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華
【摘要】責任是人立足社會,取得成功的基本條件之一。責任也是一個永恒常新的作文話題,面對這樣一個大話題,無非兩種寫法,要么“以大見大”,要么“以小見大”。但以初中學生的寫作水平,從大處著筆,只會陷入泛泛而談的誤區(qū),縱然引經據典,也只能是事例的堆砌,空洞無力,難透紙背。而“以小見大”則是學生較為熟悉的一種寫作手法,初中語文課本中有很多經典篇目都采用了這種手法,比如《背影》《最后一課》《幽徑悲劇》《百合花》等等。借助學生熟悉的方法進行責任話題的作文指導,不僅將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進行了真正統(tǒng)一,而且也是依托課堂陣地進行責任教育的有效實踐。
【關鍵詞】責任;話題作文;作文指導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一、博采約取,擷取新穎有趣的事例
袁枚在《隨園詩話》中提出“著意原資妙選材”,材料是文章的質地,文章要想血肉豐滿,就要用心選材,博采約取。古今中外有關責任的名言事例浩如煙海,生活中的一切都可歸結到責任上去,但在選材時還是要圍繞責任主題決定取舍詳略,聚焦凡人小事,觀察自然景象,捕捉細小情節(jié),使思想和內容的關系達到“如影隨形,如響依聲”的和諧之度。
我校學生大多來自農村,農村生活是他們最好的寫作源泉。譬如從焚燒秸稈一事中可領悟到環(huán)境保護的責任意識;從一株桃樹的無端被砍可升華出維美護美的責任重擔;從想釣魚尋找干凈水源的艱難可發(fā)出珍惜水源的責任呼吁……
“方氏精神”是我校獨有的文化特色,每一位小海師生都熟知方肇周、方鏗父子捐資建校,報效桑梓的動人故事。校園內也有很多宣揚“方氏精神”的景點,以此為素材也是責任話題作文的獨到之處。
寫“責任”作文可以詳寫一件事,由物及人,由人及社會,有效地提升素材的層次,從而達到“一花一世界”的目的;也可以寫兩三件事,積小成大,串聯成珠。而且在尋找篩選“責任”素材的過程中也是對學生思想的一次反思和洗禮,作家瓦茨說過:“反躬自省是通向美德和上帝的途徑?!睂懾熑握魑牡倪^程,不也是學生通向責任教育目標的有效途徑嗎?
二、精描細繪,凸顯平凡之中的深意
“以小見大”這種手法不僅在選材時用得到,而且還可體現在具體的細節(jié)描寫中,于細微處見責任,以細膩的描寫代替俗套的典故,用真摯的情感填補空洞的說教。
例如,劉同學的《責任的涵義》一文的開頭:
“夜深了,那熟悉的熄燈鈴聲再次在我的耳畔響起,校園里的燈也一盞接一盞的熄滅。我打著哈欠從房里走出來,卻見爸爸正穿著鞋子準備出門。
我不解地望著他:‘爸,你要上哪兒去?
‘今天天氣冷,我去看看宿舍那里有沒有什么問題。爸爸邊系鞋帶邊說。
‘今天又不是你值班,你去看什么呀?我瞟了他一眼。
‘這不是誰值班的問題,我既然是這個學校的領導,就有責任關心學生的安全。爸爸拍了拍我的頭說?!?/p>
這段父子對話惟妙惟肖,具有強烈的生活氣息,雖是只言片語,但因其典型細膩,一位具有責任意識的父親形象已然躍然紙上,并且也為下文作者思索責任的涵義,并領悟到責任的真諦作了鋪墊。
景物描寫常常是學生寫作時容易忽視的地方。殊不知景物描寫可以烘托氣氛,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更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如皇甫同學的《怡情園,讓我陶醉》一文中的描寫:
“雨中的怡情園,籠罩著一層薄薄的霧,有點像在世外桃源一般。那樹葉、草葉被雨水沖刷得干干凈凈;花瓣上綴著一顆顆雨珠,好似是上天賜予它的珠寶,你瞧,花兒開得更艷了。
晚上的怡情園,又是別樣的風韻。白色的月光靜靜地流瀉在花上、樹上、草上。整個怡情園像被籠在輕紗般的夢里,靜謐、縹緲、美麗。那一盞盞帶有歐式氣息的地燈像一顆顆夜明珠一樣,懸浮在草坪上。綠色的地燈將大樹、草坪照得格外亮,格外亮?!?/p>
小作者撇開名山大川,獨將視野聚焦在本校的怡情園,運用細膩的筆觸充分展現了怡情園的美。胸中如無動情之景,筆下難有動情之文,在這美麗的景語背后寄寓著作者濃濃的愛校之情。而且有了這些生動描寫,抒情議論也就有了基礎,責任主題的揭示就可水到渠成。
三、錦上添花,增添凡人小事的亮點
“責任”主題是很多學生寫作時會選擇的題材,要想自己的文章能脫穎而出,還要注意旁枝末梢的匠心獨運。這同樣是“以小見大”的體現,以小細節(jié)折射大構思,錦上添花,讓閱者有眼前一亮之感。
作文對語言是有一定要求的,“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詞語匱乏會讓文章淡而無味。因此在文從字順的基礎上,遣詞造句時還要注意修辭的結合使用,講究句式駢散相間,斟酌音律節(jié)奏。
又如在記敘文的結尾處加入議論或抒情的表達方式,就可卒章顯志,升華主題。就像陳同學的《你在何處笑春風》一文中,小作者在文末發(fā)出如此慨嘆:
“著名國學大師季羨林曾為一棵古藤被砍而悲哀至極,大聲疾呼世人要維護真善美。可十八個春秋過去了,世上還是有愚氓之人,還是在毀美滅美,豈不嗚呼哀哉?如今,季老已駕鶴西去,他曾背過的十字架又該有誰來背呢?為了幽徑悲劇不再重演,為了能讓你永遠笑春風,雖只是個90后的我,也愿意將這十字架永遠永遠地背下去!”
這篇作文是小作者模仿季羨林先生的名篇《幽徑悲劇》,借一棵無端被砍的桃樹發(fā)出愛美護美的呼吁,雖然他的文筆還嫌稚嫩,結構也有模仿之痕,但他這種愿意背起十字架的責任意識依然讓人感動,而且這種向大師最真切的致敬才真正體現了課堂責任教育的成功,學生責任意識的自我覺醒。
此外題目、小標題的新穎別致也會為文章加分不少。如《儉、 撿、檢,我之責任》,以三個同音但又不同含義的字為題給人耳目一新,先聲奪人之妙。還有《情為何物》,楊同學以“血緣親情,永恒傳奇”“諍友損友,朱墨抉擇”和“青春美好,情時未到”三個標題串聯結構,言簡意賅,突出中心。
以小見大,從生活瑣事中探見學生責任意識;言近旨遠,用細膩描寫傳達崇高理想。用責任理念激發(fā)每位語文教師的工作熱情,用作文指導培育每位學生的責任意識,這何嘗不是一件蘊含大智慧的平凡事呢?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