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紅東
學生閱讀文本,不僅僅是單方面地吸收文本所承載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與文本展開心靈的對話。因此閱讀的過程就是文本意義與閱讀主體意識之間互相交流、雙向互動的過程。教師應該為學生架設溝通文本的“橋梁”。教師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對促進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閱讀教學的價值觀:變“一元解讀”為“多元解讀”
長期以來,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干擾,教師片面追求“唯一答案”的“一元解讀”已成為中小學閱讀教學的主要價值取向。這種異化了的閱讀教學,不僅不能促進學生閱讀素養(yǎng)的提高,而且泯滅了學生的個性。針對這個問題,《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薄伴喿x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边@就要求教師對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的價值觀進行重新審視,確立新的閱讀教學的價值觀。也就是要變“一元解讀”為“多元解讀”,讓學生在多元解讀的過程中,張揚個性,完善人格,提高閱讀的綜合素養(yǎng)。
二、閱讀教學的方式觀:變“肢解分析”為“整體把握”
長期以來,中小學的閱讀教學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干擾,從閱讀的順序到閱讀的結果,著力關注的是文本的局部細節(jié),忽視對文本內(nèi)容的整體把握。教師在教學一篇課文時,猶如“尸體解剖”,人為地將一篇完整的課文肢解成字、詞、句、段。學生學完一篇課文,除了掌握若干字、詞、句、段的意思以應付考試外,對課文蘊含著的深刻的思想和生動的形象缺乏整體的感悟。這樣的閱讀教學不利于學生語言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fā)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本烷喿x教學而言,需要我們確立新的閱讀教學方式,即變“肢解分析”為“整體把握”。
“整體把握”是針對傳統(tǒng)閱讀教學的弊端提出來的。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通常采用“解題—識字、解詞、析句—分段歸納段意—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總結寫作方法”的僵化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采用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造成學生一課學完,所得到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知識,缺乏整體觀,學生對課文寫了什么,怎樣寫的,為什么要這樣寫,一知半解。而且,經(jīng)常采用這樣的模式進行教學,學生將會產(chǎn)生一種逆反心理,以致對語文學習心生厭惡。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整體把握”。
三、閱讀教學的主體觀:變“教師為中心”為“學生為主體”
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以“教師為中心”,課堂教學時,教師常常采用談話的方法,將“預設”好的問題與結論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猜測。這種“請君入甕”式的教學使學生完全處于一種被動的接受狀態(tài)。久而久之,學生的個性被泯滅,創(chuàng)造的天賦被扼殺。對此《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睆拈喿x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閱讀主體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和語文積淀喚回直覺經(jīng)驗,來重構文本的具體形態(tài)。由于不同主體之間在生活經(jīng)驗和語文積淀方面存在著客觀的差異,因此,即使在同一位教師的指導下,閱讀同一篇課文,主體之間閱讀時的心理活動也會不同,甚至差別很大。
那么,在閱讀教學中,如何讓學生真正成為閱讀的主體呢?
第一,要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自主閱讀,把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一是要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讓他們潛心讀書,促使他們主動地讀,專心地讀,興致勃勃地讀,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從而產(chǎn)生獨特的個性化感悟。二是要為學生在文本言語與主體直接經(jīng)驗之間架起“橋梁”。閱讀的過程是在文本的言語形式與閱讀主體的生活直接經(jīng)驗之間進行相似選擇、相似匹配、相似激活的過程。文本中蘊含著的生活底蘊往往是豐富多彩的,但對于學生來說,文本所反映的生活是間接的,學生對此沒有直覺的經(jīng)驗,這就需要教師啟發(fā)學生喚醒記憶,借助自己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相似的直覺經(jīng)驗去解讀文本的內(nèi)容。
第二,要積極鼓勵學生通過批判性閱讀,培養(yǎng)問題意識,讓他們在自主探究的閱讀實踐中尋找答案。事實上,學生閱讀一篇課文,不應是被動接受性的同構解讀,而應是主動批判性的異構解讀。異構解讀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營造一個平等、和諧的課堂生態(tài)環(huán)境,指導學生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敢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地解決問題。這樣做,既可以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又可以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教師要及時捕捉有價值的生成性話題,組織學生展開思維的碰撞,引發(fā)學生深入地思考,提高對話教學的質量,從而幫助學生完成知識意義的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