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媛
【摘 要】宅文化給當前90后高職生集體意識的培育工作帶來了較大的沖擊,部分學生出現了集體意識缺失的狀況,比如過分關注個人發(fā)展、團隊協(xié)作意識淡薄、功利主義思想嚴重等。本文從學生自身、家庭、學校、社會等角度分析90后高職生集體意識缺失的原因,并尋求解決此問題的針對性對策。
【關鍵詞】宅文化;90后高職生;集體意識;缺失與建設
一、抓實90后高職生集體意識
培育工作的重要性
高職學生是未來社會建設和發(fā)展的重大力量,90后大學生在高職院校逐漸占據相對大的比例,并逐漸構成大學生的主要群體。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是集體主義教育,因此抓好抓實高職生集體意識的培育工作在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首先,集體意識培育工作是和諧社會建設的要求。全球化、市場化、網絡化使我們的社會生活發(fā)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想乘機進入并影響著90后高職生的思想。加強高職院校學生集體意識的培育建設工作,引導學生樹立大局意識和服務意識,自覺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自己應有的力量。
其次,培育學生的集體意識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的前提條件。90后高職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他們獨立生活能力不強、勞動習慣較差、艱苦奮斗精神比較淡薄、團結協(xié)作能力較差,通過參加集體主義教育活動,學生可以貼近社會、提前體驗職場生活、感受職場人生,從而能夠感染學生主動去端正思想、規(guī)范行為、養(yǎng)成習慣,最終讓學生形成良好的社會主義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
二、宅文化背景下90后高職生
集體意識缺失的原因
宅文化背景下大多數90后高職生集體意識淡化,他們被社會貼上諸如“墮落的一代”“自私的典型”“宅男”“宅女”“奇葩”等標簽。90后高職生集體意識缺失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主要有:
1.信息網絡發(fā)展的影響。互聯網的發(fā)展和普及改變了人類的生活,當然也改變大學生的生活姿態(tài),宅文化是高科技網絡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新興產物,宅已逐漸成為我國90后高職生群體中一種新常態(tài)和一種普遍的生活態(tài)度。人與人的交流從原來的面對面變成現在通過QQ、微信、微博,極大影響了學生的實際生活交往能力,最終導致學生的現實人際關系淡薄,逐漸沉溺在自我的虛擬世界。
2.自身因素和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一方面,現在的90后高職生群體中大多數是90后的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yǎng),深受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呵護和疼愛,習慣了被愛和被關懷,容易養(yǎng)成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另一方面,在集體活動中過于關注自我,自我意識強烈,與人溝通、與人合作的能力較弱,缺乏團結互助的集體意識。
三、宅文化背景下應對90后高職生
集體意識缺失的對策
首先,要堅持把集體意識培育工作貫穿于90后高職生的整個學習生涯,培養(yǎng)學生的歸屬意識。在集體意識培育與建設過程中應注重大學新生入學教育,依托學生社團、志愿者協(xié)會、創(chuàng)新小組等組織開展學生入學的第一次集體活動。從而能夠在新生軍訓和入學教育的時候就形成濃厚的集體活動的氛圍,統(tǒng)籌列入學生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設計中。
其次,組織接地氣、個性化、參與度高的班集體活動,激發(fā)學生的認同心理。為了避免消極怠工、偷懶逃避的情況出現,班集體活動要精細化、個性化。在每次的活動中,學生自主擬定主題、自愿進行小組分工、小組展示與評價,讓學生在活動中去找尋、扮演自己想要的角色,讓學生主動嘗試,展現自身的優(yōu)勢與特長,增進了班級成員之間的溝通了解,增強了班群體的認同感和凝聚力。通過體驗自己喜歡的角色扮演,可以讓學生體驗得到活動中的存在感和參加活動后的成就感。
最后,建立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的集體意識的培育理念。因為宅文化背景下的90后高職生個性張揚,趨于多元化的價值取向,所以學校、社會、家庭三者要共同幫助學生自我選擇、抵制誘惑,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共同建立起三位一體的培育機制,各司其職,共同制約和影響90后高職生的集體主義觀念的形成和發(fā)展。
總之,宅文化的趨勢是不可避免的,它是時代發(fā)展的衍生物,它對現在的集體意識培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大禹治水在疏不在堵,教育工作者要科學應對90后高職生集體意識缺失的問題,要順應時代發(fā)展,及時調整教育方式,要從90后高職生的身心發(fā)展的需求出發(fā),引導他們調整個體認知,達到集體主義教育的最大成效化。
參考文獻:
[1]程旭楠.高校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yǎng)路徑探索[J].經營管理者,2015,(9).
[2]馮建英.集體主義內涵的研究述評及展望[J].學理論,2015,(12).
[3]李清華.90后大學生的思想特點與教育對策[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15,(2).