善機制,加強保障,面向全體學生設置多樣化可選擇、有效的鍛煉項目,組織學生每周至少參加3次課外體育鍛煉,切實保證學生每天1 h體育活動”。
將其作為評估、檢查高等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依據之一。對此,廣大體育教師深感責任重大,在搞好體育教學的基礎上,必須重視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更好增強學生體質,較快扭轉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下降的局面。
2.1主要靠學校體育部管理,人員和精力有限
高校體育部的主要工作是體育教學、運動競賽和群體活動,這些工作量大面廣,體育部主抓教學和運動競賽(參加全國和各省市的各項運動競賽),群體活動主要是每年全校運動會和冬季長跑等幾項標志性大活動,對量大面廣的日常課外體育活動是由體育教師來考核的。根據調查上海市90%以上學校由教師依據學生參加晨跑或晨跑加晚跑的次數(shù)來評定該生的課外體育活動。
2.2大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數(shù)量和質量均不達標
大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主要是晨跑或晨跑加晚跑,每學期20~45次,學生對單調枯操的跑步有抵觸情緒,出現(xiàn)了不少負面事件,有的學生晨跑變晨走等,即便按照規(guī)定次數(shù)完成跑步,對照《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中的要求還有較大的差距,雖然每個學生進校后就要求晨跑,可實際上《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表明學生的身體素質卻連年下降,反映心肺功能的耐力素質尤其差。
2.3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缺少計劃,內容單一或隨意
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缺少計劃,有些學校下午開放運動場館,讓學生考勤進入鍛煉,但沒有人來指導,缺乏針對性,效果較差。
根據調查每個學校都有體育社團和單項體育協(xié)會,他們會組織一些小型多樣的體育競賽活動,提高了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興趣,但各搞各的,沒有統(tǒng)一的計劃,系統(tǒng)性不夠,學生參與的面不廣。
2.4缺少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宣傳和實際組織措施
高校學生對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價值評價很高,參加活動的動機也比較合理,但行動上不夠積極,反復強調和督促僅靠體育教師,缺乏外部激勵機制,缺少鍛煉的氛圍,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規(guī)章制度和措施沒有到位。
2.5課內外一體化沒有得到體現(xiàn)
課內外沒有有機的融合,體育教學俱樂部只管上課教學,很少組織課外俱樂部的活動。教師認為上課是本職工作,課外組織體育活動是額外的工作。
3.1結論
國家對提高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已有明確的具體要求,而高校由于各種原因非常重視課堂教學,對量大面廣的課外體育活動主要用考核晨跑次數(shù)代替,有時也有體育社團或協(xié)會組織的一些體育競賽活動。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校學生對體育的認知水平也有很大提高,但他們對課外體育活動的實際參與程度與他們的認知水平有一定的差距,這既有學生主觀因素,也有外部條件的制約。主觀因素有:個人對體育的興趣、愛好、生活習慣、健康狀況、體育能力和運動技能??陀^因素有: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形式、內容、手段、方法、運動氛圍、運動場地、運動設施等。此外,推行多年的體育教學俱樂部,主要體現(xiàn)在課堂教學上,課外活動的組織卻很少。因此,目前高校課外體育活動的現(xiàn)狀與國家的要求、學生的需求相差甚遠。
3.2建議
3.2.1建立完善的學校體育工作制度和制定課外體育活動計劃
校體育運動委員會和體育部的聯(lián)席會議要定期商討學生課外體育活動,共同制定學校層面的總計劃,體育部、各學院、系的團委、學生會、體育協(xié)會、社團及體育教學俱樂部按照學校的要求制定分計劃,最后幫助學生制定個體計劃,讓學生真正明確課外體育活動的意義和作用,明確鍛煉目標,把計劃落實到行動上,充分調動學生鍛煉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由學校負責學生工作的副校長主管,各學院負責學生工作的副院長或副書記、輔導員、班主任負責檢查學生課外體育活動計劃的落實,及時跟蹤管理。體育部和體育教師是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直接指導責任人,協(xié)調全校性、各學院的、各體育社團及的體育教學俱樂部等活動組織實施及指導,全員參與,齊抓共管,層層落實,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學生課外體育活動有效、有序和全面開展。可將課外體育活動的考評作為評選優(yōu)秀學生、學生干部、優(yōu)秀班級、班主任和優(yōu)秀輔導員的必備條件之一。
3.2.2創(chuàng)新發(fā)展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內容、形式、方法
創(chuàng)新發(fā)展是保障課外體育活動持續(xù)有效開展的基礎,把學生樂于參與、樂于鍛煉為出發(fā)點,其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才能符合客觀實際需求,功能將得到更好的發(fā)揮。在內容上力爭符合大學生具有強烈現(xiàn)代意識的特點,集娛樂、休閑、健身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多樣化的活
動內容,選擇項目有一定的運動量,能達到發(fā)展學生體能的目的。在技術方面力求便于學生掌握,在形式上要開放,具有不斷改變與發(fā)展的空間,在運動場地、設施上學校要增加投入,添置一些新穎具有時代感的器材,增加免費開放運動場館的時間。
3.2.3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
評價與考核是課外體育活動管理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評價的主要功能是改進和發(fā)展,而不是鑒定和選拔,由單一向多元內容評價轉變;由單一評價方法向多樣評價方法轉變;由單一評價主體向多元評價主體轉變,建立評價內容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課外體育活動評價體系。建立激勵機制,既有外部激勵也有內部激勵,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樂趣,得到真正的自我滿足感和自我實現(xiàn)感。把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評價作為體育課考核的一項內容,而不僅僅是晨跑或其他簡單的出勤率。
3.2.4加大對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人員和資金的投入
依據《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精神,在搞好體育教學和與運動競賽的同時,要切實可行搞好課外體育活動,必須加大人員和資金的投入,動員各方力量,不斷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yǎng)良好的鍛煉習慣,樹立“終身體育,健康第一”思想。
以上建議必須與各高校的資源條件和學生課外活動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地展開改善,并需要有進一步的細化研究和二度創(chuàng)作,以便達成預期目標。
參考文獻
[1]杜東照.淺析高校課余體育活動的開展[J].河南機電高等??茖W校學報,2004(1):86-87.
[2]陳紅,羅唯.高職院校課余體育活動的現(xiàn)狀及對策探討[J].重慶電力高等??茖W校學報,2010(Z1):92-94.
[3]楊尚劍,楊金善.上海高職學生參加課余體育活動現(xiàn)狀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2(20):69-70,72.
[4]李杜娟.高校學生課余體育活動的現(xiàn)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科技視界,2013(30):176-177.
[5]嚴綱,王程.江蘇省高年級大學生參加課余體育活動的現(xiàn)狀調查與分析[J].考試周刊,2007(50):84-85.
[6]牛長江.高職院校課余體育活動現(xiàn)狀調查及對策[J].河南教育:下旬,2010(9):60.
[7]王國祥.課余體育活動的研究與實踐[J].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2010(10):75.
[8]賀彬恢.對于開展高職院校課余體育活動的思考[J].考試周刊,2011(22):130-131.
[9]徐艷玲,姚蘭發(fā).高中生課余體育活動現(xiàn)狀調查分析[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1(4):76-79.
[10]譚沃杰.高校課余體育活動現(xiàn)狀及發(fā)展對策[J].湖北體育科技,2003(2):274-276.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2(c)-01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