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佳偉
【摘 要】如今世界的交流越來越頻繁,語言的交流不再是單純的掌握某種語言,跨文化教學不再是簡單地對語言的專項能力進行教育,而是更加注重文學素養(yǎng)和文學知識的培養(yǎng)。文學素養(yǎng)和文學知識的引入對探討在教授語言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語言交際能力有不小的幫助,而日語教學同樣也免不了對文學的要求,將比較文學的方法應用到大學日語教學中,對日語教學具有很大影響和巨大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文學;教學;日語
一、日語語言教學現狀
日語教學采用什么樣的方法?這一直是日語教育工作者與外語教學研究者備感困惑的問題。最近對日語教材、教法的調查顯示日語語言教學并沒有反映現今日本人實際語言應用情況,這種情況產生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學教材的固定不變。由于教材和社會的脫節(jié),學生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就體現為某種固定模式,這種模式很容易使學生對異文化不接受,產生偏見的現象,使學生不能應對實際交往過程中出現的復雜現象,多數學生的理解力和表達能力都停留在集團類型化的層面上,因此對日語的學習僅僅是在如何掌握語言上,而非注重文學的學習。如果僅僅靠教材來學習日本的人文現象,風土人情,那就很容易對日本文化形成刻板和陳舊的觀念。
日本文學課具有歷史跨度大、文化背景知識多、作家風格多樣等難點,再加上教師和學生的個人因素及教材教法的影響,因此本課程的教學中存在著四個難以妥善解決的問題:一是師資薄弱,能夠講授從古至今整部文學史和作品選讀的教師相當少,大多偏重于較容易講授的近現代部分。二是學生對本課程不感興趣,而且有錯誤認識。三是教材編選不當。四是教法單一。
二、比較文學與大學日語教學結合的目的
比較文學不是簡單的文學加比較, 而是一種跨民族 、跨文化 、跨學科的文學研究。它是文學研究的一個分支,其最終目的“在于幫助我們認識總體文學乃至人類文化的基本規(guī)律”,謀求文學的共同發(fā)展。
比較文學與大學日語教學結合調動學生積極性。在基礎語言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處于主角地位。教師會將大部分時間投入到課堂教學上,很少會通過與學生討論,使學生學會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很難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
調整教學目的。目前大部分的教學大綱明確規(guī)定了日語教學最終目標是學習者的語言運用能力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但我國日語教育工作并沒有真正地圍繞這一統一目標進行開展,或只是簡單地強調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忽視聽力、口語的訓練,聽、說、讀、寫、譯五項基本技能的訓練并未同時進行。而比較文學與大學日語教學結合不僅會在這幾個方面提高學者的能力,更會提高學者文學方面的素養(yǎng)。
最重要的是比較文學與日語教學的結合可以開展課堂外教學指導。大多數學生由于缺乏專業(yè)教師的課外指導,多埋頭于對課本死記硬背等狹隘的學習模式中,難以實現日語能力和整體水平的提高。因此學習日本文學可以增強我們對其文化的感知,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比較文學與日語教學相結合,是文化學習的一種有效而直接的途徑。
三、比較文學的應用對日語教學的
影響和意義
如何認識,怎樣講解是擺在日語教師面前的首要任務。以中國文學為參照,站在“自我”的立場上,以我們的知識結構、文化背景取舍、闡釋、評價作家與作品,需要教師具有比較的眼光,做出客觀的評價。因為比較文學的最終結果是走向世界文學,而不是走向外國文學。我們不能亦步亦趨地趨同日本人,要有自己的觀點與評價標準。對此,我們主張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上,以事實和文學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為基準,在東西方、中國與日本的互動狀態(tài)下分析日本文學,重寫日本文學史,發(fā)現日本文學的價值和意義。
只有比較才能鑒別,只有比較才能超越。在日語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只滿足于語言文化層面的學習,也不能僅止步于跨文明研究,而應站在“世界文學”的立場上,用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全面改進以往的教學法。當今時代需要一種打破傳統界限、具有廣闊視野的文學研究,而“比較文學是從民族文學走向世界文學的通途和橋梁,是一種立足當代,面向未來,立足民族,面向世界的新型的文學研究”,我們要比較文學研究的開放性和綜合性特色,揚其所長,用比較文學的方法刷新我們的日語教學,從而推動我國的日本文學研究。
參考文獻:
[1] 程培英.比較文學若干理論問題的思考[D].復旦大學,2013.
[2] 于泳.對日語語言教學中文學應用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31:38-39.
[3] 陳淳,孫景堯等.比較文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