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榮秀
【摘要】“以讀導寫,讀寫結合”,“讀”是基礎,“寫”是拓展延伸。提高其有效性的關鍵是讀深悟透課文,從教材中找到讀寫的連接點和引發(fā)點,將二者有機融合,并進行拓展。
【關鍵詞】以讀導寫;讀寫結合;有效性;實踐與探索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以讀導寫,讀寫結合”是我縣“學·導·用”課堂教學模式的基本課型,基本環(huán)節(jié)是:讀透課文——以讀悟寫——寫作遷移。 “讀”是基礎,“寫”是拓展延伸。是以文本為載體,設置相關的“寫”的內(nèi)容,使讀寫融為一體,一方面將對閱讀的感悟引向深處,另一方面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閱讀所起的作用是“例子”的作用、“引發(fā)”的作用,即引導學生關注課文中的句子、片段、人物、細節(jié)或謀篇布局及一些有啟示意義的信息,從而觸發(fā)寫作的感悟。其目的是得法于課內(nèi),運用于課外。
那么,如何真正做到“以讀導寫,讀寫結合”,并提升其有效性呢?
一、讀深悟透教材,喚醒學生生活體驗
新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倍斚鲁踔猩魑囊粋€共同的毛病就是不能貼近生活,不能表現(xiàn)自我心靈和生活中的種種情感和細節(jié)。這固然有學生對生活缺少體驗和感悟的因素,也有我們教學上的因素,即我們的老師沒有將教材內(nèi)容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及將讀寫有機結合。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在作文中再現(xiàn)生活,將作文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認識到多彩的生活為寫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意識到教材中就有許多貼近生活的例子,不僅為寫作積累了大量的素材,也積淀了許多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如張之路的《羚羊木雕》,類似文中的故事也許就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琦君的《春酒》充滿民俗風情,自己的家鄉(xiāng)也有許多鄉(xiāng)風民俗;朱自清的《背影》和李森祥《臺階》中兩位父親的形象,仿佛就生活在我們身邊。還有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等文章,無不是對生活的記錄。教師要用好課本這個資源,通過深度閱讀,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將這些能引發(fā)學生思考和情感共鳴的引發(fā)點挖掘出來,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進而用筆表現(xiàn)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讓學生樹立“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及“生活即課堂”的觀念。讓學生明白,這不僅是個寫作過程,也是感悟生活、享受生活的過程。
二、尋求讀寫結合點,指導學生仿寫練筆
韋志成先生在他的《作文教學論集》中寫道:“學習寫作的途徑,一般要經(jīng)過積累——模仿——借鑒——創(chuàng)造這個過程,而哪一步都離不開閱讀。閱讀對寫作有什么幫助呢?一是積累語言材料,二是提供寫作素材,三是提高理論水平,四是提供模仿范例,五是提供可借鑒的技巧和方法。”
由此可看出,仿寫是學習寫作的一個必經(jīng)過程,是一個有效地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教學方法。講究的是學以致用,活而不亂,不拘一格。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于法度,顯然是與吸收有密切關系?!币虼?,找準仿寫的鏈接點是關鍵。
句子與段落是課文思想主旨的基本載體,是閱讀教學的著力點。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用詞準確、刻畫生動形象、修辭運用得當?shù)木渥踊蚨温?,引導學生進行仿寫,從仿寫中發(fā)現(xiàn)和掌握詞語運用的妙處、修辭運用的特點及表達效果,從而鍛煉學生語言表達的基本功。
《觀舞記》一文用精彩的文字再現(xiàn)了印度著名舞蹈家卡拉瑪姐妹精妙絕倫的舞蹈表演。文中有許多可模仿借鑒的地方:如從身體、服飾、神態(tài)等方面描繪舞蹈美的角度;精致的動詞、生動的修辭、巧妙的手法、豐富的想象等等,皆可用來仿寫練習。如開頭連用四個“假如……”構成排比,我在執(zhí)教完這課后,要求學生仿照這種句式:
“假如我是一縷陽光……
假如我是一片白云……
假如我是一棵大樹……
假如我是一株小草……”
寫一寫自己的理想和生活態(tài)度。學生的思路開闊流暢,言辭優(yōu)美,很好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所寫段落具有一定的邏輯性。有的學生寫道:
“假如我是一縷陽光,我將奉獻給最需要我的人。
假如我是一片白云,我將努力變幻我的形狀,為蔚藍的天空添一份亮麗。
假如我是一棵大樹,我將努力生長,為路人營造濃郁的綠蔭。
假如我是一棵小草,我也將變得青翠欲滴,裝扮富饒的大地”。
課后讓學生觀看舞蹈視頻《雀之靈》和《千手觀音》,然后把舞蹈的美和觀看舞蹈的感受用優(yōu)美的語言表達出來。在展示交流課上,大部分同學都能做到動詞運用傳神到位、修辭和藝術手法巧妙,想象豐富,將自己的視覺感受表達得淋漓盡致。仿寫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正如韋志成先生所說,閱讀給寫作提供了模仿的范例和可供借鑒的技巧和方法。不僅可以仿句仿段,也可仿思路仿主題仿謀篇布局等等。
《社戲》描寫了豐富多彩的童年生活,充滿童真童趣。學習完這一課后,要求學生寫一篇以反映童真童趣為主題的文章。這一主題切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學生興趣大增,寫起來也有話可說。一篇篇反映童真童趣的文章脫穎而出。有的寫小時候“偷挖地瓜烤著吃”的事情,有的寫小時候“摘鄰居青澀的水果吃”的事情。
再如《鄧稼先》一文,采用小標題的形式,從不同角度反映了鄧稼先高尚的品質。在執(zhí)教完這一課時,要求學生上網(wǎng)查找有關錢學森的閱讀材料,讓學生模仿課文添加小標題的寫法,把錢學森光輝偉大的一生整合出來?;蛘甙凑照n文添加小標題的方式,寫一寫身邊的人。學生有了參照的對象,寫起來也能得心應手。同學擬的小標題生動形象,又能統(tǒng)一于一個主題下。有位同學寫的是“媽媽的手”,擬的小標題是:“撫平深深的創(chuàng)傷”“擦干委屈的眼淚”“安撫稚嫩的心靈”,把深沉的母愛表達得真切感人。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要緊緊抓住課文的“特色”,讓學生模仿練習,充分發(fā)揮文本“例子”的作用。學生通過仿寫可從中悟出一些寫作的真諦,悟到許多表達技巧及遣詞造句構段成篇的方法。長此以往,學生的作文技巧和語文素養(yǎng)就會大大提高,從而走進創(chuàng)作的門檻。endprint
三、尋求文本拓展點,激發(fā)學生想象作文
現(xiàn)行初中語文教材的作文話題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不強,沒有形成層級梯度和寫作體系。這就需要教師深入探索寫作訓練的空間和維度,尋求文本拓展點,挖掘課文中的寫作因子,讓讀寫有機融合。
教材中有許多內(nèi)容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沖動和想象。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富含哲理的故事,定能讓學生對自己的生活有所感悟;《再塑生命》中,沙利文小姐無私的愛總能感染學生,而聯(lián)想起生活中許多有關愛的故事;《皇帝的新裝》中出人意料的結尾給人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閱讀教學時可在這些意蘊無窮的地方適時地安排補寫、續(xù)寫或改寫,它不僅能讓學生深度閱讀理解課文,還能激發(fā)學生的想象能力,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
《我的叔叔于勒》中鮮明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深深地吸引著學生,讓他們感嘆不已,教師可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引導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改寫小說的結尾:“當菲利普夫婦在船上發(fā)現(xiàn)一位百萬富翁像于勒時,菲利普夫婦會怎樣?試寫成一篇短文?!边@樣的改寫能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作欲望及豐富的想象力,無疑是一次有趣的挑戰(zhàn)。
《喂——出來》是一篇科幻小說,寫的是面對著一個深不可測的洞,人們有著各種各樣的表現(xiàn),最后把什么東西都往里面扔。而小說的結尾更是奇特,天上出現(xiàn)了奇怪的叫聲,掉下了奇怪的石頭。我在執(zhí)教完這課后,設置了這樣一道續(xù)寫題:天上掉下那塊石頭后,又會發(fā)生什么呢?請大膽地想象可能發(fā)生的事情吧,用你的妙筆表達出來。學生都能秉承作者的寫作意圖,即漠視環(huán)境污染,終究要自食其果。在他們的想象中,人們投進去的那些廢物費料,一一地從天上掉了下來,造成了嚴重的后果。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報告文學,具有真實性。作者對消逝的仙湖深深的惋惜,對人們破壞環(huán)境的目光短淺的行為充滿譴責與無奈,轉而深深地呼吁人們救救我們的自然環(huán)境。在這種情緒感染之下,請同學們就環(huán)保問題向世人寫一封公開信。學生的言辭懇切,語句通暢,一氣呵成。
這種基于課文的拓展訓練,能實現(xiàn)從閱讀到寫作的良好遷移,學生將閱讀的感悟運用到寫作中,感受到學以致用的樂趣,從而對閱讀和寫作的熱情大大提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在“以讀導寫,讀寫結合”課型中,“讀”是基礎。教師要把握導寫的契機,要在多讀的基礎上進行寫的訓練。豐富的知識與材料是寫作的根源,而二者的獲得主要來源于閱讀與生活中的積累。因此,以閱讀帶動寫作,要將閱讀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充分發(fā)揮教材“例子”的憑借功能,讓學生從閱讀中積累知識,學習寫作技巧;在閱讀中感悟生活,引發(fā)新的思想火花,從而有所創(chuàng)見。值得注意的是,讀與寫的結合不可牽強,不可用閱讀教材中的模式束縛學生的思維。
參考文獻
[1]中華人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韋志成.作文教學論集[M].天津:新蕾出版社,1982.
[3]劉國正.葉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顧雪龍.“讀寫結合”教學模式,構建高效初中語文課堂[J].語文學刊,2014(1).
[5]李躍金.初中語文讀寫結合的高效教學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3(8).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