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 施 瑋
(巢湖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安徽 巢湖 238000)
育人視角下大學生兼職勞動權益保護的思考
王 娟 施 瑋
(巢湖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安徽 巢湖 238000)
為了拓展知識與技能,獲取社會經驗,大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和假期從事兼職勞動是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也是高等教育育人工作呈現(xiàn)的新特點。針對大學生兼職過程中遭遇的勞動權益受侵害現(xiàn)象,文章從法律制度層面建設和高校育人管理角度分析大學生勞動權益受侵害的原因,并提出維護其勞動權益的一些建議。
大學生兼職;勞動權益保護;高等教育改革
人力資源是當前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第一資源,各類高校是人力資源開發(fā)與培養(yǎng)的主要場所,培養(yǎng)適合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目的。隨著高等教育改革進程的推進,高校擴招、大學生自主就業(yè)等政策的實施,高校對人才培養(yǎng)的方向沿著知識與技能并重、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方向不斷發(fā)展,除學校體系內設置的實踐課程外,大學生還利用課余時間從事兼職勞動,他們不僅僅是為了獲得生活與學習費用,更多的是為了提高社會實踐能力,為今后的職業(yè)活動積累經驗。大學生兼職已然成為當今社會的普遍現(xiàn)象,也是他們踏入社會的重要階段。對此行為,很多高校管理者與家長認為只要不與上課時間沖突,學生利用課余和假期進行適當?shù)募媛殑趧訉ζ涑砷L是有益的,但令學校與家長擔憂的是如何有效的保護大學生兼職勞動的權益。
隨著大學生校外兼職越來越多,在他們兼職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些權益受侵犯以及安全等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兼職大學生主要集中在家教、發(fā)傳單、餐飲服務、導購、促銷等領域,兼職學生與用人單位較少的簽訂書面用工合同,從而導致維權時缺少證據(jù)。一些用人單位雖然與兼職學生簽訂了合同,但是由于用人單位擁有對勞動力資源使用的支配權和報酬的核定支付權,在書面協(xié)議的內容方面會利用優(yōu)勢地位盡可能的免除己方在用工過程中的不利因素。一般來說用工合同都是用人單位單方面擬定的格式合同,兼職學生對用工單位的相關情況了解不深,又急于找到工作,對這樣的合同只能倉促、草率的簽訂,對合同中的條款很少或者根本沒有修改,勞動過程中一旦侵權事實發(fā)生,學生也難以維權。
用人單位經常以在校大學生沒有工作經驗為由,不愿支付較多的報酬。筆者以肯德基、必勝客等快餐店為例,在調研時發(fā)現(xiàn)合肥市大學生兼職的小時工資平均在10元,巢湖市兼職學生的小時工資約為8元,而2014年安徽省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門規(guī)定的最低小時工資標準規(guī)定了合肥市區(qū)為13元/時,巢湖為10元/時,可見兼職學生的勞動報酬普遍低于當?shù)卣块T的最低規(guī)定,此外用工單位還經常以各種理由變相加班,克扣工資,任意侵犯兼職學生的勞動權益。
大學生兼職勞動一般以校外用工單位居多,用工單位不會給兼職學生繳納社會保險,一旦發(fā)生人身意外傷害很難及時、妥當?shù)氐玫奖Wo。經常的做法是,用工單位以大學生并不是單位的正式員工,與學生之間僅是勞務關系為由,將責任推向學生。對于理、工科學生從事化學、電工等崗位發(fā)生的傷害,也不能按照勞動法律關系進行審查、認定工傷給予工傷保險待遇給付。如2005年中央電視臺《今日說法》欄目、《河南日報》、《大河報》等多家新聞媒體曾經報道過的河南女學生李淑汞中毒案,受害人因是學生身份不受勞動法保護,用人單位不給其認定工傷,不能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產生糾紛后不能提起勞動仲裁,只能提起民事訴訟要求民事賠償[1]。
大學生兼職勞動過程中遭遇的種種人身、財產權益的侵害無法得到及時的保護,主要原因在于相關勞動立法建設和高校育人管理制度上均缺乏對大學生兼職勞動行為進行保護的機制。
從目前的法律框架上看,我國還沒有一部專門的保護大學生參與社會兼職的法律,《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就業(yè)促進法》等勞動領域的立法均沒有對大學生勞動行為作出規(guī)定,因此,大學生兼職勞動權益糾紛在司法實踐中應該適用哪部法律也缺乏規(guī)定,這是導致大學生兼職勞動權益受損卻無法有效維護的根本原因。1995年原勞動部頒布的《關于貫徹執(zhí)行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2條的規(guī)定:“在校生利用業(yè)余時間勤工助學,不視為就業(yè),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大學生在勞動權益受到侵害時去申請勞動仲裁,會被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駁回。因為勞動仲裁的合格主體是同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的勞動者,而在校大學生的學生身份,不屬于現(xiàn)行法律規(guī)定的勞動關系的主體。
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教育等相關部門及各高等院校組織也都沒有制定與大學生勞動權益保護相關的政策規(guī)范。教育主管部門對大學生勞動權益保護僅有2007年教育部、財政部針對勤工助學大學生出臺的《高等學校學生勤工助學管理辦法》。該辦法規(guī)定大學生的勤工助學必須在學校的組織下進行,任何單位或個人未經學校學生資助管理機構同意,不得聘用在校學生打工。而學校為便于對勤工助學學生的管理,對該辦法中的校外勤工助學的規(guī)定基本不倡導、不推行,故未經學校同意的校外兼職行為,不在勤工助學范圍之內。由此可見,國家對勤工助學的認定標準作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但高校擴招后校內的勤工助學崗位難以滿足諸多學生兼職的需求,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校外用人單位進行兼職勞動,勞動權益受侵害也日益嚴重的事實不容忽視。該辦法只針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提供助學崗位,對家庭條件尚好,急于參與社會實踐鍛煉綜合能力的兼職學生也是排除在外的。
工讀勞作教育在臺灣被各高校廣泛接受與推廣,是臺灣高校中具有開創(chuàng)性和典型意義的教育制度,以東海大學為代表的工讀勞作制度有一套完善的制度體系和嚴格的實施程序,主要包括工讀勞作的設置目的、組織保障、聘認選派、培訓輔導、助學金計算發(fā)放、考核評價等方面[2]。我國內地對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有一定的保護措施,主要是校內勤工儉學助學和畢業(yè)生的專業(yè)實習方面,但是一旦涉及到勞動權益糾紛就難以解決了,更別說學生除畢業(yè)實習和校內勤工助學之外的社會兼職現(xiàn)象了。大學生兼職勞動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存在,在當前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及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轉型背景下,筆者認為大學生走出課堂,從事兼職勞動拓展知識與技能,獲取社會經驗的行為應該看作是實踐教學活動的延伸,是當前新形勢下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個必然趨勢,高校育人工作的本身就是一個綜合的、系統(tǒng)的工程,對學生參與實踐活動進行引導和幫助是各高等學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內容。各高校組織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鍛煉綜合能力的行為基本上都與提升就業(yè)率相結合,成立學生就業(yè)工作指導中心負責對畢業(yè)班學生的就業(yè)行為進行指導和管理,但對學生就業(yè)過程中的勞動權益保護缺乏應有的保護措施,對非畢業(yè)班學生的兼職勞動權益更是無能為力。也有一些學校意識到大學生勞動權益侵害問題的嚴重性,自發(fā)成立一些維權幫扶組織,如浙江大學成立的學生會權益服務中心是全國最早成立的維護學生權益的學生組織,這樣的組織通過講座、傳單、經驗介紹等方式向學生宣傳勞動和就業(yè)過程中的一些法律知識,對學生可能遇到的一些傷害事件進行預防和教育,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對已經發(fā)生的權益侵害事件無法給予有力的幫助。
我國的勞動立法起步較晚,伴隨市場經濟的深入發(fā)展,勞動法律制度建設需要吸收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相對成熟的措施。
美國《公平勞動標準法案》規(guī)定的一般意義上的勞動者涉及絕大部分行業(yè)及其雇員,雇主招用實習生、見習者、學徒、全日制學生等雇員可以低于最低工資標準。全日制學生在零售機構、服務性商業(yè)機構、農業(yè)部門或需要更高專業(yè)知識的機構從事兼職的工資報酬不得少于當時最低工資標準的85%。可見美國的兼職大學生是受勞動立法保護的,大學生兼職的工資雖然低于現(xiàn)行最低工資標準,但是立法對大學生兼職的工資也作出了最低限制,這就使得用工主體不能隨意克扣大學生的勞動報酬[3]。
德國的勞動法規(guī)也認可兼職大學生具有勞動者的身份,其在勞動法上的權利義務與一般勞動者沒有區(qū)別。聯(lián)邦勞動法院曾在一次判決中指出,除高校條例規(guī)定的屬于學業(yè)組成部分的課程性實習不構成勞動關系以外,類似學生在課余時間打工等情況,只要學生是在用人單位指揮和管理下,在其提供的勞動場所中進行非獨立性的勞動,就應當認定其對于用人單位具有“從屬性”,成立了勞動關系,法律保護作為勞動者的兼職大學生?!斗侨罩坪透狡谙薹ā穼⒋髮W生兼職視為非全日制勞動關系予以保護,規(guī)定了用人單位不得歧視非全日制勞動者,除非有足夠充分的實質性理由可以證明區(qū)別對待是公正的,對于非全日制勞動者不得做出比全日制勞動者不利的對待。此外,德國大學生可以享有社會保險給付,德國很多的大學將投保醫(yī)療險及護理險作為入學注冊的一個條件,社會保險機構及保險公司會直接向醫(yī)院支付參保學生的醫(yī)療費[4]。
法國和日本的勞動法規(guī)也保護在校大學生的合法勞動權益,主要體現(xiàn)在大學生的勞動工資、工時等方面。法國實行法定最低工資制度,雇主不得低于低于法定最低工資標準,否則屬違法雇用。工作時間上年累計不得超過884小時或每月工作時間不得超過84.5小時,屬于法定工作時間制度,每小時的工資一般在6歐元以上。政府部門還制定了相關的就業(yè)及稅收政策,如針對25周歲以下的在校學生,其雇傭工資收入在法定最低月工資的三倍以內可享受免稅。日本早在1959年就制定和實施了《最低工資法》,至今已做過多次修訂,該法案規(guī)定了勞動者的最低工資標準不但適用于正式員工,也適用于臨時工和打工者,其中也包括打工的學生[5]。
我國臺灣地區(qū)也很重視大學生工讀問題,臺灣的勞基法中關于工讀生的工資、工作時間、休息、休假、請假、職業(yè)災害補償?shù)榷加忻鞔_規(guī)定,將大學生工讀的勞動權益保障納入勞基法范圍。臺灣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網(wǎng)站專門設置了“工讀生權益”專欄供工讀生進行勞動維權的咨詢,設置免費服務專線以確保工讀生勞動權益維護,此外工讀生發(fā)生勞動權益糾紛可就近向各縣 (市)政府勞工或社會處(局)尋求協(xié)助。
域外大學生兼職勞動權益保護主要呈現(xiàn)以下特點:第一,兼職大學生作為勞動者受到勞動立法的保護;第二,設立專門機構或其他法定途徑處理大學生兼職勞動糾紛案件;第三,將大學生納入社會保險法的適用范圍,用以解決兼職過程中發(fā)生人身傷害的醫(yī)療費用問題。
結合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大學生兼職勞動權益保護措施的比較和借鑒的基礎上,筆者建議我國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大學生的兼職勞動權益保護工作。
大學生兼職勞動權益能得到有效的維護,立法部門應加快勞動法修訂的步伐,將兼職大學生納入勞動法的保護范圍?,F(xiàn)行勞動法實施于1995年,當時受計劃經濟的影響,政府安置就業(yè)是大學生就業(yè)的主要渠道,大學生兼職的性質屬于勤工助學,目的在于獲取生活費用。隨著高校擴招、大學生自主就業(yè)等政策的實施,大學生校外兼職的性質發(fā)生變化,更側重于獲取工作經驗以促進就業(yè),這樣的變化使得勞動法不能再將大學生兼職勞動行為排除在外。大學生校外兼職行為復雜多樣,使得勞務關系與勞動關系的認定變得復雜困難,立法中應防范用人單位利用勞務關系來替代勞動關系。如對于大學生與中小學生家長之間開展的私人家教活動應屬于勞務關系,不能通過勞動法進行保護,應明確大學生與符合勞動法規(guī)定的用人單位之間發(fā)生的用工關系屬于勞動關系,應該在《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就業(yè)促進法》等勞動立法的修訂中增加對大學生勞動權益的保護的內容。立法層面應考慮到在校大學生在校學習的特殊情況,對大學生從事兼職勞動的強度、時間、待遇等方面作出特別規(guī)定,如在校大學生兼職適用非全日制勞動用工的規(guī)定,工資待遇不低于當?shù)卣?guī)定的最低工資標準等,并且有必要建立專門針對大學生校外兼職的勞動監(jiān)察與仲裁機制等。
教育主管部門、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門、司法部門等應重視大學生的兼職勞動行為。在當前相關法律制度欠缺的情況下,不應對大學生校外兼職中出現(xiàn)的人身、財產權益受侵害現(xiàn)象漠然視之,應制定相關政策積極應對。如對大學生的勞動維權行為提供經費的資助、法律咨詢與援助服務。在當前大學生勞動法主體資格不被認可的情況下,學生通過訴訟渠道解決糾紛時,可為學生提供法律援助,或減免訴訟費用,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學生的負擔。
高等院校是專門培育適合社會需要的人才的地方,大學生在學會專業(yè)勞動技能的同時還需要掌握維護自己勞動權益的知識。高校應該開設相關的勞動法律知識的選修課程,在大學生中普及勞動法知識,提高大學生的自我維權意識。就業(yè)管理部門應將大學生的校外兼職行為予以正確引導,配合學生工作部門成立大學生勞動權益援助機構,在大學生合法勞動權益受到損害時,能夠快速得到相關法律幫助。學校也可以有效利用網(wǎng)絡宣傳的作用,通過貼吧、微信公共平臺等渠道建立有關大學生權益維護的網(wǎng)站,宣傳有關勞動權益保護的知識。
目前在校大學生僅能享有醫(yī)療保險,這是由學生自愿繳納,只能在生病時才能使用的。當前的《社會保險法》還不能對在校大學生群體適用。大學生校外兼職原本就面臨著缺乏熟練的工作經驗和技能的問題,建立和實施嚴格的勞動保護機制可能導致用人單位因勞動保護成本增加更加不愿使用兼職大學生的狀況,在此情況下,教育主管部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以及高等院校應積極聯(lián)系社會保險及商業(yè)保險機構,設立大學生兼職勞動工傷保險險種,來應對大學生兼職勞動中產生的人身傷害風險。對此,教育主管部門、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門可結合大學生校外從事社會兼職勞動的具體情形提供購買保險費用資金的特殊支持,以減輕、消除用這種負面狀況。
[1]河南實習女生汞中毒獲賠8.6萬[EB/OL]http://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5/08/id/174435.shtml.
[2]譚逢君.淺析臺灣高校的工讀勞作教育制度——以東海大學為例[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0,(6):25-26.
[3]陳福萍.兼職大學生勞動權益的法律保護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2.
[4]王倩.非全日制用工規(guī)定的缺陷及其完善——以麥當勞低薪事件為例[J].法學,2007,(7):52-58.
[5]劉珊珊,魏文穎.淺談國外大學生兼職的現(xiàn)狀及特點[J].科教文匯,2010,(4):3-4.
責任編輯:陳澍斌
D922.5
A
1672-2868(2015)05-0020-04
2015-06-30
高校省級優(yōu)秀青年人才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12SQRW106)
王娟(1979-),女,安徽廬江人。巢湖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