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CIIM模型長期被用來促進不同族群的交流與融合,它也可用來促進不同群體間助人行為的發(fā)生。如今較多城市中小學出現(xiàn)包含流動兒童和城市兒童的混合教學班級。該模型也適用于對此類混合教學班級中的流動兒童和城市兒童的助人行為培養(yǎng)。
關鍵詞:CIIM模型;兒童;助人行為
一、助人行為的促進研究
對助人行為的干預或促進研究,往往集中在它的發(fā)生和發(fā)展規(guī)律基礎上。綜合寇彧及其他研究者的研究來看,對助人行為的促進手段和途徑選擇上應該有的放矢。首先,以往對助人行為的促進方案往往是以個體的某種性格稟賦為依托,強化其助人傾向,預防不良行為的出現(xiàn)。在促進地點區(qū)分,一般可以分成家庭促進和學校促進。而家庭促進中最為重要的便是親子關系,研究者通過強調家庭中的親子關系,進一步增加個體的移情能力,使其能夠在社會交往中感受到他人的想法和情感。更進一步依托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改進,樹立正確的榜樣示范,進而改善兒童的助人行為。而在學校中的促進,則包括軟硬兩方面。軟的方面是重點,它包括圍繞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為主的和諧氛圍構建,同時也包括圍繞教師和學生的榜樣示范作用,還包括有針對性的移情訓練和團體合作活動。這些具體的活動將進一步促進學生助人行為的增加。硬的方面一般是指校園的硬件建設,能夠為培養(yǎng)兒童形成助人行為提供財力、物力支持。
寇彧認為,對助人行為促進的時間安排上,一般為每周三次,每次15分鐘,共計10周的訓練便可以顯著增加兒童的助人行為并減少攻擊行為。
基于群體身份的助人行為促進方案,更多地應用于國外多種族兒童的混合班級教學中。其思路是通過培養(yǎng)不同種族學生間的友誼和合作,減少群體摩擦和偏見,促進整體的和諧團結。較成功的例子是西方的國際小學,會將不同種族的孩子置于同一個班級中,鼓勵他們通過合作完成任務。這樣混合培養(yǎng)的方式有效地保證了教學質量,促進不同膚色和種族的兒童更有效地交流和溝通,減少了種族沖突。類似的方式和行動將極大地促進正向的群體關系發(fā)生。
二、基于CIIM理論模型的助人行為促進方案設計設想
CIIM理論模型強調對共識內群身份的構建,更利于個體間積極社會互動發(fā)生。比如,在個體均意識到共識內群身份之后,便有可能向原本的外群成員吐露心聲,表白自己的隱秘。在Derlega看來,對自己隱秘的輸出和輸入與群體邊界的開合有關,自我表露和人際緊密性是高度相關的。所以引入共識內群身份,能促進群體間成員的親密性,引發(fā)成員間的相互表白后促發(fā)信任和合作出現(xiàn),最終使團體的凝聚性增強。群體中的助人行為往往具有互惠性的特點,通過共識內群身份的培養(yǎng)可以促使原本內外群體中的個體發(fā)生互惠性的幫助行為。通過頻繁的交流、溝通將進一步促使共識內群身份的強化,并最終作為催化劑促進群體中積極互惠行為的發(fā)生。
但CIIM模型在實際應用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在將不同的群體融入同一個群體的過程中,如果過分強調共識內群身份,可能會引起原來具有較高經濟地位、聲望群體的排斥,從而非但不能夠有效地促使群體間助人行為的發(fā)生,反而會進一步地促使群體偏見和歧視的加劇。而Hewstone和Brown的共同群際差異模型也表明了對共同身份的強調不應該損害原有的群體身份。對此,他提出了以下幾個需要注意的事項:
(1)接觸應該是發(fā)生在不同群體間,而非發(fā)生在個體間的。
(2)群體融合應基于群體共性,群體融合應基于他們的經驗和特長整合。
(3)只有在群體認識到彼此優(yōu)缺點,并承認彼此共同身份時,促進方案才有效。
在CIIM理論模型中,使用新的更高一層次的內群身份替代原有身份時,并不意味著個體要拋棄自己原本存在的身份。個體可以通過雙重身份形式進入新的群體中。在共同內群體中,雙身份都是顯著的。這將確保個體從共同內群體中受益的同時,不必拋棄自己原本的群體身份。目前,來源于實驗室的和田野調查的實驗中已經證實了該點。
基于此,CIIM模型認為在以共識內群身份對助人行為進行促進時,無需要求個體放棄他們原本的身份。如Ferdman所提到的,每個個體都可以歸屬到多元化的群體中,依據群體劃分標準的不同,可以歸屬到不同的宗教群體、職業(yè)群體中去。因此,再分類策略可以通過雙群體身份的強調,保證更高層次的共識內群身份和原群體身份均顯著。已有的研究表明,不同的身份表征對助人行為有顯著影響。其中,整合促進策略中所對應的共識內群身份對助人行為的影響顯著大于其他三種群體身份表征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陳陽.群體身份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3):371-376.
[2]陳陽.流動兒童助人行為特點及促進:基于群體身份認同視角[D].遼寧師范大學,2015.
項目基金:本文為遼寧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項目,遼寧省罪錯青少年群體社會管理機制創(chuàng)新研究(L11DGL01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陳陽,1980年出生,男,漢族,遼寧沈陽人,沈陽工程學院文法學院講師,博士,社會心理學方向。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