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荷蕾
在眾多出土的印璽中,“漢委奴國王金印”獨具風韻。
該印璽為純金鑄成,印面呈正方形,邊長2.3厘米,印臺高約0.9厘米,通體高約2.2厘米,刻有“漢委奴國王”字樣。
“漢委奴國王金印”的發(fā)現(xiàn)純屬偶然,1784年的一天,日本福岡市志賀島上的一位佃農(nóng)在拓寬水路時,從一塊大石頭下發(fā)現(xiàn)了這枚金印。當時他并不知道這枚金印的價值,但消息很快就傳到了福岡城內(nèi),眾多達官貴人紛紛伸出橄欖枝,希望能以重金買下這枚金印,其中一名叫龜井的儒學家甚至出價100兩黃金,但最終金印被當?shù)仡I主黑田獲得。
這枚金印之所以如此搶手,是因為它大有來頭。《漢書·地理志》中記載:“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余國,以歲時來獻?!薄逗鬂h書·東夷列傳》中也記載:“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光武賜以印綬?!币馑际?,在東漢初年,日本國王派遣使者前來洛陽進貢,愿臣屬漢王朝,光武帝便賜予了這枚“漢委奴國王金印”,旨在為日本國確立其權位和王位。因此,這枚金印便成了中日兩國最早交往的證明,可謂意義非凡。
然而,很快就有人質疑該金印的真?zhèn)?,因為在當時,日本已經(jīng)擁有了偽造金印的技術,再加上金印的發(fā)現(xiàn)實在太過偶然,所以有學者表示,這枚金印可能是有人為了某種目的而故意偽造的,于是長時間爭論不休。直到另外兩枚漢代印璽的出土,“漢委奴國王金印”的真?zhèn)尾艥u漸得以明晰。
1956年,在云南省晉寧縣的滇王墓中,出土了一枚由漢武帝賜予當時滇王的金印——“滇王之印”。據(jù)考證,該枚金印為真品,無論質地、字體、印紐式樣還是尺寸,均與日本出土的“漢委奴國王金印”十分相似。
1981年,揚州市邗江縣的一名婦女在甘泉二號漢墓附近發(fā)現(xiàn)了一枚金印,同樣為純金鑄成,其外觀與紋路跟“漢委奴國王金印”如出一轍,甚至有學者表示,兩枚金印大概出自同一人之手,而這枚金印,是東漢明帝于永平元年(公元58年)賜予廣陵王的“廣陵玉璽”,與光武帝賜予漢倭奴王的“漢委奴國王金印”的時間只相差了一年。
經(jīng)過專家們參考相關史籍,并與“滇王之印”、“廣陵玉璽”進行分析、對比,“漢委奴國王金印”的真?zhèn)谓K于塵埃落定。
如今,“漢委奴國王金印”作為日本國寶,藏于日本福岡市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