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 王一晨(河北工業(yè)大學 天津 300130)
?
淺談高校體育教學傷害事故歸責與預防對策①
張宇王一晨
(河北工業(yè)大學天津300130)
摘 要:高校體育教學成為目前高校教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然而在體育教學中的傷害事故更是越來越引起重視。從法律視角了解事故責任、歸責原則、責任主體及責任形式,正確處理和預防傷害事故的發(fā)生,是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需要,也是“依法執(zhí)教、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本研究結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以及與體育相關的規(guī)定和條例,通過分析體育課堂教學傷害事故頻發(fā)的原因,闡釋事故中的歸責原則,建議學校預防體育傷害事故的措施,保障各方合法權益,促進高校體育教學順利進行。
關鍵詞:高校體育教學傷害歸責預防
高校體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關鍵組成部分,直接影響到實現(xiàn)國家全面發(fā)展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高校體育管理工作把樹立“健康第一”指導思想放在首位的同時,又高度關注學生的安全保障工作。最近幾年,經(jīng)濟社會步入了一個快車道,而隨著近年高校體育制度的改革不斷完善和發(fā)展,體育公共課和選修課數(shù)量逐漸增加,體育教學活動日益豐富。傳統(tǒng)與新穎的體育活動形式相結合,一脈相承的體育精神和活靈活現(xiàn)的體育教學理念相貫通,越來越多的學生會積極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這是大家都喜聞樂見的事情。與此同時,體育教學中傷害事故發(fā)生比率也相應提高,這不得不讓我們體育教育工作者引起高度重視的問題。
1.1高校體育教育現(xiàn)狀
大學體育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前聯(lián)邦德國15~20歲的青年學生中,以體育作為最喜愛的業(yè)余愛好之一的占學生總數(shù)的45%;在我國體育的健身性和娛樂性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中閑暇之余,體育也占據(jù)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經(jīng)常參加余暇體育活動的大學生約為學生總數(shù)的43.7 %,大學體育已成為建設校園精神文明的積極因素,這是由體育本身的特點帶來的。
目前,在我國高校體育教學體系中,技術教學的重視程度仍然大于能力教學,雖然高校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總體水平呈上升趨勢的,但是個別指標呈下降趨勢。根據(jù)1985-2005年期間葉新新三次對全國大學生體質與健康的監(jiān)測資料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表明:近年高校學生體質健康總體水平有所提高,與此同時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卻呈現(xiàn)下降趨勢,肺活量及肺活量/體重指數(shù)同樣呈下降趨勢;就目前高校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而言,近40%的大學生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表現(xiàn)為體虛、易疲勞、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wěn)定等。由上述的材料分析可以表明,雖然數(shù)據(jù)更新有點慢,但是也能推算出近十年我國大學生的體質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力方面總體狀況堪憂。這就相應地增加了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著相應的安全隱患,尤其是近幾年,高校體育事故頻發(fā)。
1.2高校體育事故產(chǎn)生的原因分析
高校學生體育傷害事故可以被認為學生的生命健康權受到損害,主要是指高校學生在校期間參加體育活動時因為過失行為所造成的人身傷害事故。這里所指的在校期間具有時空特性,既包括在學校教學計劃規(guī)定的體育活動和在校園內進行的其它體育活動,但是不包含在學校教學計劃規(guī)定中,同樣也包括學校組織的校外活動的時間和空間。
國內高校體育課程的開設認真落實《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和《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等文件精神、全面實施《全民健身計劃》,開設了球類課程:足球、籃球、乒乓球、網(wǎng)球、排球、軟式排球等,另外還有戶外定向、健美操、拉丁操、跆拳道、防身術、武術、搏擊操、散打、街舞、健美和瑜伽等課程。同學們可以通過網(wǎng)絡的形式在規(guī)定的時間段選擇自己想報的課程。
學校開展的體育課程較多,存在安全隱患的風險就越大,因此也會發(fā)生一些安全事故。我就下面幾個原因來討論:
1.2.1客觀因素
一方面由于體育教學經(jīng)費投人相對不足,具體體現(xiàn)為學校體育場地、設施缺乏、器械陳舊,無法順利開展教學。另一方面由于體育教學、體育活動自身的特點。
1.2.2主觀因素
(1)學生方面:學生自身身體素質差或患有先天疾病的;在教學過程中不按照老師示范動作做的錯誤動作等。
(2)教師方面:部分體育教師責任心不強或專業(yè)水平偏低、教法不當?shù)?。導致學校事故發(fā)生的行為主體具有其多樣性,在高校造成學生體育傷害事故的主體主要有學校、行政管理人員、學校工人、體育教師、學生、校外人員等,他們的直接或者間接過失行為都可能導致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發(fā)生。這類事故的處理和防范,目前已經(jīng)成為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關注的重要問題。
在學校發(fā)生的體育事故,根據(jù)相關法律和教育部的規(guī)定,其歸責原則可分為教學過程中的損害責任原則和法律責任原則。
損害責任原則,指的是在沒有過錯的前提下造成他人損害,依法律規(guī)定應由與造成損害原因有關的人承擔民事責任的原則,也稱之為無過失責任原則。英美法稱之為“嚴格責任”。
法律條文中將歸責原則分為過錯責任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和公平責任原則三種原則。其中,過錯責任原則和公平責任原則是現(xiàn)實中比較適用的原則,高校體育事故處理中的歸責原則主要以過錯責任原則為主,公平責任原則為輔,兩者相輔相成,在實際過程中,由于賠償金額較大,也必須和保險制度結合在一起。
體育傷害中學校承擔責任情況教育部在《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有明確規(guī)定:一是設施方面:學校的場地、其他公用設施,以及提供給學生使用的學具、教育教學設施、設備不符合國家規(guī)定的標準,或者存在較為明顯的不安全因素;二是學生管理方面:學校教師或者其他工作人員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實施體罰或者變相實施,或者在履行職責過程中違反工作要求、操作規(guī)程、職業(yè)道德或者其他有關規(guī)定的等情況。
教育部頒布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在2002年9月1日起正式實施。對學生傷害事故適用過錯責任的規(guī)定在第8條第2款中具體說明:學生傷害事故是由學校、學生或者其他相關當事人造成的,相關當事人應根據(jù)其行為過錯程度所占比例及其與損害后果之間存在的因果關系承擔同比例責任。即不能簡單地認為一旦事故發(fā)生,均由學校負責,要認定事故的責任歸屬。對于學校有過錯的事故,學校應當承擔過錯。如果學校無過錯,非特殊情況無需承擔責任或分擔責任。
各種情形的學生傷害事故均在《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有規(guī)定,其中一種情形是如學校已履行了相應職責,行為并無不當?shù)?,學校無法律責任。此種情況下適用公平責任原則:學生有學校不知道或者難于知道的特異體質、特定疾病或者異常心理狀態(tài),或者意外傷害發(fā)生在對抗性或者具有風險性的體育競賽活動中的情況。
我們可以就第二點中的體育傷害的歸責原則和上述相關規(guī)定,來討論體育事故的預防對策。
3.1學生方面
(1)在體育活動中,增強自己的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
(2)進行體育鍛煉的時候,量力而行,規(guī)范動作。
(3)自己主動去學習相關安全預防措施。
3.2學校和家庭
(1)重視安全教育,提高學生的防范能力。
(2)強化老師的安全技能培訓。體育教師在授課的同時要確保學生的人身安全,遇到學生發(fā)生傷害事故,教師要具備做好第一急救的技能,并及時聯(lián)系校醫(yī)進行救治,避免因救治不及時產(chǎn)生不良后果。體育部與校醫(yī)院等部門建立聯(lián)合機動機制,對于教師安全技能的強化及保證學生上課受傷得到及時救治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3)加強學校的安全設施的建設,修復場地存在的安全隱患。學校提供的教育教學設施、設備要確保符合國家標準,并在合理的范圍內排除體育活動使用設施所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建立定期排查機制。
(4)增加高校學生的保險種類。加強高校與保險公司之間的合作,建立對于高校體育鍛煉項目有針對性的特殊保險,使體育傷害事故獲得保險公司較高的賠償金額。
3.3政府和社會
(1)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來使體育事故發(fā)生有法可依。(2)保險公司建立相關險種。
(3)加強宣傳和教育體育安全教育。
高校體育教學傷害事故的預防和有效處理措施,應該作為高校體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將有效確保依法治教和依法執(zhí)教,同時進一步促進體育教學改革和發(fā)展。體育老師應該不斷提高法律意識,全力防范,妥善處理,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或者消除學生傷害事故的發(fā)生,學生更應該從自身做起,注意自身的安全。讓大學體育教學更加和諧、活潑。推動高校教育安全、和諧、有序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秋榮,陳鴻海.高校涉校矛盾糾紛第三方調解機制探析[J].繼續(xù)教育研究,2011(4):172.
[2]胡曉峰,謝維華,周絡.高等學校體育課堂教學傷害事故責任研究[J].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11(9):124-128.
[3]周慶杰.學生體育傷害中學校和教師的民事責任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4,19(2):88-90.
作者簡介:張宇(1979,8—),男,河北唐山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王一晨(1987,5—),男,河北石家莊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體育教育。
基金項目:①本論文系2014年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高校體育教學傷害事故歸責與防范對策研究》(編號:SQ141036)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3(c)-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