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海
必須承認的是,“人前一套,背后一套”是落馬高官的常態(tài)。高官長期接受黨的教育,為何會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喪失警惕顯然值得我們深思。大多數(shù)人會將這一原因歸結于其放松了對世界觀的改造,沒有信仰,做了金錢的奴隸,但這種反思過于寬泛,落馬高官在法庭上的痛哭流涕早已有之,卻并未阻止他們“前腐后繼”。從另一方面講,我們的黨也一直要求高級官員時刻學習,這一要求從未放松,顯然再從這個角度出發(fā)得出的結論難以站住腳。
筆者認為,貪欲是人的天性,要壓抑這一天性,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內心對真善美的追求,二是通過外部制度設計形成“不敢貪,不愿貪,不想貪”的機制,顯然,只靠第一個途徑是難以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畢竟柳下惠只有一個。因此,注重第二個途徑顯然是現(xiàn)階段的當務之急。世界各國的經(jīng)驗表明,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因此,推行陽光法案,落實官員財產(chǎn)公開制度是必行之路。但從新聞報道來看,實現(xiàn)這一目標卻路途遙遠,推行起來阻力重重。那么,在現(xiàn)階段應當如何盡量消除“雙面人”現(xiàn)象呢?筆者認為,讓官員尤其是高級官員降下身段,與民眾多交流,多接地氣可能是一個較為現(xiàn)實的選擇。
第一,切實推行車改,官員尤其是高級官員即便不轉向公共交通,改用私家車上下班,也會在一定程度上不再“不食人間煙火”,知民生之艱難。
第二,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高級官員不再居住在只有高級官員才能居住的社區(qū)中,與公眾一起居住在普通社區(qū)中,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民情,知曉民意。
第三,切實取消官員尤其是高級官員的所有“特供”,坊間傳言高級官員的飲食甚至空氣都與普通公眾不同,如果確有此事,應當逐步取消,讓其與社會公眾真正的“同呼吸共命運”。
第四,切實減少其他部門尤其是上級機構對官員作出決策的影響和制約,讓官員的治理思路切實得到貫徹和落實。
推行這些舉措顯然會遇到一定的阻力和困難,但必須明了的事實是:反腐敗必將長期堅持下去,官員尤其是高級官員的權力必將會被進一步壓縮,公車改革、“八項規(guī)定”僅僅是其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而已,這些改革表面上看是使官員喪失了某些權力,但更深層次的意義或許是:取消各式各樣的“特供”,官員尤其是高級官員能夠真正聽到來自基層的聲音,當這些聲音被納入其作出重大決策的依據(jù)時,這些決策必將解決普通民眾的衣食住行等基本問題,此時官員收獲的將是莫大的成就感、榮譽感,當達到這一階段時,他自然會珍惜手中的權力。
根據(jù)馬斯洛需求理論,成就感和榮譽感屬于人類最高的需求“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官員尤其是高級官員通過運用手中的權力,真正“為人民服務”,得到普通公眾的交口稱贊,實現(xiàn)人生價值,顯然,在官員尤其是高級官員溫飽已經(jīng)解決的前提下,金錢是不可能實現(xiàn)這一需要的。
我們需要反思的是我們的教育工作。如前所述,在討論“雙面人”現(xiàn)象時,大多數(shù)將其歸結于信仰的缺失,落馬官員成為金錢的奴隸,以獲取金錢為追究目標,但我們忽視了兩點:其一,獲取金錢并不值得否定,我們否定的是通過非法手段獲取金錢,其二,我們的信仰內涵并不明晰,入黨誓詞中的“為共產(chǎn)主義奮斗終生”或許是該種觀點所講的我們應該有的信仰,但“共產(chǎn)主義”到底是什么樣的,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雖然描繪了一幅藍圖,但對其實現(xiàn)途徑卻語焉不詳,“奮斗終生”僅僅是一種表態(tài),也未明確應當如何奮斗。最關鍵的是:如果不為“共產(chǎn)主義奮斗終生”又如何更是付諸闕如,顯然,這與我們常見的宗教信仰有著巨大區(qū)別。所以,這種觀點貌似找到了癥結所在,但如何解決這一癥結必須要明確應當有怎樣的信仰,但恰恰在這一關鍵點上,這種觀點并不能給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因此,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采取切實措施,讓官員尤其是高級官員“接地氣”,在作出重大決策時,為廣大公眾而非特定利益集體服務,自然就會得到廣大公眾的擁護,自然就會享有權力帶來的榮譽感和光榮感,當官員實現(xiàn)人生的最高需求時,“為人民服務”就不再是一句口號,它也必將成為廣大官員的行事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