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端端
受了處分消極怠工,稱病休息工資照領……近來,受處分干部“在編不在崗、在崗不作為”現象引起干部群眾不滿。24日,湖北省委組織部發(fā)出通知,要求加強對受黨紀政紀處分或組織處理干部的管理。根據通知要求,干部受處分或處理后,應在相關決定下達一個月內,重新明確其工作崗位或分工,并按規(guī)定確定其工資及有關待遇。(8月26日荊楚網)
對“違紀不違法”干部的“斷崖式降級”處罰打消了一些官員“只要我不犯罪,就拿我沒辦法”的僥幸心理,不僅拓寬了反腐敗的范圍,也給從嚴治吏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樣本,讓反腐進一步走向制度化、規(guī)范化。但是,一個直觀樸素的問題是,被降級的地方大員做了“新科員”后該如何管理?
就從副省級待遇降為副處級非領導職務的張?zhí)镄篮捅弧耙粩]到底”的江西省原常委、秘書長趙智勇來說,從省部級領導干部一下“貶為”了科員、副處級非領導職務,公車沒有了,專職秘書也沒有了,辦公室面積也大幅度縮水,住院沒有單間還需要自己排號了,這些平時的“特殊關照”隨著職務的消失早就“無影無蹤”。如此“巨大的落差”對降職撤職干部來說刺激肯定很大。但是,他們畢竟還是國家公職人員,如何用好“新科員”日漸成為當務之急,這種管理中必然面臨著多種尷尬。
可喜的是,此次湖北省對受處分干部“在編不在崗、在崗不作為”現象給出了猛劈一掌的警醒,要求在相關決定下達一個月內明確工作崗位,并制定幫帶責任人,期滿給予全面考核,作為重新安排其職務的重要依據。
但是,從高位“跌落”的官員遭受了“冰火兩重天”的境遇,在撤職降職之后,會心甘情愿做擦桌子、掃地、打水、起草文件、報送材料的“卑微”事?還是選擇兩耳不聞窗外事,頤養(yǎng)天年,混混日子,等著退休,消極怠工,涉嫌吃空餉呢?亦或,官位不在但官威猶存,人走茶不涼,以前的下級變成如今的“上級領導”,對待老領導更是畢恭畢敬,不敢安排工作,不愿讓“老領導”累著,更是不敢行使職權,如果真對“新科員”指手畫腳分配任務,稍有不慎,會不會招致其他人的掣肘甚至是變相的“穿小鞋”,以致“吃不了兜著走”呢?還有,被降職撤職之后,干部是否遭遇“龍游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的尷尬。這些我們都不得而知,更需要在制度執(zhí)行和實踐摸索中發(fā)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不斷完善規(guī)章制度,封堵制度漏洞。
筆者認為,管理撤職降職干部既要打雷更要下雨,被處分的干部更要上班“答到”,不能放任自流,我行我素,無所顧忌。其實,官員的開除黨籍并降職,這是反腐科學化制度化的體現,但絕對不能簡簡單單地“處理完了事”,應當在降職以后對官員的監(jiān)管形成一套更為嚴密完善考核機制,讓官員無論身居任何職務、任何級別都受到應有的約束。
制度不執(zhí)行,比沒制度危害更大。制度的生命在于執(zhí)行,一個行動勝過一打綱領。再好的規(guī)章制度只有落到實處,才能起到“規(guī)矩”之效。因此,規(guī)章制度貴在從嚴執(zhí)行,要讓紀律嚴起來,把規(guī)矩立起來,實起來,突出規(guī)定執(zhí)行的剛性約束,拉起從嚴治吏的“高壓線”。
對“新科員”的考核標準要量化,突出關鍵環(huán)節(jié),抓住關鍵節(jié)點,立足于精細化,用嚴的約束,嚴的監(jiān)督,嚴的措施,堵住制度漏洞,讓不愿做事的“新科員”考核通不過,同時紀檢監(jiān)察部門要給公務員申訴控告以制度出口,避免管理“新科員”的干部受到打擊報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