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亭
麥冬又名麥門冬,為百合科植物麥門冬的干燥塊根,草根有須,像麥,它的葉似韭菜葉,冬天并不焦枯,故名麥冬,一般以表面淡黃白色、肥大、質(zhì)軟、氣香、味甜者為佳。
麥冬性微寒,味微苦,入心、肺、胃經(jīng),有養(yǎng)陰潤肺、生津止渴的作用,常用于治療陰虛內(nèi)熱、津枯煩渴、肺熱燥咳、痰稠氣逆、便秘等癥。如《金匱要略》所載麥門冬湯,就是以麥冬配伍半夏、人參、大棗、粳米等藥,治療火逆上氣、咳嗽痰稠、咽喉不利等;《溫病條辨》所載之增液湯,配以生地黃、玄參等,治療熱傷津液、腸燥便秘等,有潤燥利便的治療作用;《備急千金要方》所載之生脈散,配伍人參、五味子,是夏令養(yǎng)陰主方,傷暑多汗服之,可收生津益氣的效果,尤其適用于虛脫患者,表現(xiàn)為出汗過多、心跳過速、低血壓,有強(qiáng)心作用。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曰:“麥冬久服輕身不老不饑?!薄秷D經(jīng)本草》曰:“以新麥門冬搗爛絞汁,與白蜜于銀器中煎煮,攪動(dòng),待如怡糖狀,溫酒化服?!笨梢?,麥冬有補(bǔ)中益氣、悅顏色、養(yǎng)心安神、延年益壽之效。汗后虛煩不安,則用本品配以黃芪、當(dāng)歸、五味子水煎服。麥冬也經(jīng)常用于心陰不足之心悸易驚及熱病后期熱傷津液、肺胃陰虛所致的津少口渴、干咳咯血之癥。
天冬與麥冬均能滋陰潤燥,二藥常需配伍,以滋陰清肺,潤燥止咳,用于燥咳咯血、陰傷口渴、腸燥便秘之癥。二者的區(qū)別是:天冬大寒,清火潤燥之力較麥冬為強(qiáng),且入腎而滋陰;麥冬微寒,滋陰潤燥與清熱之力較天冬為差,然膩滯之性亦小,且可清心除煩,益胃生津。
現(xiàn)代研究認(rèn)為,麥冬能改善老年人的心臟功能,又有強(qiáng)心、強(qiáng)壯身體之效,對胰島細(xì)胞和血管中樞功能有改善作用,還有消炎、鎮(zhèn)咳、祛痰、平喘、利尿功能。
傳統(tǒng)醫(yī)學(xué)認(rèn)為,養(yǎng)陰潤肺、益胃生津多用去芯麥冬;清心除煩多用帶芯麥冬;常用量為10~15克。麥冬亦可入丸、散,或熬膏,或泡茶飲服。脾胃虛寒而見有腹瀉便溏、舌苔白膩的消化不良者及外感風(fēng)寒咳嗽者,不宜應(yīng)用麥冬。
下面介紹幾種常用驗(yàn)方:
1.腸燥便秘:麥冬、生地、玄參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劑,有潤腸通便的功效。
2.冠心病、心絞痛:麥冬45克,加水煎成30~40毫升,早晚2次服用,連服3~18個(gè)月,對緩解心絞痛、胸悶及改善心功能有一定作用。
3.鼻出血:麥冬、生地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劑,對鼻出血血色鮮紅者有治療作用。
4.尿路感染:麥冬15克,牛奶200克,白糖30克,將麥冬洗凈,放入鍋內(nèi),加水1000毫升,武火燒沸后,文火煎熬20分鐘,用紗布濾去麥冬不用;然后將牛奶燒沸,同麥冬藥液混勻,加入白糖燒沸即成,每日2次服用,每次100毫升,具有滋陰清熱、利尿消腫的功效,對尿路感染有一定的療效。
5.慢性胃炎:麥冬、黃芪各9克,黨參、玉竹、黃精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劑,對胃陰不足者有治療作用。
6.糖尿?。禾J根30克,麥冬15克,知母12克,先用小火煎煮30分鐘,濾出煎液,藥渣再加水500毫升,大火煮開后改為小火煎煮20分鐘,去渣取汁,將兩次煎出的藥汁混合,每日1劑,用于治療糖尿病患者口渴咽干、多飲、心煩不寧,或見低熱、舌紅、脈細(xì)數(shù)。
7.急、慢性支氣管炎:麥冬、天冬、知母、川貝母、百部各9克,沙參12克,水煎服,每日1劑,適用于急、慢性支氣管炎表現(xiàn)為陰虛燥咳者。
8.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體虛:雞蛋5個(gè),枸杞子、花生米、瘦豬肉各30克,麥冬10克,鹽、濕淀粉、味精各適量,將花生米煎脆;枸杞子洗凈,入沸水中略煮一下;麥冬洗凈,入沸水中煮熟,切成碎末;瘦豬肉切丁;雞蛋打在碗內(nèi),加鹽少許攪勻,隔水蒸熟,冷卻后將蛋切成粒狀;然后將鍋置旺火上,放花生油,把瘦豬肉丁炒熟,再倒進(jìn)蛋粒、枸杞子、麥冬碎末,炒勻,放鹽少許,以濕淀粉勾芡,最后放味精適量,脆花生米鋪在上面即成。本品可佐餐食,具有滋補(bǔ)肝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