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琨 (北京服裝學院 100000)
圣徒抹大拉的肖像畫
——意大利文藝復興藝術背后的社會關系說
劉宇琨 (北京服裝學院 100000)
16世紀前后的文藝復興時期是歐洲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新文化時代,藝術也達到了一個空前卓越的境界。然而事實上,在這些華麗畫卷的背后,不僅宗教統(tǒng)治開始受到了來自人文主義的沖擊;社會生活也同樣面臨著瘟疫、斗爭等各種問題的困擾。因而恰在這樣的沖突矛盾中,對信仰的意識則催生了世人對于這些作為“代求者”的圣徒們的推崇再度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高潮。不過在這次熱潮中,女性圣徒的形象角色開始不斷躍然紙上,并逐漸成為了被描述和推崇的中心人物,而原本程式化的宗教女性樣貌日漸出現(xiàn)了融合當下時風的標準和改變。一如貴族的肖像畫所傳達的用意,此時這些“圣女”主題的畫作,也同樣被時代賦予了重要委任。在此時期對女性圣徒的描繪中,尤以抹大拉的馬利亞的圖像表現(xiàn)最為顯著。本文旨以抹大拉的馬利亞,這一特殊的宗教女性圣徒為例,闡述在其圖像激增的背后與宗教、階級、社會和市場四種外力間的相互關系。
抹大拉的馬利亞;女性地位;圣徒圖像;角色塑造;社會關系
本文為北京服裝學院2015年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課題名稱:抹大拉的馬利亞圖像志研究(項目編號X2015-058)
對于基督教而言,宗教圣徒圖像在創(chuàng)造宗教崇拜的經歷中承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并不僅僅是最原始意義上的教化手段,也是一種特殊的交流方式。尤在特倫特宗教大會鄭重地重申圣像與圣跡崇拜、巡香朝圣同等重要后,教會也逐漸意圖用這些圖像來回應更多的社會現(xiàn)實的問題。
無論是在哪一個時代,女性問題都極易成為人們所關注的話題之一。雖然在早期基督教時代,婦女在教會中也曾經擔任過非常積極的角色,但隨著基督教得到羅馬帝國的認可,教會內部產生了等級制后,對于女性的貶斥性看法日占上風;女性也逐漸被教會從擔任職務和從事教士性質的工作中排除。至中世紀后期,對于女性問題的爭論越發(fā)尖銳,致使基督教會對女性價值的認識一時陷入了死胡同,于是只好寄托于既是處女又是母親的圣母瑪利亞的形象,而這一任務也正好反映了教會對女性的矛盾心理。也恰在這一時期,出于社會動蕩、城市惡習和人們對于救贖意識等的需要,此時的抹大拉的馬利亞因其本身在《圣經》中關于“罪與贖”的突出表現(xiàn),最終使得這樣一位特殊的女圣徒“應運而生”。不同于象征著神性與純潔的圣母,抹大拉的身份雖然極易被混淆、忽視或誤解。但實際上這位女性圣徒亦具有極為重要的存在地位和價值。作為一個表現(xiàn)了《圣經》教義中“罪與罰”“信仰與救贖”的極具二重性的女性人物,拋開其本身在《圣經》中的重要地位外,對于她的形象的塑造與描繪,亦有著不同于其他圣徒所始終秉持的形象呈現(xiàn),而是隨著其多重角色的變化而被一再加以不同的塑造與表現(xiàn);并且從文藝復興時期有關于她的大量畫作中即可看到,那些無法用在圣母,抑或其他圣徒身上的象征、色彩、妝容服飾等也被直接或間接地用于表現(xiàn)抹大拉的各種主題圖像中。尤其是在中世紀后期,由于社會的動蕩與對信仰需要的上升,為了喚起人們對于忠貞信仰以及罪與罰的救贖意識,抹大拉越發(fā)受到了教會、世俗階層以及普通民眾的關注與推崇,甚至在16世紀前后時期尤為狂熱。
對于教會而言,所經常面臨一個主要問題就是:它幾乎沒有能力有效掌控民眾性靈實際發(fā)展的方式。教會扮演的角色通常是應對性的。且通常的情形是,教會的性靈活動產生于“草根”階層,產生于民間的崇拜、敬虔活動和對贖罪的需求之中。歸根結底,中世紀教會的虔誠實踐是以需要為導向的,受到俗人的靈性和需要的引導。1盡管熱心傳教的教宗和大公會議對信仰的內容做了相關說明,而隨著印刷術的產生以及16世紀的社會風紀問題的改革,2宗教著力制作了很多教會宣傳,并選擇了如抹大拉一般的圣徒作為宣傳對象,一方面強調懺悔禮,另一方面則針對于意大利當務之急的一些社會問題的教育和改造。而對于圣徒形象的掌控與宣傳,不僅使得教權階層找到了教化的方向和手段,也使得普通信眾找到信仰的精神支柱。在這些教會其中尤以托缽僧(方濟各會、多明我修會),以及貝居安共生會對于抹大拉的布道更為人知曉。從這些教會與抹大拉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即可見,在中世紀后期基督教的一個側重點就是強調實用性: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宗教并不是思考和理解高深的神學問題,而是為獲得救贖而采取的行動和回應。3現(xiàn)存的絕大多數(shù)沒有爭議的布道似乎都與教會的懺悔和赦罪功能,以及與基督徒的兄弟之宜和博愛要求相關聯(lián)。與神學理論相比,布道與圖像更突顯了教義與虔誠的作用。但其美好之處并非是促進對信仰的理解,而是通過強調紀律、樹立榜樣,從而強化對信仰的順從與接受。
馬基雅維利在《佛羅倫薩史》曾提及15-16世紀是破敗的中世紀神權統(tǒng)治和生機勃勃的世俗圖像時代:教會的腐敗和墮落的社會風氣,以及救贖意識等充斥著當時的意大利。因而伴隨著宗教建筑和對信仰的需要,宗教人物圖像日漸涌現(xiàn)。不過此時的藝術作品,縱然受到了來自宗教、社會和經濟等多重方面的沖撞,以及題材的限制,但圖像卻與當時社會世俗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密切聯(lián)系,從該時期的宗教題材畫作中可以看到更豐富的社會傾向與觀念變化。因而,這一階段的宗教圣徒圖像不僅上承了敏感深邃的歷史情景,并且與社會風氣等問題間亦潛藏著微妙的民族與政治等關系。而除此之外,原本程式化的圖像中宗教人物,在此時亦出現(xiàn)了從神性向世俗化和人性化的過渡性;圖像的教化更多地體現(xiàn)出了一種高貴的人性或極富魅力的氣質;女性圖像更如新時代教化的教科書一般。而這種轉變一方面源自古羅馬藝術的傳統(tǒng);另一方面則得益于當時社會的風尚,及各個階層對女性態(tài)度的觀念與變化。
普遍的罪惡感或贖罪心理是激發(fā)贊助人委托制作宗教藝術品的重要因素。在文藝復興時期,人們開始借助這些作為塵世的代求者的圣徒圖像來尋求內心的安慰、懺悔自己的罪孽。而除了出于救贖意識的需要外;繪制和擁有也被視為一種對于地位、權利、榮耀、道德等內涵的體現(xiàn)。因而,出于不同的目的,不僅教會開始向藝術家們委托大宗的宗教畫作,許多貴族階層或商人等世俗層級的推崇,也進一步促進了圣徒崇拜的復興以及相關宗教藝術的需求。這種夾雜救贖和炫耀的心理動機也是16世紀意大利這一時期的普遍之風。不僅如此,恰在這一時期,一些貴族出身的女性人物也因為宗教與藝術而倍顯突出。雖然沒有掌握政治上的權利,但她們卻開始有機會行使自己資助藝術事業(yè)的權利。其中更不乏猶如科隆娜(Victoria Colonna)一般,不僅是意大利很有名望的女性,亦是圣徒抹大拉的狂熱信徒4。因而她們對藝術的貢獻,以及對于抹大拉在藝術形象的塑造亦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而除了依憑這些權貴高階人士推動了抹大拉狂熱的上升外,行會也為保持圣徒形象的傳統(tǒng)提供了很大助益。文藝復興時期對應不同的目的,每個行會都擁有特定的主保圣人。而與抹大拉相關的主保也有類似于園藝師、美發(fā)師、悔改的罪人5等等。這種對于保護神的(圣徒)崇拜已經深深地扎根在了很多行業(yè)者的生活中。因而從贊助人的角度,無論是通過利用抹大拉的圖像作為道德偽裝或精神的庇佑,還是為了促進政治或社會的目的,皆可看出圣徒形象的獨特性與贊助人之間所存在的相互關系。
在16世紀早期,抹大拉的馬利亞作為懺悔者形象也逐漸出現(xiàn)了兩種變化:一種為迷狂的裸體圣徒從曠野升天的圖像;另一種則是被描繪成了一位用長發(fā)遮蓋裸體,坐于風景全景中的隱士圖像。這些變化在隨著當時北歐的印刷畫和小型畫幅的出現(xiàn)逐漸流行,并且人物形象也反映了市場對于“美人”圖像需求的新趨勢。更出于對其美與性吸引力的關注,16世紀裸體畫的流行也體現(xiàn)了一種二元性的功能。而作為一個從原有放蕩生活,后洗心革面的罪人(不過這一說法或實為一個誤解,并且《圣經》中也從未有相關提及),抹大拉即是這種救贖寫照的理想原型。不同于中世紀對于她作為圣徒或長發(fā)裹身或華服長袍的宗教形象,北方藝術家以裸體的實踐形式對她的描繪則更多體現(xiàn)的便是當時開放的藝術市場與商業(yè)力量。因而,從上述這些抹大拉題材、需要等的變化中,不僅可以看到抹大拉的虔誠信仰對于受眾的重要意義,也可以看出世人對于藝術傾向的某些變化。
圖1 《懺悔的抹大拉的馬利亞》提香1565年 卡波迪蒙特國家博物館及畫廊
圖2 《抹大拉的馬利亞》卡洛·克里韋利1471-73年 意大利濱海圣母教堂
綜上,正是對美的認識,對宗教信仰的看法,對藝術的崇尚,以及權利與經濟的交互沖擊和變化,最終打造了如抹大拉的馬利亞一般的“圣女”(女圣徒)。伴隨其相關的傳說、隱喻與影響,發(fā)展至文藝復興時期,通過不同主題的圖像塑造與呈現(xiàn),抹大拉的形象已在基督教中逐漸被加以了更多關注和重新解讀。而在其圖像形象的變化和解讀中,實際上亦是印證了同一時期整個社會的精神狀態(tài),即該時期意大利的宗教、社會、思想以及藝術發(fā)展的全過程。
注釋:
1.[英]羅伯特·諾布爾·斯旺森著.歐洲的宗教與虔誠1215-1515[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2:10.
2.Michelle A. Erhardt & Amy M.Morris.Mary Magdalene: Iconographic Studies from the Middle Ages to the Baroque[M] .Brill, Leiden·Bosten,P108-116.
3.[英]羅伯特·諾布爾·斯旺森 著,歐洲的宗教與虔誠1215-1515[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2:29.
4.Michelle A. Erhardt & Amy M.Morris.Mary Magdalene: Iconographic Studies from the Middle Ages to the Baroque[M] .Brill, Leiden·Bosten,P240.
5.R osa Giorgi, Saints in Art, The J. Paul Getty Museum Los Angeles,2002:257.
[1][英]彼得·伯克著.圖像證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英]羅伯特·諾布爾·斯旺森著.歐洲的宗教與虔誠1215-1515[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2.
[3]Michelle A. Erhardt & Amy M.Morris.Mary Magdalene: Iconographic Studies from the Middle Ages to the Baroque[M] .Brill.2012.
[4]R osa Giorgi, Saints in Art[M].T he J. Paul Getty Museum Los Angeles.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